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0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105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为了解浙江省西北部丘陵地区森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动态规律,以达到成熟林状态的次生林和杉木林为对象,分别对其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0 ~ 10、10 ~ 20 cm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 ~10和10 ~ 20 cm土层,次生林与杉木林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差异;2)次生林和杉木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季节动态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3)0 ~10和10 ~ 20 cm土层次生林与杉木林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温度、降水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湿度相关性不显著,与凋落物量呈正相关,且在0 ~10 cm土层显著.  相似文献   
92.
2010年11月-2011年12月, 研究了华西雨屏区31年生香樟人工林土壤表层(0~30 cm)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 香樟人工林土壤0~30 cm层细根总生物量(活根+死根)和碳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592.29 kg·hm-2和660.68 kg C·hm-2,其中活细根贡献率分别为91.1%和91.8%.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香樟1~5级活细根和死细根的生物量及碳储量均显著减少;随着根序等级的升高,香樟活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显著增加.香樟细根总生物量及碳储量均在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死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1级根和2级根生物量及碳储量均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而3~5级根则为秋季最高、冬季最低.土壤养分和水分的空间异质性是导致细根生物量和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
王凯  陈文汇  刘俊昌 《四川动物》2013,32(1):143-148
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合理而适度,在其保护与可持续开发间寻找契合的平衡点,实现最优管理,不仅是当前保护管理的重要问题,也涉及到多个产业部门的生存发展。本研究通过对资源模型构建与应用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从资源最优管理目标出发建立野生动物最优控制模型,寻求长期收益最大化,并结合研究所拟定的资源分类情况进行个案探讨,为下一步大规模搜集相关数据进行模拟实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4.
张丹  邱飞  刁勇 《病毒学报》2013,(5):566-572
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virus-associated virus,rAAV)载体源于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以其无致病性、低免疫原性、可定点整合及在宿主细胞内长期表达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肿瘤和遗传疾病等基因治疗研究,被视为最有前途的基因治疗载体之一。但是人体内广泛存在AAV中和抗体,以及rAAV对体内特定组织或细胞的靶向性欠理想,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经化学修饰的rAAV可以抵御血清中和抗体,提高转导靶向性,还可实现rAAV体内动态监测,这为解决当前rAAV载体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对化学修饰的rAAV展开系统阐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95.
以总生物碱提取率为指标,先用正交试验优化两面针的超声提取工艺,再动态过程精选提取工艺。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酶预处理后,以体积分数60%乙醇(盐酸5 g/L)超声(250 W)提取3次,第1次以10倍量溶剂提取15 min,第2次以4倍量溶剂提取12 min,第3次以3倍量溶剂提取9 min,总生物碱提取率87.80%。该工艺高效、节能、省时,为工业生产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6.
Articular cartilage lubricates the contact surfaces in human joints and provides a shock-absorbing effect which protects the joint under dynamic loading. However, this shock-absorbing effect is gradually reduced as the result of normal wear, tear and aging-related cartilage loss. Thus, with the increasing average human life expectancy, the issue of joint health has attracted significant interest in recent decades. In developing new materials for the repair or regeneration of damaged articular cartilage,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difference i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ealthy and damaged cartilages is well-understoo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hardness and Young's modulus of damaged and healthy porcine articular cartilage samples are evaluated via a quasi-static nanoindentation technique. A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 method is then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two samples.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provide a useful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rticular cartilage at the mesoscale, and therefore fill an important gap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97.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4):422-427
为了科学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治苎麻Boehmeria nivea(Linn)Gaudich害虫,明确苎麻田主要灯诱昆虫种类及其灯下诱集动态,于2012年4月~9月在湖北省咸宁地区进行了苎麻田频振式杀虫灯诱虫试验。结果表明:频振式杀虫灯在苎麻田诱杀害虫4目9科19种,地下害虫种类较多,主要包括金龟子、叩甲、天牛、蝼蛄、拟步甲和地老虎等6类。地下害虫又以金龟子为主,主要有华北大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黑绒鳃金龟、斑喙丽金龟、鲜黄鳃金龟、暗黑鳃金龟等6种。金龟子从4月中旬至9月初均灯下可见,以6~7月为诱集高峰期。主要诱集天敌昆虫为步甲、隐翅甲、寄生蜂和瓢虫等4类,除步甲外,其它3类诱集量相对较小,步甲诱集高峰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频振式杀虫灯最佳使用时间为6~7月,在此期间诱杀苎麻田金龟子类地下害虫数量大、种类多,且避免大量杀伤天敌昆虫。频振式杀虫灯在苎麻田金龟子类地下害虫预测预报和防治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
传统的动物标本是以静态的造型立于现实的空间并诉诸人们的视觉。但是,生命在于运动,动物标本的生命亦是如此。静态的标本可以蕴含和显示动态的美,并引起人们对动态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动物标本造型中动态美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9.
善待课堂教学中的"意外",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生命历程,让生命的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中更加富有情趣和魅力。延迟评价判断,会在课堂"意外"中收获"意外"。  相似文献   
100.
马铃薯全生育期内根际微生物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陆生植物根际环境与土壤中的微生物菌群关系密切,其根际微生物群落动态极可能直接影响着植物健康及养分高效利用。虽然根际益生菌已被证实可用于提高作物生产力,但由于缺乏对这些菌群组成动态变化规律的认识了解,它们的开发受到限制。研究马铃薯全生育期根际菌群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根际菌群变化与马铃薯发育时期的相关性,为针对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开发专用生物益生菌肥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着眼于马铃薯田间全生命周期微生物组动态变化,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时间点马铃薯根际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和真菌ITS区测序并对操作分类单位(OTU)进行聚类,分析样品间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并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模型,将根际菌群与田间马铃薯发育时间相关联。[结果]根际菌群在马铃薯各个发育阶段随时间变化明显,营养生长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结薯期的开始逐渐稳定,直到块茎成熟后期根际菌群再次出现较大变化,且在不同施肥处理间呈现较大差异。进一步基于模型挖掘了与马铃薯发育时间相关联的22个特征细菌类群和16个特征真菌类群,其中苗期和结薯末期的特征类群分别为梭菌(Clostridium)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a)。[结论]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时期是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益生菌肥的添加主要影响马铃薯结薯末期的细菌微生物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