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听觉前向掩蔽效应是听觉动态非线性的重要表现, 也是听觉适应机制的重要表现, 由此产生听觉前后向参考编码机制,而传统的语音信号处理机制是帧与帧独立的线性处理方式,所以不能反映实际听觉系统的动态非线性适应特性。传统的听觉模型对这种动态非线性适应机制的模拟是通过自适应调节听觉耳蜗滤波器的增益来完成的, 这不管在计算量上还是在滤波器的稳定性设计上都有其缺陷。我们根据听觉的生理学机制,建立前馈自适应模型,从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上引出静态增益曲线,再在静态增益曲线上引入动态过程,由此建立的数学模型,利用心理学试验数据得到模型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前向掩蔽效应,对听觉的动态非线性适应机制是一种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92.
电刺激大马蹄蝠听皮层对下丘神经元听觉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实验在12只大马蹄蝠上进行。用常规电生理学方法研究了电刺激听皮层对下丘212个神经元的听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有32个神经元的听反应被抑制,19个神经元的听反应褐易化。  相似文献   
93.
试验采用室内噪声控制的方式模拟野外自然噪声环境,以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幼鱼为实验对象,使用TDT听觉测试系统,在100—500 Hz的刺激频率下,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EP法)测定其听力阈值。结果显示,长江鲟的最敏感频率为300 Hz,声压为(133±0.5) dB,听力曲线呈“V”型,听觉阈值随着频率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总体看,长江鲟听觉阈值较高,听力较弱,不能听到500 Hz以上的声音,其中,长江鲟的听觉阈值与湖鲟和匙吻鲟等鲟鱼类基本相似,但比长江中常见的淡水鱼类的听觉阈值高、听频范围窄。研究结果将为长江鲟的野外放归和种群重建提供重要基础资料,为评价涉渔工程建设运行对长江鱼类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4.
95.
通过测定阈值和频谱分析,比较了正常和卡那霉素中毒后豚鼠听觉脑干反应(ABR)及频率跟随反应(FFR)的特性.正常FFR的非线性随刺激频率的减低而增加,表现为高次谐波的出现.从频谱中基频成分的峰很容易识别FFR阈值.卡那霉素作用后,高频FFR首先受到影响,波幅下降,阈值显著升高.低频FFR受到影响较小.同一动物ABR阈值尚未变化时高频FFR的基频峰值已下降,乃至消失.实验结果表明FFR对耳毒性药物中毒反应由于其包含有频率特性比ABR更灵敏,更便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6.
噪声暴露可造成听觉暂时性听阈偏移(TTS)和永久性听阈偏移。研究噪声对听觉中枢的影响对了解TTS的产生机制和防治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
本文提出了关于听觉诱发电位早成分的一种统一理论和模型,并通过实验和计算机仿真的比较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98.
鸣禽脑部的一些鸣唱核团与听觉核团接受来自中脑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能神经元发出的纤维投射,并且存在多种儿茶酚胺类受体的表达。研究发现在不同的鸣唱环境下,中脑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活性及其支配靶区即早基因的表达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中脑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在调节鸣唱行为和听觉信息处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介绍了近年来有关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活动与鸣唱行为和听觉信息处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
啮齿动物对锐齿槲栎坚果的取食模式及坚果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磊  高贤明 《生态学报》2006,26(11):3533-3541
啮齿动物对栎属坚果的捕食和传播是栎林能否进行实生苗成功进行更新的关键因子。2002-2003年,通过对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坚果进行烧焦炭化、2种胶带包裹、系绳、染色、埋藏、放置背景颜色的4种改变、切半和对照12种处理,观测坚果的留存与啮齿动物就地捕食和搬运等作用下的变化动态及其最终数量或比例,以研究啮齿动物对坚果的捕食、搬运、丢弃、埋藏等作用以及最终留存的数量与特点,测定完好坚果的比例在啮齿动物捕食前和捕食后的变化,结果发现:(1)丢弃坚果中非完好的比例较捕食前有显著的增加(P〉0.05),表明啮齿动物咬开坚果后才能识别坚果是否完好并进一步确定是否继续捕食。(2)与对照比较,坚果的命运可分为4类:①简单埋藏、放置黑色纸上的坚果命运没有显著改变,说明啮齿动物对坚果周围环境简单变化的敏感性低,且更加适应黑色背景。②系绳、染色、切半、以白、绿、红纸为背景放置坚果的处理。就地捕食的速率显著降低,持续时间不变;与对照相比,搬运的速率早期相同,后来略有升高,搬运持续时间也相应增加,最终被搬运的比例增加而就地捕食的比例降低,留存的坚果为0。说明坚果的附着物、颜色、完整程度、放置背景等改变后,有助于提高啮齿动物对捕食风险的估计,并相应采取减少就地捕食的策略。③烧焦坚果就地捕食和搬运的开始速率接近0,至第4-5天。速率提高至最大值,然后再降低至0,结果就地捕食和搬运的比例都明显的下降,留存的坚果比例为49.6%,其中就地捕食的比例相对于搬运的比例明显减低,说明啮齿动物对坚果气味的变化同样采取减少就地捕食的策略,从而增加了留存;而搬运速率由开始时极低逐渐升高的现象,表明啮齿动物对于食物气味的变化可能采取试探的策略,经过试探再加快搬运速率。④胶带包裹处理的坚果,啮齿动物就地捕食的开始速率接近0,在第4天上升为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结果坚果留存为0,就地捕食的比例低于5%,搬运的比例增加。啮齿动物对坚果气昧和状态共同的变化同样采取减少就地捕食的策略,而对搬运同样采取试探的策略,说明啮齿动物对坚果的感知可能属于视觉和嗅觉混合作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0.
外表美丽的猫科动物无一例外的都是肉食性的掠食者,它们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属于一级消费者,控制着食草动物和其他动物的数量,从而维系着大自然中的生态平衡。百万年以来,现存的猫科动物自身均进化出了一套精良的”武器设备”,它们大都有完美的保护色、出色的身体柔韧性与惊人的爆发力,加上嗅觉、视觉、听觉反应灵敏,使其具有“杀手”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千辛万苦、世事难料的大自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