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8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描述了贵州水城大河边煤矿晚二叠世龙潭组的植物茎干化石Guizhouoxylon dahebianense gen. et sp. nov., 茎具清楚生长轮,髓部较大,初生木质部内始式,原生木质部由环纹管胞、稀螺纹管胞组成,后生木质部包括有密螺纹管胞和密螺纹至梯纹增厚的导管组成,导管近端部的穿孔板椭圆形,梯纹至网纹增厚。次生木质部密材型,射线单列,一般低矮,管胞自内向外由梯状纹孔变为不规则拥挤分布的具缘纹孔,偶而可见木薄壁细胞。根据后生木质部中导管的穿孔板类型与低等被子植物Platanus acerifolia Willd相似,也讨论了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22.
我国某些苏铁类生殖器官化石的发现兼论苏铁类起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雨帆 《植物学通报》1995,12(2):43-48,62
本文对苏铁类化石的系统分类作了概要的介绍。重点报道了笔者在近廿年来所采集的苏铁类生殖器官化石,特别是中晚石炭世的一枚苏铁大孢子叶化石的发现,将苏铁类起源的时间大大地推前了,并指出其起源地应在中国西北的甘肃地区。所有这些生殖器官的发现将推动苏铁化石生殖生物学的发展,对其起源、分布、演化和苏铁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23.
湖北南襄盆地枣阳凹陷第三纪轮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南襄盆地枣阳凹陷第三系玉皇顶组到凤凰镇组轮藻化石。共划分出4个组合,其时代分别属早始新世、中始新世、晚始新世和渐新世。  相似文献   
24.
再说“中华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湘臣 《化石》1994,(4):21-22
  相似文献   
25.
26.
大豆蚜嗅觉在选择寄主植物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杜永均  严福顺 《昆虫学报》1994,37(4):385-392
大豆蚜 Aphis hlycines 有翅和无翅孤雌生殖蚜为其寄主植物大豆叶和鼠李叶气味所引诱,而非寄主植物棉花叶和黄瓜叶气味处于中性,丝瓜叶和南瓜叶气味具有明显的排斥作用。非寄主植物气味可以遮蔽寄主植物气味的引诱作用。大豆蚜触角感受器对植物气味具有嗅觉生理反应,对一些化合物的最小感觉阈值达10-5至10-6体积比浓度,表明大豆蚜触角上存在识别植物气味的嗅觉受体细胞。由此证明,嗅觉在大豆蚜选择寄主植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7.
大豆蚜嗅觉在选择寄主植物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大豆蚜APhisglycines有翅和无规孤雌生殖蚜为其寄主植物大豆叶和鼠李叶气味所引诱,而非奇主植物棉花叶和黄瓜叶气味处于中性,丝瓜叶和南瓜叶气味具有明显的排斥作用。非寄主植物气味可以遮蔽寄主植物气味的引诱作用。大豆蚜触角感受器对植物气味具有嗅觉生理反应,对一些化合物的最小感觉阈值达10-5至10-6体积比浓度,表明大豆蚜触角上存在识别植物气味的嗅觉受体细胞。由此证明,嗅觉在大豆蚜选择寄主植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8.
整体化石植物复原方法介绍李中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44)ANINTRODUCTIONTOTHEMETHODSOFRECON-STRUCTIONOFWHOLEFOSSILPLANTS¥LiZhong-ming(InstituteofBo...  相似文献   
29.
川西峨眉晚白垩世夹关期河流沉积中的痕迹化石群落*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胡斌  吴贤涛 《古生物学报》1993,32(4):478-489
晚白垩世夹关组中的痕迹化石群落至少由12个痕迹属17个痕迹种组成,其中包括5个新痕迹种,即Cystichrtium cuwatitivum,Steinichnus laryus,Paradidymaulichnus emeiertsis,Monmorphichnus lineates和Rusophycus univalvis.这一化石群落主要是无脊椎动物的进食迹、觅食迹、爬迹、停息迹和居住迹,其中多数呈下浮痕和全浮痕保存,并形成于经常干旱的河流环境(大多出现在泛滥平原沉积中).该群落可识别出两个痕迹化石组合,即1) Scoyenia-Steinichnus-Rusophycus组合,它主要产自泛滥平原和漫滩环境;2)Skolithos-Arenicolites组合,它代表一种水道砂坝或曲流砂坝环境.  相似文献   
30.
再论假裸枝叠层石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内蒙古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公乌素组遗迹化石十分丰富.本文共鉴定、描述14个遗迹属、17个遗迹种,其中1新遗迹属——Biscopulatichnus、4新遗种和6未定种.并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4个遗迹组合,自下而上的顺序是:1. Taenidium-Phycodes 组合;2. Volkichnium 组合;3. Helminthopsis 组合;4. Granularia-Circulichnus 组合,大致相当于 Seilacher (1967) 的 Zoophycos 遗迹相,反映出公乌素组沉积期,水体较深且宁静、缺氧、有机质含量高,推测应为大陆斜坡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