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0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117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稻田微蛛优势种形成的若干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间小黑蛛(Erigone graminicolum)和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都有较强的耐寒、耐饥能力和较大的捕食量,在-3—0℃时能存活3天左右,平均耐饥历期大于30天,对稻褐飞虱的平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6.3头/天和6.1头/天;Holling模型分别为N_A(草)=0.9886N_0/(1+0.09N_0)和N_A(食)=1.0234N_0/(1+0.101N_0),它们的抗药能力相差无几。但它们对湿度要求不同,前者较后者耐干旱。草间小黑蛛耐干历期雌蛛为27.2天,雄蛛为9.7天;耐湿历期雌蛛为53.2天,雄蛛为46.2天。食虫沟瘤蛛耐干历期雌蛛为7.7天,雄蛛为4.2天;耐湿历期雌蛛为55.4天,雄蛛为49.0天。温度相同湿度不同时它们的竞争能力不同,湿度较小时草间小黑蛛取胜,湿度较大时食虫沟瘤蛛取胜。它们在稻田中成为优势种的条件,主要取决于稻田生境与周围环境的干湿状况。  相似文献   
102.
103.
杂合子长期变化的计算机模拟试验:群体中长期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芒来  盛志廉 《遗传学报》1992,19(6):486-490
  相似文献   
104.
长期以来,双笔石类—尖笔石类—两形笔石类—单笔石类的演化系列为笔石研究者所公认。因为以往尖笔石类出现在下志留统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带,两形笔石类出现在P.acuminatus带和Orthograptus vesieulosus带,而单笔石类在O.vesiculosus带才开始出现。因此,上述的演化系列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陈旭等提出:“单列部分只由1个胞管组成的笔石,应该代表两形笔石科各属中原始的种群,它们正是尖笔石(Akidograptus)  相似文献   
105.
丘华兴   《广西植物》1982,(3):147-152
作者在中国大戟科血桐属分类研究中,整理了华南植物所标本室、北京植物所生态标本室、中山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和昆明植物所标本室的本属标本。现在本文报导我国血桐属15个种的分种检索表,其中泡腺血桐Macaranga pustulata King ex Hook.f.1种为我国(西藏、云南)新纪录,并对7个种的文献、形态和地理分布作简要的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6.
娜琴  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2020,39(9):1783-1808
报道了小菇科小菇属真菌10个中国新记录种,香菌组:橙盖小菇Mycena aurantiidisca、黄白小菇Mycena flavoalba、粉黄小菇Mycena floridula;棘刺组:异刺小菇Mycena heteracantha;纤柄组:碱味小菇Mycena amygdalina;脆足组:粉被小菇Mycena zephirus;冬生组:绣线菊小菇Mycena speirea、冬生小菇Mycena hiemalis;小菇组:绒柄小菇Mycena flos-nivium,分别来自吉林等11个省份、自治区。提供了每个物种的形态描述和线条图,以及与相近种的讨论。共计90条自测及下载ITS序列,在采用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的小菇属系统发育树中,新记录种均得到分子数据支持。凭证标本存放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相似文献   
107.
微藻是指一类形态微小,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以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形式存在的藻类。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 活体微藻的保藏和共享服务是开展藻类科学研究和藻类产业发展的必要平台和基础。坐落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淡水藻种库(FACHB-Collection)正式成立于1973年, 1996年作为创会成员加入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 2019年成为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核心成员。该库保藏逾3400株微藻, 隶属于9门169属。年均为国内外用户提供2500株藻株, 并提供藻种鉴定、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和咨询。文章回顾了国际微藻种质资源库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介绍了国内微藻种质资源保藏情况, 着重介绍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淡水藻种库在库藏藻株多样性、共享服务、藻株无菌化、超低温保藏技术及优良品种选育与应用等方面的进展, 瞄准提升我国在藻类学研究和藻类产业研发的竞争力, 提出了藻种资源库未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8.
随着转基因植物的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主要的风险是转基因植物与近缘物种之间的基因流及其影响。本文综述了目前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油菜、棉花、玉米和大豆,以及未商业化种植的水稻、小麦的基因流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转基因作物与其近缘种之间发生基因流的频率和最远发生距离;介绍了降低基因流发生的方法。基因流频率受物种亲缘关系、花期重叠时间、风速风向等因素的影响,最远发生距离受气候条件、传粉媒介、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转基因作物与其近缘种之间的基因流频率与距花粉源的距离呈负相关关系(y=-0.59x-0.46,R2=0.25,P<0.01),亲缘关系近的基因流频率高。为了降低转基因植物与其近缘物种之间的基因流风险,建议采取“分区管理”的策略,并加强基因流发生之后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09.
本研究以贵州省喀斯特典型区域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撂荒30余年后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林为对象,设置140 m×120 m固定样地,系统调查样地内幼树更新,并采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幼树更新优势种群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 调查样地中幼树共计1291株,包括39个树种,其中光皮桦、化香、马尾松、枫香和山杨5个树种的幼树个体数量总和达83.7%,重要值总和达77.8%,为幼树更新的优势树种。光皮桦、化香和枫香3个幼树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在0~60 m空间尺度上均呈现较强的聚集分布;马尾松和山杨2个幼树优势种群在小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大尺度上则随机分布。幼树优势种群空间关联性多呈现正关联,仅马尾松与枫香和山杨在小尺度呈现正关联,大尺度呈现不相关。调查样地5个幼树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差别较大,可能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境及空间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目前,林分多以先锋树种为主,群落结构不稳定;以马尾松和光皮桦为优势种群的松-桦混交林可能成为下一阶段演替方向,建议通过森林经营措施加快植被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110.
胡慧  杨雨  包维楷  刘鑫  李芳兰 《植物生态学报》2020,44(10):1028-1039
干旱区植被斑块状分布格局引起的微生境差异对植被更新影响显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扰动下, 干旱区生态系统微生境多样化, 急需揭示乡土植物定植对不同微生境斑块变化的响应及其种间差异性, 并采用微生境调控技术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该研究选择岷江干旱河谷区自然分布的灌木、半灌木和裸地微生境斑块, 采用移栽鞍叶羊蹄甲(Bauhinia brachycarpa)幼苗的试验方法, 揭示微生境变化对幼苗定植的影响; 进一步以极端退化的道路边坡为案例, 通过6种乡土植物种子直播试验探讨微生境调控技术及其对乡土植物幼苗定植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裸地斑块上幼苗保存率和生物量显著大于植被斑块, 表明裸地微生境有利于幼苗定植; 养分添加仅对裸地斑块中幼苗生物量积累有促进作用。在裸地斑块中, 叶片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和比叶面积较小, 相反根和茎生物量所占的比例较大。道路边坡上植被恢复试验结果显示, 6种乡土植物均能较好地适应土石混杂的边坡生境, 多数物种出苗率大于60%; 灌木幼苗保存率大于75%, 并且形成镶嵌式乡土灌草群落结构。地表覆盖和养分添加提高了边坡上种子出苗率和幼苗保存率, 促进了幼苗定植和结构稳定。该研究提供了有效促进工程边坡上乡土植物定植的方法, 可为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退化荒坡和工程破坏地乡土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