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81.
沙棘属(Hippophae)植物属胡颓子科,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高山区。沙棘资源在中国分布于东经75°32'至121°45',北纬27°44'至48°35'之间。中国沙棘(H.rhamnoidessub-sp.sinensis)又名醋柳、黑刺、酸刺,是黄土高原地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树种之一,自然分布于丘陵沟壑区的阴坡、半阴坡、河谷两侧以及河漫滩等地带,呈大面积、团块状分布,常常成为以上生境的优势树种。沙棘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单从外部形态结构看,它便具备了典型的旱生植物特点…  相似文献   
282.
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沙棘籽粕多酚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系列低共熔溶剂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法从沙棘籽粕中提取多酚。在单因素试验结果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运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沙棘籽粕多酚得率的主要因素(超声功率、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沙棘籽粕多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以含水量为30%的氯化胆碱-草酸低共熔溶剂为最佳提取剂,液料比为14∶1,超声功率420 W,超声时间56 min,超声温度44℃。在此条件下,多酚得率为3.31±0.008%。对比试验发现:氯化胆碱-草酸低共熔溶剂对沙棘籽粕多酚的得率明显优于传统溶剂;与热回流提取相比,超声提取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83.
沙棘是一种含有丰富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的植物。为了进一步提高新疆阿合奇县沙棘中三萜酸物质的得率,利用单因素实验与正交试验优化沙棘中三萜酸物质的提取工艺,并分析比较沙棘不同部位的三萜酸物质含量差异。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影响萜类物质得率的重要因素为乙醇浓度、料液比。以总三萜酸的得率为综合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沙棘三萜酸的最适提取工艺条件:按照料液比1∶15(g/mL)加入体积分数80%的乙醇,先超声1 h,再将料液进行60℃水浴回流1.5 h。在此条件下,沙棘叶中三萜酸的得率达到2.332 mg/g,其中科罗索酸为0.332 mg/g、齐墩果酸为0.875 mg/g,熊果酸为1.125 mg/g。沙棘不同部位的三萜酸总含量(从大到小)顺序为沙棘叶、沙棘籽、沙棘果。  相似文献   
284.
沙棘在药品、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生态保护等领域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在民族医学领域应用广泛、历史悠久,现代研究也发现了许多有益于人类健康的药理作用。本文对国内外沙棘的分类分布和基本形态特征、在民族医学中的药用历史以及中医药对沙棘的开发应用现状进行归纳、梳理,在此基础上主要总结现代研究关于沙棘对心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全面客观的反应沙棘巨大的潜在药用价值。最后,建议通过整合沙棘资源优势、传统临床应用经验、现代基础研究成果,深度开发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提升沙棘的应用价值,为人类健康造福。  相似文献   
285.
286.
本研究采用 JMS-D300气质联用仪和日立163气相色谱仪分别对沙棘油及其皂化物中可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从沙棘油挥发物中共确定28种化合物,主成分为3-甲基丁酸甲基丁酯,3-甲基丁酸丙酯,开已酸乙酯和辛酸乙酯等。沙棘油不皂化物的成分主要是脂肪酸酯类,维生素E和甾醇类化合物,其中主成分为十八碳烯酸甲酯,α-维生素E和β-谷甾醇,其总和占总不皂化物的一半以上。VE及甾醇在本实验条件下的GC分离效果较佳,将为进一步研究其GC定量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87.
海拔是影响中国沙棘自然分布和生长的的重要环境因子,水分代谢和碳代谢的平衡是植物存活和生长的基础,研究海拔对中国沙棘的水碳代谢和生长的影响有利于全面了解中国沙棘对海拔高度的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以山西西部关帝山地区野生中国沙棘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海拔1100—2100 m的中国沙棘雌株在6月和8月的小枝正午水势、枝条导水损失率、枝条导管直径和导管密度、光合作用、不同部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同时测定了不同海拔沙棘的株高和冠幅。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6月和8月的土壤含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小枝正午水势先升高后降低;枝条导水损失率在6月先降低后升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沙棘的导管直径没有显著性变化,但导管密度、枝条最大比导水率、叶面积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海拔的升高6月和8月光合速率均呈增加趋势;根和叶NSC含量没有较大幅度变化;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中国沙棘树高和冠幅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低海拔(1100—1300 m)和高海拔(1900—2100 m)中国沙棘生长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低海拔主要受干旱胁迫的影响,高海拔对中国沙棘的生长的抑制作用体现在低温引起的水分...  相似文献   
288.
中国沙棘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西南等地森林—草原过渡地带,是我国北方地区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等工程的重要造林树种,对维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探讨限制中国沙棘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模拟其潜在适宜分布区,以期为中国沙棘在林业生态工程和生态经济林建设中的合理种植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中国沙棘自然分布的328个地理样点,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中国沙棘的潜在分布区的主导气候因子进行分析,并预测中国沙棘的潜在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基于气候变量的MaxEnt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62±0.001和0.949±0.001,均大于0.9,表明MaxEnt模型对中国沙棘潜在分布区的预测具有极高的准确度,可信度好。基于环境变量贡献率和刀切法的结果表明年降雨情况、生长季的水热状况、最干季降雨和最冷月最低温等是限制中国沙棘分布的主要气候因素,其中年降雨是限制中国沙棘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通过模拟得到现代中国沙棘潜在地理分布的总适生区面积为165.1万km~2;其中高适生区和中适生区面积共93.3万km~2,主要集中分布于河北西部、北部,...  相似文献   
289.
李红敏  李欣茹  谢美钰  徐建英 《生态学报》2023,(24):10376-10386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是缓和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常用措施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补偿社区居民的经济损失并最终改善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态度,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了目前以及假设补偿后社区居民态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在对态度进行多维特征划分的基础上,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对社区居民态度改变的作用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可显著改变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态度,且均发生了积极的改变,但对不同维度态度的改变作用不同。其中,喜厌态度的改变最明显,其次是捕杀态度和保护态度,最后是期望态度。肇事补偿对于社区居民的态度及其改变作用受到其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其中是否受到过野生动物破坏、耕作总收入或总收入中耕作收入比重以及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社区居民的态度,农地总面积、牲畜数量、玉米地面积会显著影响社区居民情感态度的改变,玉米地损失面积会显著影响社区居民行为态度的改变。论文进一步讨论了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普及肇事补偿制度、完善肇事补偿机制、调整生计策略和种植结构、通过多种...  相似文献   
290.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从"组学"水平研究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成为进化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沙棘属的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及二者的同倍化杂交物种棱果沙棘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了受到正选择(w>1)的BRCA1-A&BRISC复合体亚基NBA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NBA1基因在3种沙棘中编码区全长为771 bp,共编码256个氨基酸,为核定位的亲水性蛋白。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NBA1的氨基酸序列在218与236位存在差异,中国沙棘中靠近结合位点的218位突变为甲硫氨酸,不同于肋果沙棘及其他陆生植物中NBA1亚基VWA结构域中保守的亮氨酸,导致二者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且使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该蛋白结合位点的空间排布产生显著差异。综上,推测二者的NBA1亚基在结合其他亚基方面有所不同,主要导致了BRCA1-A复合体修复紫外辐射引起的DNA损伤修复功能方面出现差异,这可能与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对不同海拔环境的适应有关。此外,Sanger测序验证了二代测序结果的准确性,证明该基因在亲本种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是纯合的单拷贝,在杂种棱果沙棘中以共显性的杂合方式存在。进一步分析发现第二代测序数据不适用于在个体水平鉴定杂种,但群体内多个个体的平行测序一定程度上可随机反映杂种的亲本来源。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沙棘属植物对不同海拔的适应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数据,同时为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鉴定杂交物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