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1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61.
为了阐明取食糖类食物与中红侧沟茧蜂寿命和卵成熟的关系,本研究比较了取食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和甘露糖对中红侧沟茧蜂寿命和卵成熟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饲喂清水对照相比,取食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的寄生蜂寿命显著延长,雌蜂分别为17.6 d,15.6 d,14.4 d和10.3 d;雄蜂分别为7.6 d,11.0 d,11.3 d和6.6 d。取食5种糖雌蜂的寿命均显著高于雄蜂。解剖中红侧沟茧蜂的卵巢发现:初羽化的卵巢中成熟卵约占总卵量的13%,平均为7.13粒。取食不同糖类物质的雌蜂卵巢中成熟卵均呈现先显著上升后逐步下降的趋势,但取食不同糖的成熟卵形成的高峰期时间不同。研究结果为提高该蜂的繁殖潜能和繁殖效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62.
自然水域中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卵常受到敌害鱼类捕食的威胁,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Richerdson)是中华鲟卵的重要敌害鱼类。以中华鲟卵的敌害鱼类瓦氏黄颡鱼为研究对象,选择环毛蚓(Pheretima tschiliensis)为瓦氏黄颡鱼的饵料,以达氏鳇卵(Kalugasturgeon)替代中华鲟卵进行室内实验,通过研究适合瓦氏黄颡鱼摄食的环毛蚓规格,以及环毛蚓干扰瓦氏黄颡鱼摄食达氏鳇卵投放比例,探讨中华鲟卵的保护方法。在水温为(20.0±1.5)℃的条件下,研究了3种不同体长规格[体长(15.3±1.4)cm、(12.0±2.1)cm、(7.7±0.5)cm]实验鱼个体分别摄食3种不同体长规格环毛蚓(体高为0.3cm,体长分别为8、4、2cm)和达氏鳇卵的摄食率;研究了体长为4cm的环毛蚓对3种不同体长实验鱼摄食达氏鳇卵的干扰效果。实验结果表明:3种体长规格瓦氏黄颡鱼均摄食达氏鳇卵;3种体长规格瓦氏黄颡鱼共同摄食的替代饵料规格为体长4cm及以下的环毛蚓;适宜干扰实验所选体长实验鱼摄食达氏鳇卵的饵料为体长4 cm的环毛蚓;当环毛蚓与达氏鳇卵数量比例为1∶1时,可实现达氏鳇卵的保护。研究证明在实验条件下可实现环毛蚓对中华鲟卵敌害鱼类——瓦氏黄颡鱼实施摄食干扰,提示下一步可以尝试选择环毛蚓作为替代中华鲟卵的饵料,进行干扰食卵鱼类摄食中华鲟卵的野外验证试验。  相似文献   
963.
早寒武世和埃迪卡拉纪中的球状化石,一些已被归入可能的后生动物胚胎化石,由于具较为完好的三维保存方式以及近乎完美的胚胎发育序列,为早期后生动物的起源、分类、谱系演化及发育生物学提供了难得的实证材料。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多数寒武纪胚胎的生物学分类位置未定;而数量异常巨大、又有独自的保存方式的晚元古代陡山沱组胚胎的真伪和生物学归属,更是争议未消。通过对现生生物胚胎的实验埋藏研究,可以揭示出各类生物胚胎在腐解、埋藏各阶段的保存潜力,而现代胚胎在各实验埋藏阶段形态、结构的变化,也能为化石胚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材料。本文就是通过对虾卵胚胎各发育阶段腐解保存潜力的实验模拟研究,试图为球状化石的形成机制和化石归属提供一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964.
热带鸟类的生活史进化策略与温带鸟类的不同,而迄今国内对热带鸟类的研究却非常缺乏,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在我国北热带地区分布广泛,是较为理想的研究对象。2010年至2014年春夏季,对北热带石灰岩地区红耳鹎的繁殖生态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采用系统搜寻法并根据亲鸟行为寻巢,应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红耳鹎的产卵期集中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喜筑巢于灌木和人工种植的苹婆(Sterculia nobilis)树。平均窝卵数为(3.4±0.5)枚(3~4枚),卵重(2.59±0.29)g,卵大小(21.10±1.73)mm×(15.35±1.50)mm(n=31)。总的繁殖成功率为36.16%,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天敌捕食、弃巢和人为干扰。一年繁殖一次和较低的繁殖成功率是研究地的红耳鹎有较大窝卵数的主要原因。红耳鹎在巢址选择时主要考虑避雨因子、避敌因子和灌木因子。  相似文献   
965.
了解杜鹃对不同寄主的选择和利用,可为研究两者之间的协同进化提供重要基础资料。2012至2014年每年的3~6月,在广西弄岗地区共记录到3例八声杜鹃(Cacomantis merulinus)的寄生繁殖,其中,2例寄生于栗头缝叶莺(Orthotomus cuculatus)的巢(寄生率1.4%,n=142),其中2枚杜鹃卵均为白色具棕色斑点;1例寄生于黑喉缝叶莺(O.atrogularis)(寄生率10%,n=10),杜鹃卵为白色具棕色斑点。栗头缝叶莺为八声杜鹃寄主的首次报道,而两种缝叶莺均首次在中国记录到被八声杜鹃寄生。八声杜鹃的卵重为(1.45±0.09)g,卵体积为(1.46±0.07 cm3)(n=3),其卵大小和重量均显著大于栗头缝叶莺和黑喉缝叶莺的卵(t检验,P0.001)。  相似文献   
966.
测定处于不同纬度的浙江杭州和福建宁德的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种群的个体大小和繁殖特征。宁德种群的产卵时间为5月27日—6月22日,早于高纬度杭州种群(6月4日—7月12日)。宁德种群最小繁殖雌体及性成熟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杭州种群。宁德和杭州两种群的相对窝卵重无显著差异;当统计去除母体体长的影响之后,两地种群的窝卵数和窝卵重也无显著差异,但杭州种群的卵重量显著大于宁德种群。蓝尾石龙子窝卵数和卵重量呈负相关,窝卵数和卵大小的权衡存在种群间差异。特定窝卵数条件下,杭州种群的卵重量显著大于宁德种群。由此可见,蓝尾石龙子种群间的繁殖生活史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与母体大小的差异密切相关。推测不同纬度地区的蓝尾石龙子种群的繁殖策略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67.
飞蝗黑卵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庆文 《昆虫学报》1985,(2):153-159
飞蝗黑卵蜂在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蝗区均有分布,对蝗卵寄生率一般在10%左右,个别年份在50%以上,局部地区可达90%以上。它在江苏泗洪一年发生三代,在寄主卵内越冬。幼期在22—30℃之间的发育天数为22—34天,发育起点温度为16.3℃,积温平均为309.34日度(95%置信范围为253.72—364.96日度);成虫羽化温度在20—30℃之间(以25℃为最适)。第一代幼期为25—29天,第二代24天、第三代260—280天;成虫最长寿命为34天。雌蜂喜在新产的飞蝗卵块内产卵,每头可寄生2—3个卵块(约80—130粒),亦可寄生大垫尖翅蝗及中华蚱蜢的卵内;能孤雌生殖,其后代均为雄性。本文也介绍了对飞蝗黑卵蝗蜂人工饲养与繁殖释放的技术。  相似文献   
968.
广西金花茶新植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莫新礼  钟业聪   《广西植物》1985,(4):351-352
<正>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办公室根据国务院城乡环境保护部的指示,于1984年组织了由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环境保护研究所和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等三单位派员组成广西金花茶植物资源调查队,对区内金花茶资源进行较系统的调查研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上述金花茶新植物,现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969.
雌核发育银鲫卵抑制异源精子原核化的作用模式初探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葛伟  蒋一珪 《水生生物学集刊》1985,9(3):203-208,i002,i003
雌核发育银鲫卵能抑制异源精子原核化,其个体发育完全由雌核控制。本实验通过去核、卵质转移和去除卵膜等手段,初步揭示了银鲫卵抑制异源精子原核化的作用,提出了双重控制的假说,即银鲫卵对异源精子具有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功能。初级控制可能是由于在精子进入卵子深部的通道上存在着某种特殊的抑制物的缘故,而次级控制的产生则可能是因为银鲫卵质中缺少某种两性融合生殖鱼类卵质所具有的促精子核化物质。  相似文献   
970.
王学文  薛兆文   《广西植物》1984,(3):201-202
<正>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45—65厘米。茎四棱形,具槽,中部以下几无毛,中部以上沿棱角及节部略被下曲的短柔毛。叶卵状椭圆形,长(5—)8—9.5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具间有双重圆齿状锯齿,上面近无毛,下面沿脉上疏破短柔毛,余部无毛被黄色腺点;叶柄长1—2.5厘米。花对生排列成长7—14厘米的顶生和腋生总状花序,花梗长2—3毫米。盾片高1.5毫米,花萼长4.5毫米,萼外仅沿脉及边缘上疏被短柔毛,余部无毛,果时萼增大,长达7毫米,宽4.5毫米,盾片高4毫米,花冠白色,长3.1—3.5厘米,外疏被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