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常见原因及外科处理方法。方法:收集1988年6月至200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例十二指肠严重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十二指肠严重损伤的原因及外科处理方式。结果:本组8例十二指肠严重损伤,主要的损伤原因为车祸和医源性损伤,均经十二指肠破口与空肠直接行Roux-en-Y吻合,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除1例3.5年后肿瘤复发死亡外,其余病人无并发症及后遗症。经以往各种手术相比较,十二指肠破口与空肠直接Roux-en-Y吻合效果最好。结论:十二指肠损伤常见的原因是车祸和医源性损伤,因十二指肠位置特殊,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困难。应及早诊断,根据患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术中探查选择简单而合理的手术方式可提高其治愈率。十二指肠破口与空肠直接行Roux-en-Y吻合,该手术方法简单,创伤轻,疗效好,而且适应于十二指肠各部位的损伤。  相似文献   
52.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早期预测胰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7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患者均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对患者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统计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将患者分为胰瘘组(n=77)和非胰瘘组(n=173),对两组患者术后1 d PCT水平进行检测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后1 d PCT水平对胰瘘发生的早期预测价值,并计算其预测胰瘘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2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中有77例患者术后出现胰瘘,胰瘘发生率为30.80%。胰瘘组与非胰瘘组患者术后1 d的PCT水平均升高,且胰瘘组高于非胰瘘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血清胆红素水平、白蛋白水平与患者术后发生胰瘘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软、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μmol/L、白蛋白水平<30 g/L及术后1 d PCT水平>0.75 μg/L是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术后1 d 检测PCT水平预测术后胰瘘发生的AUC为0.827,敏感度为83.23%,特异度为85.71%,PCT截断值为0.75 μg/L。结论: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有较高的胰瘘发生率,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血清胆红素水平、白蛋白水平及术后PCT水平与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后检测PCT对于胰瘘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倒刺线在经脐单孔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中治疗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石龙人民医院收治的行经脐单孔腹腔镜穿孔修补术的老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108例的临床资料,按照穿孔缝线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普通可吸收缝线修补穿孔(n=57例),观察组采用倒刺线缝合修补穿孔(n=51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疼痛指标、术后1个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肠道屏障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穿孔缝合时间和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疼痛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肠道屏障功能指标血浆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穿孔修补术使用倒刺线缝合老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能够一定程度降低腹腔镜下穿孔的缝合难度,并且可显著减少缝合和手术时间,从而加快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术后康复效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病原学特征及药敏试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情况对术后腹腔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输血量、肺部感染、胆瘘、胰瘘均与腹腔感染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输血量≥1000 mL、肺部感染、胆瘘、胰瘘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20例术后腹腔感染患者的腹腔引流液中共培养出54株菌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3株(42.59%)、革兰阴性菌28株(51.85%)、真菌3株(5.56%),主要革兰阳性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红霉素敏感率低,均低于17.00%,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率高,均为100.00%,主要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唑林和哌拉西林的敏感率较低,均低于或等于25.00%,对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较高,均高于或等于80.00%。结论:术中输血量过多以及发生了肺部感染、胆瘘、胰瘘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针对性地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5.
目的:预防性使用奥曲肽是否能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率存在着争议。本研究旨在研究奥曲肽在不同胰腺情况下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将"软胰腺"、"细胰管"作为术后胰漏发生的高危险因素,将18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为4组:低危险/非奥曲肽组、低危险/奥曲肽组、高危险/非奥曲肽组、高危险/奥曲肽组。观察术后胰漏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共发生术后胰漏35例(19%),其中高危险组胰漏发生率是低危险组2倍以上(27%versus 10%,P〈0.01)。在胰漏发生低危险胰腺情况下,奥曲肽组与非奥曲肽组术后胰漏发生无显著差别;在胰漏发生高危险胰腺情况下,奥曲肽能显著降低术后胰漏发生率。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应根据胰腺的具体情况选择性使用奥曲肽既能有效预防术后胰漏的发生,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   
56.
目的:确定Oddi括约肌收缩运动与十二指肠移行性运动综合波(migrating motor complex,MMC)的相互关系,提高对胆道机能失调性疾病的诊断或药物对Oddi括约肌影响的评价.方法:四只杂种成犬行十二指肠Thomas造瘘,微量灌流法连续测定十二指肠和Oddi括约肌收缩运动.结果:Oddi括约肌伴随十二指肠MMC呈周期性收缩运动,平均基础压、振幅和收缩频率在十二指肠MMC的1期,不受十二指肠收缩的影响,相对稳定.与2期或3期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阐述Oddi括约肌收缩功能或研究药物对Oddi括约肌的作用时,应注意十二指肠对Oddi括约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洛克菲勒大学的Hotez成功地用λgtll克隆和表达了钩虫组织蛋白水解酶基因,并用此方法大量生产钩虫疫苗。 这种疫苗的作用是终止钩虫在人体十二指肠中的摄食能力。在十二指肠里,钩虫吸着在肠壁上并释放组织蛋白水解酶,因而使微血管壁中蛋白质水解并阻止凝血作用;这样,钩虫便能吸食宿主血液。  相似文献   
58.
本实验用半胱胺经口给药方法诱发大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离体条件下,以肠电慢波的频率和振幅为指标,观察了溃疡时十二指肠各部位的电活动变化。结果表明:(1)溃疡病变均选择牲地形成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心在离幽门括约肌0.5cm左右处;(2)在幽门括约肌尾侧0.5cm处(形成溃疡部位)和1.0cm及2.0cm处(未形成溃疡部位)的溃疡大鼠十二指肠电慢波频率,均明显地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振幅的变化不甚明显(P>0.05);(3)在幽门括约肌尾侧1.0cm处,十二指肠球部穿孔性溃疡大鼠的电慢波振幅明显地大于单纯性溃疡大鼠(P<0.05),而在幽门括约肌尾侧2.0cm处,穿孔性溃疡大鼠的电慢波频率明显高于单纯性溃疡大鼠(P<0.05)。以上结果提示:由半胱胺诱发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对十二指肠电慢波频率有加速作用,并随溃疡病变的加重,十二指肠电慢波活动似有增强倾向。  相似文献   
59.
幽门螺杆菌:掀起对胃十二指肠病认识的革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些年来有关幽门螺杆菌的科研活动和出版物大量涌现,形成爆炸之势。现已公认,幽门螺杆菌是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罪魁祸首。大多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和一些胃癌,是由此菌引起的。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医学界的古老信条:“无酸则无溃疡”,或将由“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则无溃疡”所代替。根治胃十二指肠病的诱人前景,即将成为事实。因此可以说,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是对胃十二指肠疾病认识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60.
检查了10例结肠直肠,1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和2名正常人的粪样。9个粪便富集培养物中有甲烷短秆菌。 产甲烷菌阳性者比例为69%。从4例结扬直肠癌和1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粪便富集物中分离出甲烷短杆菌。结肠直扬癌患者中,呼气甲烷阳性者比例和产甲烷置明显增高。呼气末气体标本中的甲烷量有望成为监护癌前状态发生结肠或直肠癌和监护癌肿切除者复发的一种快速、简便和非侵人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