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5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黑龙江省不同纬度梯度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曹阳  高梅香  张雪萍  董承旭 《生态学报》2017,37(5):1677-1687
沿着由高到低的纬度梯度,分别在塔河、带岭、帽儿山的农田生境选择研究样地,采用手捡法调查不同纬度农田生态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并运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及典范对应分析阐明土壤动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旨在揭示黑龙江省不同纬度梯度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35类2339只,隶属于2门6纲14目35科。其中线蚓科(Enchytraeidae)、正蚓科(Lumbricidae)、步甲科(Carabida)、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为优势类群,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58.84%;常见类群为蚁科(Formicidae)、蜘蛛目(Araneida)和地蜈蚣目(Geophilomorpha)等8类,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32.79%。结果表明:(1)水平分布上: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丰富度(即类群数)的水平分布均表现为帽儿山带岭塔河,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丰富度在不同纬度地区无显著差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均为帽儿山带岭塔河;Simpson优势度指数(C)表现为塔河和带岭最高,帽儿山最少;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则是塔河最多,其次为帽儿山和带岭。(2)垂直分布上:3个不同纬度样地的农田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丰富度在同垂直层次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除帽儿山5—10 cm土层土壤动物类群数量较表层增加之外,其他样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丰富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聚性明显。(3)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上:双变量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纬度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与土壤p 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典范对应分析(CCA)进一步表明,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对环境因子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广泛的分布在3个样地内。研究表明,农田生态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指数随纬度梯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但不同纬度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土壤动物类群受到环境变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局地尺度环境因子对土壤动物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为区域尺度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空间格局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2.
化学除草剂对农田生态系统野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田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草剂的大量施用对其产生了严重影响。本文综述了化学除草剂对农田生态系统中野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并分析归纳了其影响机制。除草剂的施用会使敏感植物减少, 抗药性植物增多, 从而改变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野生植物物种组成, 并使其趋同化, 降低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以致植物功能群单一化, 群落稳定性下降。除草剂的主要影响机制是杀死植物或改变其生长代谢、抗性、繁殖等, 改变生境, 并与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等产生协同影响。不同种类的除草剂影响程度不同, 且不同物种间、不同群落间的响应也存在差异。我国化学除草剂使用量持续增长, 应加强除草剂对野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重视除草剂使用历史记录和野生植物的长期监测, 以及除草剂使用规范和相关政策法律研究, 更好地保护我国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83.
污水灌溉与人体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世英 《生物学通报》2005,40(12):23-23
用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灌溉农田是污染物进入土壤的主要途径,其后果是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属封闭式局限性污染。由于大量未经处理污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水质超标,已经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污水灌溉已成为我国农村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危害着污水灌溉区的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84.
长期保护性耕种方式对农田表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张国盛  K Y Chan  G D Li  D P Heenan 《生态学报》2008,28(6):2722-2722~2728
研究了不同耕种方式对澳大利亚同一地区3种土壤表层(0~5cm)理化性质的作用,以揭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质量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穴播/保留残茬(DD/SR)、多年生人工草地(PP)和自然草地(NP)表层土壤的>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全氮、有机碳含量、田间持水量均显著高于其相应对照传统耕作/秸秆焚烧(CC/SB)、人工草地/作物轮作(PPC)和耕作(CT)的;土壤全氮含量、田间持水量分别与有机碳含量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94**,r=0.996**,n=6),而受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较小;在同一类型的土壤上,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不同试验区,耕作措施对表层土壤容重和孔隙分布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秸秆焚烧和施用石膏对表层土壤的pH及交换性阳离子含量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期保护性耕作、草田轮作或多年生草地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结构稳定性,从而改善土壤的供肥供水能力.  相似文献   
85.
不同植被覆盖对黑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为探讨黑土开垦前后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差异,在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区,采用Biolog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草地、农田和裸地等3个利用时间相同(21年)的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春季和夏季,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地最高,农田次之,裸地最低;在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随季节变化趋势均为夏季升高,秋季降低;在裸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随季节变化呈逐渐升高趋势;在草地、农田和裸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率较高的3类碳源是糖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  相似文献   
86.
基于QuickBird和GIS的沈阳市城市景观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QuickBird和GIS研究沈阳市三环内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属性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农村和城市景观并存,斑块数量集中在城市中,在建街区无论是面积还是斑块数量均占有可观的比重,说明城市处于快速扩张时期;(2)研究区域可以划分成以市中心为圆心2 km为半径间隔的5个同心圆,各地类的重心近似分布于圆上,由内而外的顺序是道路<老式居住<公共绿地及广场=公共设施=铁路<工业用地=在建用地=水体<农村各地类=防护林.居住用地距离市中心距离的规律为高层≤多层老式≤混合≤多层≤别墅;(3)道路面积>防护林面积,但是防护林植被>道路植被,防护林能够有效提高交通及附属用地的绿化率;(4)农村面积<城市面积,阴影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农村植被>城市植被,农田的高绿化率对研究区域的绿化率影响很大;城市4类主要用地中,居住区的绿化率(23.3%)<工业用地(28.92%)<公共设施用地(32.32%)<公共绿地及广场(73.83%);居住用地阴影率(26.22%)>公共绿地及广场(16.33%)>公共设施用地(13.41%)>工业用地(8.73%);(5)就居住用地而言,多层老式居住用地的绿化率(19.76%)>高层新式居住用地(10.31%),而小于其余7类居住用地.高度类型相同的情况下绿化率均是花园式>片块式,阴影率差异不大;花园式4类间,绿化率顺序是高层<混合<多层<别墅,阴影率顺序恰好相反;片块式4类间,绿化率顺序是高层<多层<混合<别墅,阴影率顺序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87.
农田土壤水分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申慧娟  严昌荣  戴亚平 《生态科学》2003,22(4):366-370,376
本文对国内外土壤湿度的监测,预报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国内外土壤水分监测方法及其原理,介绍了国内外土壤湿度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情况,讨论了传统的土壤水分平衡方程统计模型法,从土壤水分运动方程出发的物理学模型法,利用气象要素与土壤水相关关系为基础的统计预报法、及新兴的人工神经元网络和遥感数据估测法的优缺点,并对土壤水分研究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88.
PCR-DGGE技术在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9,自引:6,他引:43  
罗海峰  齐鸿雁  薛凯  张洪勋 《生态学报》2003,23(8):1570-157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采用化学裂解法直接提取出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并以此基因组DNA为模板,选择特异性引物F357GC和R515对16S rRNA基因的V3区进行扩增,长约230bp的PCR产物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进行分离后,得到不同数目且分离效果较好的电泳条带。结果说明,DGGE能够对土壤样品中的不同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的V3区的DNA扩增片断进行分离,为这些DNA片断的定性和鉴定提供了条件。与传统的平板培养方法相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能够更精确的反映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它是一种有效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  相似文献   
89.
农田土壤磷素淋溶及其预测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吕家珑 《生态学报》2003,23(12):2689-2701
农田土壤磷的淋溶损失,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还能引起地下和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在综合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农田土壤磷素淋溶问题的提出、淋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淋溶液中磷素的形态及其比例、影响土壤磷素淋溶的因子、淋溶机理、预测方法,并对农田土壤磷素淋溶及其预测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0.
华南稻田农田害鼠复合防治指标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淼  冯志勇 《生态学报》2003,23(1):211-217
依据对华南地区稻田3种主要害鼠黄毛鼠、板齿鼠和小家鼠的田间捕获率调查,以及对害鼠造成的相应水稻产量损失率(y)研究,建立了水稻产量损失率与鼠密度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确定板齿鼠作为本项研究的标准鼠种,利用3种农田鼠害的捕获率在回归方程中对应的系数,计算出农田害鼠的标准当量损害指标。结果显示,每个标准鼠单位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率分别相当于4.084个黄毛鼠当量单位,或31.593个小家鼠当量单位。进一步,对原始调查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建立了标准当量(x)与(y)的相互关系数学模型;文中配合EIL计算公式,求出了在不同水稻产量和不同灭鼠效果等条件下的华南农田害鼠的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