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0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51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着丝粒(centromere)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重要功能结构。在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粒通过招募动粒蛋白行使功能,保障染色体正确分离和传递。真核生物中,含有着丝粒特异组蛋白的CenH3区域被定义为功能着丝粒区,即真正意义上的着丝粒。近年来,借助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人们对功能着丝粒DNA开展了深入研究,揭示其组成、结构及演化特征,并发现功能着丝粒区存在具有转录活性的基因,且部分基因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由于存在大量重复DNA,着丝粒演化之谜一直未能完全揭示。对植物功能着丝粒DNA序列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重点阐述了着丝粒重复DNA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进展,以期为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2.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rate of development of Xyleborus fornicatus (Eichh.) was determined by rearing individuals under a range of constant temperatures (15 - 32℃). Rates of development changed in a linear fashion over a wide range of temperatures. Estimates of lower development thresholds were obtained for eggs (15.7±0.5℃), larvae (15.8±0.8℃) and pupae (14.3±1.4℃) and the degree days (DD) for development were 70±4.4, 95±8.5 and 72±5.1 DD, respectively.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development was around 30~C for all stages.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in cooler High Country areas (above 1400 m) with a mean temperature around 15℃ seems to be critic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st, which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near absence of pest in those areas.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18- 30℃) in the Mid Country region (600- 1200 m) fav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st compared to development under constant conditions. The alt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the shot-hole borer across tea growing areas in Sri Lanka is, therefore, mainly governed by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73.
云南热带雨林具有与东南亚低地热带雨林类似的群落结构、生态外貌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是亚洲热带雨林的一个类型。它的植物区系组成中有90%的属和多于80%的种为热带分布成分,其中约40%的属和70%的种为热带亚洲分布型,它含属种较多的优势科和在群落中重要值较大的科也与亚洲热带雨林相似,是亚洲热带雨林和植物区系的热带北缘类型。云南西南部、南部与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在群落结构和生态外貌上类似,但在南部与东南部之间有明显的植物区系分异,它们经历了不同的起源背景和演化历程。云南的热带雨林在很大程度上由西南季风维持。喜马拉雅隆升导致西南季风气候形成和加强,在云南热带局部地区产生了湿润气候,发育了热带雨林植被。现在的云南热带雨林里或其分布地区有落叶物种或热带落叶林存在,这不仅是季节性气候的影响,推测在晚第三纪或第四纪更新世云南热带地区曾经历了干旱气候。云南热带雨林的分布主要受制于局部生境,并非地区性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74.
犬齿窝是包括现代人类在内的许多人族成员面部骨骼的重要性状,但在分类学上的意义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该性状是一个发生于基础面形的近祖性状,除了一些例外,在灭绝和现生的大猿及人属中都存在。另有学者认为,犬齿窝是仅存在于智人及其直系祖先的衍生性状,在发育上与颧齿槽突嵴有关。这种关系并非总是成立,在智人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弧型颧齿槽突嵴和直斜型颧齿槽突嵴与犬齿窝有时共存,有时不共存。我们由此推测,犬齿窝的发生和形态与上颌窦的前部发育有关,颧齿槽突嵴的形态与鼻窦的侧面发育有关。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犬齿窝经历了不同的变形,比如上颌沟(如南方古猿非洲种、傍人粗壮种)、上颌小窝(如傍人粗壮种)、上颌沟(如匠人)或犬齿窝缺如(如傍人埃塞俄比亚种、傍人鲍氏种、肯尼亚扁脸人、人属鲁道夫种)。犬齿窝消失的原因各类群并不相同,如中新世和早更新世人属以及中更新世人属(如人属海德堡种/人属罗得西亚种、人属尼安德特种)。人属罗得西亚种具有弱化的犬齿窝,不具备演化为智人的可能,因此被排除在智人的演化支之外。  相似文献   
75.
关莹  周振宇 《人类学学报》2022,41(1):169-179
从考古学诞生之初,对抽象数据的解读与分析就一直伴随。对于旧石器考古学而言,“人工制品”成为了传达史前物质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对人工制品中所提取的数据进行科学解读,成为了复原古代人类历史的关键步骤。数据科学在旧石器考古学中的应用具有三个主要因素,分别是数理统计学、计算机应用,以及旧石器考古学的基础数据与核心科学问题以及理论知识,即采用某种或多种逻辑将旧石器考古学领域的数据进行基于计算机平台的数理统计,并借助计算机语言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快速计算,从而帮助我们解释和重建史前人类社会。在目前的旧石器考古学领域,研究者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标本所进行的基础的描述性信息统计,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并系统解读的诉求前所未有的强烈,这种诉求不断推动着学科的发展,深化了我们原本对史前社会的认识,甚至开拓出了新的研究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旧石器考古学的发展。本文就数据科学的概念、技术路线,以及在旧石器考古学中的应用历史与发展前景做详细介绍,希望通过系统性的梳理,使更多读者熟悉相关的研究手段与具体技术,使更多考古学者对数据科学的应用产生兴趣,从而应用于相关的项目研究中。  相似文献   
76.
长期以来赭石利用行为被视为人类行为现代性的标志之一,受到国内外考古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回溯和梳理了全球背景下赭石利用的起源、发展及其与人类演化史的关系。在现代人广泛分布于全球之后,赭石利用行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地出现在各地,然而现有考古证据表明该行为并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突变性的发明。赭石利用不能被单纯地定义为现代人行为,而应是有着长久演化积累的现代性行为之一。在长期传播与演化过程中,赭石的功能从意识形态、艺术表达等逐渐扩展到作为矿物成分被用于实际生产生活。赭石的利用历史可追溯到中更新世中期,但其广泛分布仍与晚更新世以来现代人的广泛扩散直接相关,对于理解现代人的意识形态、社会组织方式以及艺术表达、精神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目前所发表的相关考古学证据相对较少,以下马碑遗址为代表的材料,也恰处于现代人在全球广泛扩散的窗口期,并伴有进步的细小石器镶嵌使用的证据,成为认识东亚现代人行为的关键性考古证据。  相似文献   
77.
生物矿化硬体(生物矿物体)的分类和演化戴永定,沈继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关键词生矿体类型,门类分布,生成顺序,演化趋势生物矿化硬体亦称生物矿物体,简称生矿体,指生物分泌而形成的无机化合物晶质或非晶质微粒及其集合体。它包括宏观的脊椎...  相似文献   
78.
湖北省东南部通山县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存在白鹇的重要发现,加上赣北发现白鹇;结合湖南,江西,浙江的近期调查结果,皖南白鹇分布区关非孤立的分布小区,而是湘,鄂,赣,浙,皖白鹇新分布区的部分。本文论证 比原分布区几乎大近二分之一的白鹇车内新分布区的实际存在。  相似文献   
79.
研究福建省肖叶甲科物种的垂直分布和区域分化,通过对闽西北武夷山垂直分布的调查分析,认为肖叶甲科垂直分布呈现3个基本分带;海拔350m以下,350-1200m和海拔1200m以上,其中以中间带种类最丰富,与闽中戴云山对比,发现物种的垂直分布范围(上限和下限)在戴云山比在武夷山高,有明显的上移趋势,主要影响因素是南北不同气流的作用和植被垂直分布变化,综合平面分布与垂直分布结果,福建省肖甲科区系以适应于  相似文献   
80.
New insights into the immunology and evolution of HIV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Fewer than one million HIV infected individuals are currently receiv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The limitations of such treatment have underscored the need to develop mor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control the spread and pathogenesis of HIV.Typically,naturally occurring protective immune responses provide the paradigm for such development.It is now clear however that HIV can utilise the millieu of and activated immune system to its own replicative advantage.Mobilisation of the immune response,intended to thwart the virus,may instead fuel its dissemination. ‘immune escape’and spread.The immense genetic variation of HIV contributes to lack of immune contro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gressive disease in the majority of infected,untreated individuals.Further delineation of the intimat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HIV and the immune system will be critical and recent advances in this direc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