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6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32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系统评价益生菌补充剂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或骨量减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8个公共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9月,无语言限制,使用随机对照方法,评估补充益生菌补充剂对腰椎、股骨颈、总髋关节骨密度(BMD)、T值(T-value)、胶原降解产物(CTX)、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水平和不良反应率的影响。结果 纳入了8篇RCT文献,647名参与者,治疗组有325名,对照组322名。结果显示益生菌组在提高PMOP和绝经后骨量减少患者的腰椎BMD、股骨颈BMD、T值、BGP和降低绝经后妇女CTX、BALP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治疗PMOP患者后显著提高腰椎BMD、股骨颈BMD、全髋关节BMD、T值和降低CTX、BALP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生菌干预PMOP和骨量减少患者后显著提高骨密度及降低骨代谢,对PMOP患者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22.
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的交叉免疫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首次比较了经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叮咬三次后再经二棘血蜱(Haemaphysalisbispinosa)叮咬的家兔与仅经二棘血蜱叮咬的家兔的交叉免疫抗性。二棘血蜱叮咬被中华硬蜱致敏的家兔时,吸血增重为:143.12±32.67mg,但二棘血蜱在正常家兔体上寄生,初次吸血增重为:181.30±44.35mg,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唾液腺提取物(SGE)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两者分别有24条和22条电泳带,中华硬蜱主带有6条,分子量分别为142、105、94、66/65、64和56kD,而二棘血蜱主带有5条,分子量分别为:215、114、105、66/65和58kD,经中华硬蜱叮咬致敏的家兔血清和经二棘血蜱叮咬致敏的家兔血清作免疫印渍,均显示出105kD这一电泳带。该实验表明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叮咬家兔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免疫反应,提示105kD蛋白质抗原可能是两者的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23.
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小鼠背侧海马(dorsal hippocampus, dHPC)及腹侧海马(ventral hippocampus, vHPC)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改变,探讨海马神经元的可塑性与PTSD后记忆之间的关系。随机将C57Thy1-YFP/GAD67-GFP品系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和PTSD组,通过对小鼠施加不可逃避足底电击(foot shock, FS)建立PTSD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探查小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变化,在全细胞记录模式下检测dHPC和vHPC谷氨酸能神经元和GABA能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FS可显著降低小鼠平均移动速度、提高僵立次数和僵立百分比;PTSD可显著延长定位逃避训练中的定位逃避期,缩短定位探查训练中在原象限内游泳停留时间,延长在对侧象限内游泳停留时间;FS同时提高dHPC谷氨酸能神经元和vHPC GABA能神经元能障、绝对不应期和动作电位间距,降低dHPC GABA能神经元和vHPC谷氨酸能神经元能障、绝对不应期和动作电位间距。以上结果表明:PTS...  相似文献   
24.
RhoB作为Rho家族的一员,其生物学活性和蛋白质水平的调控与其他成员有着较大的不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独特的作用。RhoB作为抑癌蛋白在肿瘤的靶向治疗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有些类型的肿瘤中RhoB却起着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其中的分子机理还不清楚,亟待研究阐明。可逆的翻译后修饰是快速与精细调控RhoB功能的重要分子机制,对于维持正常细胞的生长、抑制细胞的早期癌变及肿瘤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就RhoB翻译后修饰的研究,特别是其泛素化和SUMO化修饰之间的转化在肿瘤细胞命运决定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RhoB的调控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以及以RhoB为靶点的癌症治疗提供线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25.
以去除果皮后阴干的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种子为材料,在温室大棚沙池内进行层积处理,从层积处理开始至子叶出土的不同萌发阶段,考察蒜头果种子发育形态、贮藏物质积累、酶活性以及幼苗类型等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其种子休眠形成原因。结果显示:(1)蒜头果种子从解除休眠开始至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约需195 d,其中幼胚的形态发育后熟约需75 d,随后30 d内是种子集中萌发的时期,其发芽率达到最高(53.33%);依据种胚发育形态的标志特征将此过程划分为7个阶段(S1~S7阶段):S1阶段种子未萌发,S2阶段种胚“露白”,S3阶段胚根突破种皮长超过1 cm, S4阶段下胚轴与胚根连接处形成弯钩结构,S5阶段“S”型胚形成及胚根前端膨大,S6阶段种子不仅具有膨大的胚根且已有侧根的分化,S7阶段子叶脱落,胚芽出土,真叶出现。(2)蒜头果种子在湿沙层积过程中,种胚胚长和胚率从S1阶段的(5.49±1.57)mm和(19.48±5.72)%分别增加至S6阶段的(67.92±2.94)mm和(240.75±15.29)%,胚率平均增加了12.4倍,显示蒜头果种子的胚需要经历后熟过程才能萌发,属于胚后熟型种子。(3)从...  相似文献   
26.
同一基因pre-mRNA经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 AS)后能够产生不同的转录本,使得编码的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稳定性和翻译后修饰的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增强应答发育及环境胁迫的能力,富含丝氨酸-精氨酸蛋白(serine/arginine-rich proteins, SR proteins/SR)是决定可变剪接效率和准确性的一个重要剪接因子家族。该文在简要介绍SR蛋白概念、分类的基础上,首次系统综述了植物特有的SR蛋白亚家族SR-like(SR45/45a)结构特点、成员构成、亚细胞定位和转录调控功能,尤其是对于非生物胁迫应答过程中相关基因可变剪接的调控机制进行了阐述,并展望了未来植物SR-like可能的前景方向和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7.
流感病毒是一种全球流行的呼吸道病原体,在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病毒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逃避宿主抗病毒免疫系统的追击,而同时宿主也在不断武装自身免受病毒入侵,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泛素系统作为能够通过单个泛素或可逆性的泛素链与靶蛋白连接,进而使靶蛋白激活或失活的一种翻译后修饰机制。泛素化修饰在流感病毒复制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篇综述结合近些年在此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泛素化修饰参与病毒-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并为今后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8.
抗体类药物往往存在复杂多样的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PTMs),由此产生高度的异质性。PTMs表征是抗体类药物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早期研发阶段,高质量的结构表征可以为药物筛选、药物发现、工艺开发和优化提供指引和依据。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的表征分析手段可快速、准确地识别PTMs,已成为抗体类药物PTMs分析及结构表征的有力工具。该文综述了抗体类药物非聚糖PTMs的鉴定成果,内容包括修饰类型、修饰位点、修饰所在区域、表达系统信息及潜在影响,并对LC-MS表征分析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希望为抗体类药物早期研发阶段的表征分析提供参考。综述的非聚糖PTMs均通过LC-MS或LC-MS/MS技术得到了鉴定。  相似文献   
29.
赖氨酸巴豆酰化是一种新近发现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类型,在基因表达、细胞代谢及疾病治疗等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调节意义,可能是潜在的药物新靶标。目前研究多关注于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而非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的研究逐渐被重视。本文简要介绍非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将有助于了解非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的功能和机制。  相似文献   
30.
摘要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血流感染(BSI)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术前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D-二聚体(D-D)对术后发生BS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36例接受孙氏手术的Stanford A型AD患者,根据术后是否BSI分为BSI组和非BSI组。收集患者基础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IL-6、D-D水平对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预测价值。结果:BSI组年龄≥60岁、糖尿病史、机械通气、气管切开、人工瓣膜植入比例和术后24 h引流量、血清C反应蛋白、PCT、IL-6、D-D水平高于非BSI组,手术时间、心包纵隔管保留时间长于非BS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史、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术后24 h引流量上升,血清PCT、IL-6、D-D水平上升为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CT、IL-6、D-D三项联合预测的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独预测。结论:年龄、糖尿病史、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术后24 h引流量、血清PCT、IL-6、D-D水平是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影响因素,术前血清PCT、IL-6、D-D水平可作为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辅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