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6 毫秒
71.
促酰化蛋白(ASP)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促酰化蛋白 (ASP)代替经典激素“鸡尾酒”诱导法中胰岛素 ,通过形态学观察、油红染色分化百分比测定、脂肪细胞甘油三酯合成率和甘油三酯总量测定 ,并与经典激素“鸡尾酒”法诱导前脂肪细胞分化情况比较 ,探讨ASP是否具有诱导 3T3 L1前脂肪细胞分化作用 .ASP组诱导分化第 6d ,3T3 L1前脂肪细胞变大、变圆 ,出现大量脂肪滴 ,形态由前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转变 ;随着诱导分化时间延长 ,胞浆中脂滴进一步积累 .分化 9d时 ,3T3 L1前脂肪细胞分化完全 .油红染色结果显示 ,ASP组分化率很高 (85 % ) ,与胰岛素组分化率 (90 % )相似 ,明显高于IBMX +DEX组 (4 0 % ) .ASP不仅促进 3T3 L1前脂肪细胞形态向成熟脂肪细胞转化 ,同时促进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合成和积累 .ASP组诱导分化第 3d时 ,脂肪细胞甘油三酯合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IBMX +DEX组 ,但仍低于胰岛素组 ;在分化第 6d和第 9d时 ,ASP组甘油三酯合成率进一步升高 ,与对照组和IBMX +DEX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与胰岛素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ASP组诱导分化 3d时 ,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总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IBMX +DEX组 ;分化 6d和 9d时 ,甘油三酯总量进一步升高 ,与对照组和IBMX +DEX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而与胰岛素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结果表明 ,新型脂源性激  相似文献   
72.
2月19日,香港艺人沈殿霞因胰腺癌病逝,家称与肥胖有着很大关系。研究发现,肥胖是导致Ⅱ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胆结石、癌症的重要因素。如何能使脂肪细胞燃烧能量而不是存储呢?ruce Spiegelman教授讲述了他们发现“促使棕色脂肪细胞产生的开关分子”的过程.这一研究结果为人类肥胖症的治疗及预防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73.
探讨维生素C(Vit C)诱导猪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最佳浓度及在分化过程中,5种脂肪形成相关基因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和retinoid X receptor alpha(RXRα),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lipoprotein lipase (LPL),生脂基因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stearoyl CoA desaturase(SCD) mRNA表达时序性的变化. 以3 d龄猪前体脂肪细胞为实验对象,用Vit C诱导猪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分别在增殖分化第2、4、6和8 d收获细胞,利用MTT测定其增殖程度;油红O染色提取法检测其脂肪含量;采用SQ RT PCR法检测脂肪生成相关基因PPARγ、RXRα、LPL、PEPCK和SCD 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显示,PPARγ mRNA在诱导分化第2 d时有低水平表达,在诱导分化过程中表达量逐步升高,在终末分化阶段仍保持高水平表达;RXRα mRNA在诱导分化第2和4 d表达量很低,诱导分化第6 d时表达增加.在诱导分化第8 d,RXRα mRNA表达与第6 d相比差异不显著,直至终末分化. 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LPL在第2 d开始表达,第4和6 d逐步升高,在终末分化阶段仍保持高水平的表达;生脂基因PEPCK和SCD mRNA在第2和4 d开始表达,第6和8 d仍保持高水平的表达. 研究结果表明,100 μmol/L的Vit C促进猪前体脂肪细胞增殖能力最强;250 μmol/L Vit C能显著促进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对转录因子PPARγ和RXRα及标志基因LPL mRNA时序性表达的调控来进行的,促进生脂基因的表达,从而诱导脂肪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绿原酸(CGA)对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培养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CG)、阳性对照组罗格列酮组(RG)、阴性对照组GW9662组 (GG)和绿原酸组(CGA)。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后的细胞形态变化以及脂滴形成情况;组织细胞甘油三酯(TAG)酶法测定各组分化后的细胞TAG积累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检测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关键基因PPARγ2 mRNA表达水平。结果:CGA组被油红O染色的区域大于CG组和GG组,但CGA组颜色没有RG组鲜艳,且脂滴形状也与RG组存在差异。CGA组TAG积累量低于CG组和RG组,与CG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R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分化过程中,CGA组和RG组PPARγ2 mRNA的表达量高于CG组和GG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GG组PPARγ2 mRNA的表达量自细胞分化第4d起低于CG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GA可以促进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同时降低分化后成熟脂肪细胞中TAG的积累量,其机制与分化相关因子PPARγ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5.
张进威  罗毅  王宇豪  何刘军  李明洲  王讯 《遗传》2015,37(12):1175-1184
脂肪组织不仅在维持机体能量代谢和稳态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脂肪细胞分化是由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的复杂生理过程,该过程由大量转录因子、激素、信号通路分子协同调控。miRNA作为内源性非编码RNA,主要通过抑制转录后翻译等机制来调控基因表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通过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和重要信号分子进而影响动物脂肪细胞的分化和脂肪形成。本文对miRNA影响动物白色、棕色和米色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调控通路和关键因子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6.
郭云涛  苗向阳 《遗传》2015,37(3):240-249
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长约22nt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在动物中主要通过抑制靶mRNA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动物体内有两种类型的脂肪组织:褐色和白色脂肪,白色脂肪以甘油三脂形式贮存能量,而褐色脂肪利用甘油三酯产生能量。褐色脂肪因其对肥胖的拮抗作用而对研究肥胖等代谢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miRNA在褐色脂肪细胞分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自身也受到多种转录因子和环境因子调控,这个复杂的调控网络维持了体内脂肪组织稳态。文章主要综述了miRNA在褐色脂肪细胞分化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利用miRNA进行肥胖、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7.
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深入了解机体能平衡调节机制,驿防治肥胖和上述疾病有重要意义,脂肪细胞不但储能,同时通过它表达分泌各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如瘦素,解偶联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等参与机体能量平衡的调节。脂肪细胞与胰岛之间亦有相互调节作用,并同参与机体的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能量代谢调节。  相似文献   
78.
胰岛素和胰岛素突变体促进大鼠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大鼠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测定胰岛素体外活性的简便方法 .在胰岛素存在下 ,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量比对照增加 5~ 6倍 .当胰岛素浓度在 0 .2~ 1 0μg/L时 ,脂肪细胞摄取D [3 3H] 葡萄糖的量与胰岛素浓度对数呈线性关系 .葡萄糖和 3 O 甲基葡萄糖抑制指脂肪细胞摄取D [3 3H]葡萄糖 .利用这一方法测定了[B2 Lys] 胰岛素和 [B3 Lys] 胰岛素的体外活力 ,分别为胰岛素的 6 1.6 %和 154% .  相似文献   
79.
80.
常规适量运动与合理营养是健康的基石,是健康生活方式与防病治病的核心内容。本文从运动和营养的健康效应机制、线粒体营养素作用与机制等简要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