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71.
土壤养分循环实地采样调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一种在区域尺度上研究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循环的样区采样及调查方法.即在满足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所要求的代表性、重现性、随机性及时间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利用地形图及航空照片等资料,在区域中选定合适面积和数量的样区后,在各样区内按统一标准采集土壤和植物样品.考虑区域土壤养分循环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野外采样过程中有必要对采样单元的实地情况进行调查记载,并就样区内所有农户的基本状况、种植业结构及肥料投入等有关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因子进行农户调查.对我国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循环进行了案例研究,探讨了该采样调查方法在土壤养分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2.
食蚊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月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7月-1994年6月,作者对食蚊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变化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研究,结果表明:食蚊鱼种群数量和种群重量的月变化相似,但两者与水温没有相关性;食蚊鱼种群的体长结构呈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食蚊鱼的感染与其自身的生长紧密相关,感染率、感染强度表现出了与体长相似的变化趋势;中间的两组鳃片寄生的囊蚴较多,不同鳃片组囊蚴平均密度的月变化规律一致,食蚊鱼任何两个鳃片组分布的台湾棘带吸虫囊蚴的平均数差异都显著(P0.001);囊蚴在食蚊鱼鳃上的分布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73.
贵州大干坝孢粉分析与古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干坝洼地发育了一套晚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富含孢粉,明显可分两段:两万三千多年前为茂密的亚热带山地森林,水青冈属一度占优势;两万三千多年后森林稀化,蕨类植物生长,尔后阳性树种恢复,这反映该地从大理间冰段(阶)向盛冰期过渡时,环境条件发生了跳跃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74.
Bal  K.  Gautam Gregg  Henderson Cai  Wang 《Insect Science》2014,21(2):174-180
Use of proper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formulations of termiticides are im- portant to reduce their negative impact to the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we conduct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localized treatments with commercial dust and liquid formulations of fipronil against Formosan subterranean termites, Coptoter- mes formosanus Shiraki. The test arena consisted of a specially designed 16-chambered structure with a center chamber connected to 5 foraging chambers that themselves were connected to 10 additional foraging chambers. One peripheral chamber received a liquid or dust treatment and termites were released in the center chamber. Results showed that 〉 91% of the termites were dead within the 9-d test period despite the localized treatment of only 1 foraging chamber. Termites that were still alive after 9 d were transferred to an untreated dish and held for 10 more days. The majority of those termites were dead and the rest were moribund on day 19. Regardless of the specific dish treated, both formulations of fipronil were found to be highly efficacious. Termites did not exhibit repellency to either formula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localized (or spot) treatment with either commer- cially available dust or liquid formulations of fipronil can be a viable option for control of a termite infestation where complete soil drenching is not desirable.  相似文献   
75.
以台湾香檬(Citrus depressa)果皮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提取川陈皮素并用高效液相分离鉴定,探讨台湾香檬果皮川陈皮素的抗肿瘤活性。采用MTT法检测川陈皮素对肺癌、肝癌、卵巢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采用双染法检测川陈皮素对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表明,台湾香檬果皮川陈皮素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广谱抑制作用,并能有效促进肝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6.
台湾虫草子实体人工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人工培养条件对台湾虫草子实体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黄山被毛孢的液体摇瓶培养,确定摇瓶种子的最佳培养时间,并研究了在人工诱导下台湾虫草子实体的形成条件,即子实体形成与营养液pH、营养液量、培养温度及光照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黄山被毛孢液体摇瓶最佳培养时间为12 d,人工固体培养子实体所需营养液最佳pH为6.0,营养液量为40 mL,培养温度为25℃,菌丝培养阶段为完全黑暗培养,原基出现后给予光照,可获得较多的子实体。结论人工培养条件对台湾虫草菌丝体生长、原基形成、子实体产量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7.
桉-桤不同混合比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土壤动物群落动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10:0(TⅠ)、7:3(TⅡ)5:5(TⅢ)、3:7(TⅣ)和0:10(TV)巨桉(Eucalyptus grandis)和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从5种类型、3种规格的810只凋落袋中共收集土壤动物75651只,隶属2门10纲20目,其中弹尾目(Collembola)和蜱螨目(Acarina)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个体数最高是7-8月,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最高是7月,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最高是7-8月.大型、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各月间均波动较小.与30目和6目相比,260目网袋中弹尾目和蜱螨目等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更高.相对台湾桤木(TV)而言,巨桉(TⅠ)凋落物中弹尾目数量更多.啮虫目(Psocoptera)在台湾桤木(TV)凋落物中的数量远远高于其它凋落物,后孔寡毛目(Opisthopora)在混合凋落物中数量较高.不同比例的凋落物混合可改变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组成.桤木、混合凋落物中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高于巨桉凋落物,而且上述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亦明显快于巨桉凋落物,这意味着大型土壤动物的活动可加速凋落物的分解.因此,在巨桉人工纯林中混栽台湾桤木,可显著提高大型土壤动物的数量,促进凋落物的分解.  相似文献   
78.
讨论了S.A.Rohwer记述的中国台湾叶蜂种类分类地位变化以及相关种类的异名关系.本文修订了3种,建立1个新异名和1个新组合,恢复1个有效种,并建立一个相关的新异名:Athlophorus melanocoxa Rohwer,1916,syn.nov.,被降为黑唇平背叶蜂Allantus luctifer(Smith,1874)的次异名;Athlophorus terminatus Rohwer,1916被移到前室叶蜂属Asiemphytus Takeuchi内,构成新组合:Asiemphytus terminatus (Rohwer,1911),comb.nov..白唇侧齿叶蜂Neostromboceros leucopoda Rohwer,1916从Pseudostromboceros atratus(Enslin,1911)的异名中移出,恢复为有效种,同时将Neostromboceros tonkinensis Forsius,1931,syn.nov.,降为Neostromboceros leucopoda Rohwer的次异名.  相似文献   
79.
不同光环境对桤木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设置3个光照强度(100%、56.2%和12.5%),模拟森林幼苗生长的旷地(采伐迹地)、林窗和林下光环境,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外来种台湾桤木和乡土种四川桤木幼苗的生长、光合特性以及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光环境限制了两种桤木幼苗形态指标的增长,适当遮荫的林窗环境比旷地更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台湾桤木幼苗具有较高的比叶面积和相对生长速率,较大的单叶面积、叶长、叶宽、株高和基径,较少的叶片数和较低的叶面积比、叶柄长.低光环境下,台湾桤木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表观光量子效率较高,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较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台湾桤木幼苗具有更高的根生物量比和更低的叶生物量比;四川桤木幼苗则相反,加剧了动物取食和机械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80.
【目的】逃离危险对集群生活的动物来说是一项重要挑战。白蚁是真社会性昆虫,群体密度较大。因此,白蚁可能进化出了特殊的策略集体逃离危险情境。【方法】本研究比较了实验室条件下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工蚁在不同形状容器(没有出口的圆形和方形容器)的逃遁行为,并调查了在有出口的情况下,台湾乳白蚁工蚁从圆形容器边缘、方形容器直角处和方形容器直角边中间的撤离效 率。【结果】在没有出口的情况下,受惊的台湾乳白蚁立即移动到圆形或方形容器的边缘区域并沿着容器的壁移动。然而,在方形容器的直角处,逃遁的台湾乳白蚁工蚁形成明显的堵塞(直角附近的白蚁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区域,而移动速度显著低于其他区域的白蚁)。当容器上有出口时,大部分台湾乳白蚁工蚁分散在容器边缘,因此在出口位置周围未发现明显的堵塞。有趣的是,台湾乳白蚁工蚁逃出有出口的圆形容器的时间与从出口在直角附近的方形容器的无显著差异,但其从出口在直角边中间的方形容器的逃出时间更长。【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容器形状与出口位置均对台湾乳白蚁工蚁的逃遁行为与撤离效率造成影响。此外,白蚁使用了特殊的策略来避免多见于其他群居动物(如人类、小鼠等)的“快即慢”效应。由于白蚁工蚁没有视觉,研究白蚁的逃遁策略可为人群如何高效撤离可视度较低的危险环境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