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三座南亚热带大型水库敞水区桡足类群落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0-2002年对南亚热带三座大型水库:新丰江水库、公平水库和飞来峡水库敞水区桡足类进行了定性定量采样.三座水库桡足类种类数较少,共检出桡足类4科10属14种,其中8种哲水蚤,5种剑水蚤和1种猛水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水库的我国特有种舌状叶镖水蚤(Phyllodiaptomus tunguidus)和广布性种类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哲水蚤种类,温中剑水蚤(Mesocyclops thermocyclopoides)、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和博平近剑水蚤(Tropocycl opsbopingi)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剑水蚤种类.水库的流域面积、滞留时间、鱼类捕食和营养状态是影响水库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的重要因素.三座水库桡足类种类数与水库流域面积大小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水库营养水平的升高,桡足类密度和生物量也相应增加,但是大型哲水蚤的优势度降低,而剑水蚤和桡足类幼体的优势度上升.水力滞留时间很短是引起飞来峡水库桡足类种群波动的主要因素.水库捕食性鱼类对甲壳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捕食,对桡足类种类影响较小,对桡足类成体密度影响较大.由于地区差异和鱼类捕食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桡足类种类多样性与水体营养状态之间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2.
南亚热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分析了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11种植被恢复模式下(1种天然次生林、2种人工针叶林、5种人工常绿阔叶林、2种人工针阔混交林和1种灌丛)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次生林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良好,2种针叶林较差.2种针阔混交林土壤容重较小,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持水量均高于其他人工纯林;而5种人工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孔隙度差异不明显.次生林土壤除全K低于柚木林外,其余养分含量均明显高于人工林,C/N和pH值相对较低.与荒草灌丛相比,9种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变化明显,全N和速效P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种针叶纯林的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但与红椎混交后,土壤养分含量明显改善,C/N值降低.  相似文献   
63.
镇海水库拟柱孢藻的分离鉴定和氮磷对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分离自广东省镇海水库的拟柱孢藻N8为对象, 探究其在不同磷浓度及氮磷浓度组合下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 拟柱孢藻N8对磷的适应范围很宽, 在0.025.12 mg/L磷浓度下均能生长, 最适生长磷浓度范围为0.165.12 mg/L, 磷浓度的升高能显著延长拟柱孢藻的对数生长期和提高生物量。动力学分析表明, 拟柱孢藻N8有较低的KSP值, 对磷元素的亲和性较高, 在磷营养贫乏的环境下更容易形成优势。在氮磷组合实验中, 低氮(0.5 mg/L)显著抑制拟柱孢藻的生长, 且这种生长抑制不受磷浓度的影响; 而在低磷(0.04 mg/L)条件下, 水体中氮浓度的增加会显著促进拟柱孢藻的生长, 拟柱孢藻在高氮中磷和高氮高磷下的生长显著优于其他氮磷组合条件。研究表明, 广东省水库拟柱孢藻的生长受磷的限制较弱, 氮是其生长的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64.
量化森林土壤呼吸(RS)及其组分对准确地评估森林土壤碳吸存极其重要。该文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演替系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挖壕沟法结合静态气室CO2测定法对这3种林分类型的RS进行分离量化。结果表明: 鼎湖山3种森林演替系列上的森林RS及其组分(自养呼吸RA、异养呼吸RH)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 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的格局。在呼吸总量上, 季风常绿阔叶林显著高于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 但混交林与马尾松林之间差异不显著; RA除季风常绿阔叶林显著大于针阔叶混交林外, 其余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 对于RH来说, 3个林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随着森林正向演替的进行, 由马尾松林至针阔叶混交林至季风常绿阔叶林, RA对土壤总呼吸的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9.48 ± 15.49)%、(33.29 ± 17.19)%和(44.52 ± 10.67)%, 3个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温度是影响RS及其组分的主要环境因子, 温度与RS及其组分呈显著的指数关系; 土壤含水量对RS的影响不显著, 甚至表现为轻微的抑制现象, 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对温度敏感性指标Q10值的分析表明, 3个林分均为RA的温度敏感性最大, RH的温度敏感性最小。  相似文献   
65.
研究了南亚热带森林90种木本植物的种子和果实的大小、含水量等特征及种子萌发,并对其中有足够萌发个体的种(45种)进行了萌发分析和对有足够萌发个体和足够种子的种(41种)进行了种子或果实储存对萌发影响的研究.肉质果实种子和肉质种子萌发率较干燥种子高,两者差异显著.大多数种播种60 d内萌发.肉质果实的种子和肉质种子较干燥种子的休眠期长,留土萌发种子较出土萌发种子休眠期长.大种子种与小种子种之间、夏季成熟的肉质果实的种子与冬季和春季成熟的肉质果实的种子之间休眠期长短差异不显著.萌发率与新鲜种子含水量无显著的相关,但种子中水分含量的减少明显影响萌发率,尤其是在种子自然干燥的最初3 d.当种子的水分含量减至20%(约在种子自然干燥10~14 d)时,种子萌发率降至很低.萌发率随储存时间(密封,(4±1) ℃)而下降,但储存一个月下降不大(-8.3%),储存3个月后,显著下降.果实储存与种子储存之间、大种子种与小种子种储存之间、肉质果实的种子和肉质种子储存与干燥种子储存之间,萌发率差异一般不显著.  相似文献   
66.
较系统地研究了鼎湖山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鼎湖钓樟(Linderachunii)群落植物主要营养元素(P、K、Ca、Mg)的分配和生物循环特征。营养元素含量随群落层次、组分(器官)和元素不同而异。群落植物营养元素贮量为(kghm-2):P61.253,K928.764,Ca1212.771和Mg79.349。各元素贮量在不同层次中的大小分布序列为:乔木(94.3%-97.8%)>藤本(1.3%-4.1%)>灌木(0.8%-1.4%)>草本(0.05%-0.15%)。在乔木层,元素贮量则主要分布在树干和树枝两组分(38.6%-61.7%)。各元素在植物组分中的贮量序列为:Ca>K>Mg>P(根、干和皮)和K>Ca>Mg>P(其余器官)。群落植物营养元素年积累量为(kghm-2):P2.677,K41.550,Ca63.309和Mg3.693,其在群落植物中的分配格局与贮量的相类似。群落植物营养元素利用系数为:P0.18,K0.11,Ca0.09和Mg0.28;循环系数:P0.76,K0.61,Ca0.41和Mg0.84;周转期(a):P7.36,K15.12,Ca28.05和Mg4.30。  相似文献   
67.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马尾松种群呼吸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粤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马尾松林中马尾松种群的呼吸量。根据马尾松的特点 ,利用便携式CID-51 0光合系统与自制呼吸装置 ,分别测定了叶和各非同化器官不同径级的呼吸速率。在确定非同化器官直径频度分布函数和建立呼吸速率与径级的相互关系基础上 ,计算出单株林木各器官的呼吸量与林木大小的关系 ,最后结合“每木调查”推算出种群的总呼吸量。结果表明 :马尾松种群的全年呼吸量为 57.868t· CO2 hm- 2 a- 1 其中干、枝、根、叶分别为吸量为 4 .4 49,4 .695,6.868,4 1 .855t· CO2 hm- 2 a- 1 ,叶所占比例最高 ,约为总量的 72 .33% ,其他器官各约为 7.69%~ 1 1 .87%。  相似文献   
68.
南亚果实蝇Zeugodacus tau(Walker)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检疫害虫,严重危害多种水果和瓜菜。为明确寄主植物对南亚果实蝇耐寒性的影响,本文利用过冷却点仪,对取食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丝瓜Luffa aegyptiaca Miller和杧果Mangifera indica L.的南亚果实蝇5个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每一组寄主植物上的5个发育阶段中,南亚果实蝇5日龄蛹的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均为最低,显著低于1日龄蛹、幼虫和成虫;不同寄主南亚果实蝇同一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存在显著差异,均值分别为-23.97~-8.06℃和-14.02~-0.59℃,其中取食苦瓜的南亚果实蝇5日龄蛹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最低,均值分别为-23.97℃和-14.02℃,但与黄瓜无显著差异;4种寄主中老熟幼虫、1日龄蛹、1日龄雌成虫和5日龄雌成虫过冷却点均为取食黄瓜最低;杧果种群1日龄雌成虫过冷却点最高,均值为-7.47℃,苦瓜种群老熟幼虫体液冰点最高,均值为-0.59℃。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寄主对南亚果实...  相似文献   
69.
西藏两个小湖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西藏东南部封闭湖泊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反映,在16 ka BP以前花粉组合以藜科(Chenopodiaceae) 和蒿属(Artemisia) 为主,花粉浓度很低,应为荒漠草原植被。当时气候寒冷干燥,1 、7 月份和年均温分别低于现在当地7 ~10 ℃,0.5~1.5 ℃和4~6 ℃。年降水量仅250 mm 是现今当地年降水量的40 % ;12 ka BP以后气温和降水逐渐增加,出现木本植物花粉,桦属( Betula) 和松属( Pinus)等,在9 .2~5 ka BP发育森林或森林草甸;8~6 ka BP是研究区气候最适宜期,1、7 月份气温均高于现在2~3 ℃,年降水量比现在当地高100 mm 左右;5.5 ka BP以后气温和降水呈非线性下降,主要发育草原植被,直至现在  相似文献   
70.
区域降水特征变化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积累。2013年6月—2017年1月,设置年降水量减少50%(DP)、年降水总量不变而降水次数增加(IF)、自然降水(CK)3种降水处理,利用13CNMR技术研究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林土壤总有机碳及其官能团碳组分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DP处理显著提高了20—40 cm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IF处理显著提高了0—10cm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鼎湖山季风林土壤官能团碳结构以烷氧碳为主;DP处理显著提高了20—40 cm土壤烷氧碳和芳香碳含量, IF处理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壤的烷氧碳、芳香碳与羰基碳含量;在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显著变化的土层中惰性指数趋于降低。短期降水控制增加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林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其官能团组分也发生改变,土壤碳结构稳定性下降,不利于季风林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