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浙江北雁荡山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标本和文献查阅以及野外调查,对浙江北雁荡山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北雁荡山共有蕨类植物37科71属156种(含种下分类群);以单种和寡种分布的科和属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75.7%和91.5%.该区域蕨类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型和泛热带分布型为主,分别有14和20科,占总科数的37.8%和54.1%;热带成分总计22科,占总科数的59.5%,而温带成分仅1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划分为9类型2亚型,包含世界分布型17属、热带分布型47属、温带分布型7属;其中,泛热带分布型属数量最多区28属),占总属数的39.4%.种的分布区类型以东亚分布型最多(93种),其中,中国-日本分布亚型有65种,占总种数的41.7%.中国特有种有21种(占总种数的13.5%),其中2种为仅分布于本区域的特有种,分布类型以华东-华南分布最多.由分析结果可见:北雁荡山蕨类植物具有组成丰富、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多样、热带区系特征明显及特有种数量匮乏等特点,但与周边区域蕨类植物分布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73.
据作者调查和文献报道,本文列出了江西产90种园蛛在江西、中国和全球的地理分布;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水平上,江西园蛛主要由东洋界以及东洋界和古北界成分组成;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水平上,江西园蛛主要由华中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以及华中区+西南区跨界成分组成;与国内23省(区)区系组成比较,江西园蛛与湖南的共有种最多,与西藏共有种最少;文章最后分析了江西园蛛物种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74.
安徽茶园节肢动物与鸟类区系结构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来对安徽省四大茶区节肢动物与鸟类的考查结果,探讨了茶园节肢动物与鸟类区系的组成、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以及优势种的生态对策,分析了主要害虫与天敌之间的互作关系,提出了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以强化生态控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75.
重庆市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重庆市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其区系特征如下:(1)植物种类和区系组成丰富,共分布有野生种子植物208科1 127属4 764种,其科包含12种分布型和13个变型,属包含15种分布型和23个变型;(2)科的区系组成以热带成分占主要,总共包含83科,达到重庆地区种子植物总科数的39.90%,这说明重庆种子植物区系带有一定的热带亲缘关系.属的区系组成以热带成分最多,达到454属,占重庆市种子植物总属数的40.28%,表明重庆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关系较强;(3)特有现象明显,虽然本地区分布的特有科属相对较少,但特有种丰富.  相似文献   
76.
广州市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献、标本与野外调查,简要回顾了历史上记录的广州蕨类植物,阐明了广州目前分布的蕨类植物的种类、区系特点、生态与地理分布、以及珍稀蕨类植物的种类与保护现状.广州地区有蕨类植物37科82属176种,其中乔芒萁(Dicranopteris gigantea)、刺边膜蕨(Hymenophyllm spinosum)和裸果鳞毛蕨(Dryopteris gymnosora)为广东分布新记录.广州蕨类植物区系以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和风尾蕨科(Pteridaceae)的植物最为丰富,没有本地特有种,亚洲热带亚热带分布成分和东亚分布成分占绝对优势.这176种蕨类植物中,约80%的种类生活在密林阴湿生境,约20%生活在疏林或灌草丛干旱生境,只有2种水生蕨类植物.在水平分布上,广州蕨类植物呈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约90%的种类汇集在广州东北部的从化山区,74种在广州仅见于该山区.从物种多度上看,个体数量多(Cop2)的有33种,尚多(Cop1)的有48种,稀少(Sp)的有53种,很少(So1)的有41种.华南马尾杉(Phlegmariurus austrosbzicus)、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sis)、刺边膜蕨(Hymenophy llum spmosum)、粗齿桫椤(Alsophila denticulata)、小黑桫椤(A.m etteniana)、黑桫椤(A.podophylla)、桫椤(A.spinulosa)、水蕨(Ceratopteris thdictroides)、羽裂叶双盖蕨(Diplazium tomitaroanum)、闽浙圣蕨(Dictyocline mingchegensts)、微毛凸轴蕨(Metathelypteris adscendens)、峨眉茯蕨(Leptogramma scdlanll)、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珠芽狗脊(Woodwardia prolifera)和黑鳞复叶耳蕨(Arachniodes nigrospinosa)等15种被评估为广州的珍稀植物,它们亟待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77.
在对王二包自然保护区蔷薇科植物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亚科、属、种组成,分布区类型及其区系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区内蔷薇科属种组成较为丰富,包含有蔷薇科植物4亚科、20属、83种;(2)本区蔷薇科植物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区系成分古老与进化并存;(3)优势属明显;(4)植物区系具明显的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78.
从棉花根际分离了1277个细菌分离物,以棉花立枯病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法获得25个具有拮抗性能的分离物,其中MH1和MH25具有较强的拮抗性能,且拮抗性能稳定,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16S rDNA序列分析,MH1为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MH25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MH1和MH25的16S rDNA序列在GenBank中注册号分别为:EF488102,EF488103.  相似文献   
79.
安徽藓类植物区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在对安徽省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集的2000余号苔藓植物标本的基础上,经过研究鉴定,并收集整理了有关安徽藓类的资料,对照现有文献,发现安徽已知藓类植物有46科、164属、545种(包括8亚种和32变种),其中新记录95种(包括3变种1亚种);青藓科为安徽省藓类第一大科,含9属52种,占总种数的9.6,青藓属是第一大属,包括有29种,占总种数5.3;科内种数(≥19种)优势科有10个,属内种数(≥6种)的优势属有22个。在安徽省藓类区系中,以东亚成分为主并占了28.6、北温带成分占23.0、热带亚洲成分占17.8,温带亚洲成分为10.6,中国特有成分占到10.4,这5种区系成分都超过10,它们是本省最主要的区系地理成分。  相似文献   
80.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大量标本、文献,对江西猕猴桃属植物的分布和区系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江西省境内分布有猕猴桃属植物20种和11变种(或变型),其中葛枣猕猴桃(Actinidia polygama (Sieb.et Zucc.)Maxim.)、灰毛猕猴桃(A.cinerascens C.F.Liang)、楔叶猕猴桃(A.fasciculoides var. cuneata C.F.Lang)和簇花猕猴桃(A.fasciculoides C.F.Liang)为江西新分布。江西猕猴桃属植物区系特征表现在:(1)种类丰富;(2)特有现象较明显;(3)多型性突出;(4)地理成分复杂,以中国特有分布式样为主;(5)种间、种内分化较强烈;(6)与邻近地区猕猴桃属植物的关系密切。还对江西猕猴桃属植物的分布与自然生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