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21.
为研究四川省峨眉地区黄连内生真菌多样性及菌株抑菌活性和机制,发掘黄连内生真菌资源,本研究从川黄连植株分离鉴定14株黄连内生真菌,分属于2纲,5目,7科,11属。根状茎、茎、叶和须根中的内生真菌定殖率分别是27.8%、56.7%、52.5%和39.6%。14株黄连内生真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菌效果,Cop S01、Cop L01、Cop FR01的抑菌圈直径超过35 mm,纸片扩散法测得3株内生真菌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效,Cop L01抑菌圈直径大于20 mm,抑菌效果最好,其发酵产物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0 mg/m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11 mg/mL。初步探究Cop L01抑菌机制发现该菌株发酵产物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引起胞内核酸及蛋白外泄,造成金黄色葡萄球菌死亡。本研究表明川黄连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部分菌株及其发酵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预示着黄连内生真菌Cop L01具有产生新型抗菌活性物质的潜力,为后续深入开发这一资源宝库提供了新的菌种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2.
蔗糖和硝酸铵对黄连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和小檗碱含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堂芬  颜谦 《生物技术》1994,4(3):33-35
  相似文献   
123.
本研究基于分子对接与动物实验探讨黄连半夏药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理。首先,在TCMSP数据库中筛选黄连半夏主要成分,利用vina软件与IL-1β、IL-6、YAP1、STAT3、JAK2、VEGF、EGFR进行分子对接;其次,采用复合方法建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B)组,维酶素(C)组,低、中、高剂量(D、E、F)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D、E、F组采用黄连半夏水煎液(1∶2∶4)灌胃,B、C组分别予生理盐水(1 mL/100 g)、维酶素(0.3 g/kg)灌胃,连续8周。治疗结束后,获取大鼠血液与胃组织样本,采用ELISA检测血清IL-1β、IL-6含量,HE染色观察胃组织形态,RT-PCR检测胃组织中JAK2、STAT3、AKT1、YAP1、VEGF、EGFR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测胃组织p-STAT3、p-JAK2、p-AKT、p-YAP1水平。实验结果发现:黄连半夏所含主要活性成分均能与关键靶标结合;各治疗组能有效修复胃黏膜形态、减少炎症及肠化生,且E组优于其他各组;E、F组血清IL-6、IL-1β含量、胃组织中JAK2、STAT3、AKT1、YAP1、VEGF、EGFR mRNA表达量及p-STAT3、p-JAK2、p-AKT1水平均较B、C组显著降低(P<0.01)。但在p-YAP1水平上各治疗组均较B组显著上升(P<0.01)且E组优于其他各组。实验结果表明黄连半夏所含主要成分可通过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抑制JAK2/STAT3通路与血管新生途径,修复胃黏膜形态,防止其向恶性肿瘤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