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51.
《生物学通报》2012,(6):11+19+23+36
用腰围身高比预测肥胖风险更精准人们通常都使用身体质量指数(BMI)评估健康风险。不过,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使用"腰围身高比"能更精准地评估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BMI值以身高、体重作为计算标准,可以帮助确认一个人的体重是正常的,还是过轻、过重。但从BMI值无法  相似文献   
452.
肥胖和超重的患病率继续上升,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增长,是造成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针对肥胖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层面。结果提示,肥胖状态下内脏脂肪组织中的低度、慢性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其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这篇评论的目的是总结目前先天性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在脂肪组织炎症和免疫细胞失调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认识免疫炎症与代谢之间关系可能为临床治疗肥胖提供靶向。  相似文献   
453.
肥胖的生理调节是食物摄入和能量消耗间的平衡,而调节食物摄入的中枢位于下丘脑腹正中核。本文对肥胖发生机制中作用于下丘脑的生物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以对肥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454.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青岛市幼儿园招募年龄在3-6 岁儿童参与本调查,通过健 康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两部分进行。其中体格检查包括身高和体重的测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父母的相关变量以及儿童个人饮 食行为等因素。其中1080 份为完整有效数据。结果: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8.80%和8.98%。男孩的超重和 肥胖率(31.8%)高于女生(23.8%)。父亲和母亲的超重和肥胖均与儿童超重和肥胖存在关联性(P<0.05)。较长屏幕时间、快速进食 是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而增加体力活动时间为保护因素(P<0.05)。偏爱肉类也是与超重/ 肥胖相关的因素(P<0.05)。 结论:孩子个性习惯和父母均与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相关,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问题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455.
Fat poetry: a kingdom for PPAR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Anghel SI  Wahli W 《Cell research》2007,17(6):486-511
  相似文献   
456.
目的研究线粒体融合素基因(mfn2)在正常体重和肥胖乳腺癌患者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fn2基因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及评价肥胖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对20例正常体重乳腺癌患者及20例肥胖乳腺癌患者的胸大肌组织,脂肪组织,正常乳腺组织,癌旁组织和癌组织的mfn2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乳腺癌患者不同组织的mfn2的表达水平有差异。在正常体重组内,胸大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内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101),但显著高于脂肪组织(P=0.016),高于癌旁组织(P=0.027),高于癌组织(P=0.002)。肥胖组内,胸大肌组织、脂肪组织、正常乳腺组织内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3),高于癌组织(P=0.001)。两组间比较,mfn2在肥胖组患者的五种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体重组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mfn2基因在癌组织中低表达,且在肥胖患者组织中表达更低,mfn2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且肥胖可能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457.
目的:观察降糖3号方对肥胖模型小鼠的体重、血糖、血清胰岛素含量、糖耐量、血脂等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对骨骼肌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8周龄C57BL/6J小鼠采用高脂喂养12周的方式诱导肥胖模型,将成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组,降糖3号方组,同时以正常饲料喂养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进行为期8周的药物干预。每2周测量小鼠的体重、空腹血糖;第7周末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实验结束后进行取材,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Insulin)、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骨骼肌组织PI3K、AKT、GLUT4等蛋白的表达。结果:降糖3号方能明显减轻肥胖小鼠的体重(P 0.05);能明显降低肥胖小鼠空腹血糖,使之恢复正常水平(P0.05);降糖3号方组小鼠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INS)、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标显著低于模型组(P 0.05),且能有效改善实验动物的糖耐量(P 0.05)。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降糖3号方可上调PI3K、AKT、GLUT4等蛋白表达水平(P 0.05)。结论:降糖3号方能够有效减轻肥胖小鼠体重,改善糖脂代谢,降低胰岛素水平,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来实现。  相似文献   
458.
为了探讨降糖通脉胶囊联合运动锻炼对老年肥胖患者肥胖指标、抑郁情绪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120例老年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在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同步运动锻炼,观察组加用降糖通脉胶囊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2组临床疗效、肥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抑郁评分。研究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58/60),对照组为83.8%(50/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 p0.01);观察组BMI、WHR、腹围及股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59.15±9.51)比(55.12±4.36), t=7.03)、心理功能((72.25±3.18)比(65.08±5.31),t=8.36)、社会功能((70.14±8.57)比(68.00±6.46), t=6.38)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FBG ((6.5±1.4)mmol/L比(8.2±1.7) mmol/L, t=8.05)、2hPG ((8.6±2.1) mmol/L比(11.3±2.5) mmol/L, t=7.84)、HbAlc ((5.1±1.0)%比(6.4±1.5)%, t=6.3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A ((9.35±2.21)比(11.43±2.08), t=7.31)、HAMD评分((9.09±2.38)比(11.53±3.31), t=8.35)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降糖通脉胶囊联合运动锻炼治疗老年肥胖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降糖降脂,降低肥胖指标,改善生活质量及抑郁情绪,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59.
为了探讨低氧中强度训练疗法对肥胖者的身体成分和血脂代谢的影响,本研究招募40名健康肥胖男性作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低氧组和对照组,每组20名。低氧组接受低氧中强度运动,对照组接受常氧中强度运动。研究结果表明,比较运动前后两组受试者的身体成分和血脂代谢的变化。运动后两组的体重、脂肪重量和BMI均显著下降(p0.05)。低氧组在运动1个月后的体重、脂肪重量和BM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身体成分的下降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后两组受试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低氧组在运动1个月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下降(p0.05)。低氧组在运动1个月后的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下降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总甘油三酯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初步表明,低氧中强度运动与常氧中强度运动相比,可有效降低体重、脂肪重量、BMI和血脂代谢水平,并且可以避免运动后的体重反弹,使血脂指标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460.
目的:探讨在肥胖、糖尿病过程中大鼠肝脏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链脲佐菌素组.第0周随机抽取6只大鼠处死后取肝脏进行石蜡包埋,HE染色,制成切片.在饲养过程中选取不同时间点,各组随机处死2只大鼠,取肝脏进行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镜下观察,比较各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肥胖组大鼠肝脏组织中脂肪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变大,随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加剧,导致肝发生中、重度脂肪变性.肝细胞肿胀,肝窦间隙变窄,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增多,凋亡细胞增多.糖尿病组大鼠,肝脏组织中脂滴形成,出现大的脂囊.肝细胞出现细胞核固缩,凋亡细胞增多,有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未见巨噬细胞增多.血管壁硬化、玻璃样变性.结论:在肥胖/糖尿病发生、发展过中,大鼠肝脏中有脂肪的异位储存(肝脂肪样变性),并伴随有炎性细胞的浸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