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2 毫秒
991.
知识果味派     
睿智小英雄:丁宇婕(白城)砸来的问题:听说毛蜘蛛身上有很多很多蛰毛,难道它们怕冷,所以给自己穿了件毛外套?为什么毛蜘蛛要长蛰毛?毛蜘蛛又名捕鸟蛛,是蜘蛛家族中的大块头,有些捕鸟蛛的个头能长到20多厘米。在一些捕鸟蛛的腹部以及腹部边缘,长有大量的小蛰毛,  相似文献   
992.
基于Maxent模型的软枣猕猴桃在中国潜在适生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是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大型落叶藤本,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该物种在中国从最北的黑龙江岸至南方广西境内的五岭山地都有分布,但尚未明确其适宜分布区域。因该物种具有独特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现已被北京市、河北省、吉林省等列为地方性保护物种。本文利用Maxent模型对软枣猕猴桃在中国的潜在适宜分布区进行了预测并对其分布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软枣猕猴桃在我国的适宜分布区总面积约为3.01×10~(6 )km~2;其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中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和贵州西北部等地中低山区地带,呈圆环状分布。其中软枣猕猴桃在云南、四川、陕西等省份的潜在高适生区域面积最大。利用Jackknife刀切法计算得到影响软枣猕猴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最湿季度降水量(500—800 mm)、年均温(12.5—17.5℃)、最冷季度降水量(290—660 mm)和海拔(2000—2690 m),上述环境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9.7%。建议在中高度适宜分布区进行野生软枣猕猴桃的迁地保护和人工种植,并根据其适生环境调整软枣猕猴桃的农业种植繁育规划,为软枣猕猴桃的就地、迁地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张贵良  蔡磊  王逸之  张贵生 《广西植物》2020,40(10):1423-1428
中越边境的石灰岩地区不仅具有较丰富的植物多样性,而且特有现象十分突出。该文描述了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位于云南东南部河口境内的苦苣苔科一个植物新种——南溪蛛毛苣苔(Paraboea nanxiensis Lei Cai & Gui L. Zhang)。该新种在叶片的形状和毛被、花的颜色、花序短于叶片以及雌蕊无毛等性状上与产自广西那坡的垂花蛛毛苣苔(P. nutans D. Fang & D. H. Qin)最为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该新种的花萼裂片先端最宽且光滑无毛,花冠浅宽钟形、花冠筒不明显、花冠管内面基部白色,花丝无毛以及蒴果稍微扭曲; 该新种生于云南海拔530~610 m的河口及马关一带,而垂花蛛毛苣苔产于广西那坡的海拔900~1 150 m段的石灰山。此外还讨论了该新种与蛛毛苣苔属其他几种基生叶类型的近缘种[如三萼蛛毛苣苔(P. trisepala W. H. Chen & Y. M. Shui)、蔓耗蛛毛苣苔(P. manhaoensis Y. M. Shui & W. H. Chen)及河口蛛毛苣苔(P. hekouensis Y. M. Shui & W. H. Chen)]的区别,并提供了相关物种的彩色图片及区分说明,主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中。近年来,由于中越边境的石灰岩地区不断有新分类群或新记录物种的发现,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对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考察。  相似文献   
994.
枝毛野牡丹(Melastoma dendrisetosum)属于野牡丹科野牡丹属,首次发表于1983年,而Chen & Renner(2007)则将其归入了毛菍(M. sanguineum)。为弄清二者的区别及枝毛野牡丹的分类地位,该研究采用野生地实地考察、各大标本馆标本比较鉴定、引种地植株形态测定以及微形态扫描电镜观察,现已证实:枝毛野牡丹是明显区别于毛菍的一个独立的植物种,该种自然分布区极其狭窄,正处于极度濒危的生存状态。该文对枝毛野牡丹进行了最新的形态描述,为正确识别、积极保护该物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5.
报道了2个苦苣苔科(Gesneriaceae)蛛毛苣苔属(Paraboea)(C.B.Clarke)Ridl.植物在越南的分布新记录,并列出了每个种的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996.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东北虎的头部、背部和尾部针毛的表面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北虎3个部位针毛均近似为纺锤形;3个部位针毛的3个典型节段之间在鳞片类型、鳞片排列方式、高度和密度差异及游离缘平滑度上均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一致性.3个不同部位针毛的近根部鳞片均为扁平型;主体部分鳞片均为杂波型;近梢部鳞片均为冠...  相似文献   
997.
纳米SiO2对髯毛箬竹叶片光合特征参数日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0(CK)、150、300和450 mg.L-1纳米SiO2对髯毛箬竹(Indocalamus barbatusMcClure)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限制值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光合特征参数日变化(7:00至16:00)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髯毛箬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气孔限制值的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有明显的"午休"现象;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曲线则为"W"型;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曲线为"U"型。与对照相比,喷施150、300和450 mg.L-1纳米SiO2均能不同程度提高髯毛箬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减小气孔限制值及胞间CO2浓度的变化幅度,提高"午休"时的水分利用效率,缓解光合作用的"午休"现象;其中,300 mg.L-1纳米SiO2处理组的效果最佳,在出现最大峰值的10:00时300 mg.L-1纳米SiO2处理组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3.98%、71.21%和49.09%,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结果说明:髯毛箬竹叶片光合能力的提高是气孔和非气孔限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喷施适量的纳米SiO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非气孔限制因素,从而增强髯毛箬竹叶片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998.
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是天然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的真正无性型,其生长温度低(低于20℃),生长缓慢(发酵周期长达20~30d),对人工发酵的技术条件要求很高,因而大大增加了工业化发酵生产的成本和技术难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验中从天然冬虫夏草子座中分离到中国被毛孢菌株BS-1,并对其进行了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处理。经过粗筛和精筛,从中选出一株可常温下(25~28℃)发酵、生长迅速(发酵周期4~5 d)、有效成分(甘露醇和腺苷)含量显著高于原始菌株的诱变株BS-5962。通过连续10代PDA斜面继代培养和摇瓶试验,以及连续3批的1t罐的中试试验,检查结果表明所得诱变株性状优异而稳定。可为降低中国被毛孢的液体深层发酵成本和技术难度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99.
我国大陆近年儿童头癣流行情况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我国近年来头癣的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 分析对2000年1月~2010年11月发表的中文或英文有关我国头癣报道的文章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共汇总文章50余篇,分析病例23 258例,其中男12 745例,女10513例,男女比例1.21:1.按照临床分型,有临床类型资料的有7 684例,其中白癣5 506例,占71.16%,居首位.除新疆南部外,犬小孢子菌仍是头癣的主要致病菌(67.99%),其次为紫色毛癣菌(8.51%)和须癣毛癣菌(8.14%).新疆南部以紫色毛癣菌为主(49.19%),其次为许兰毛癣菌和铁锈色小孢子菌(33.90%和12.60%).结论 我国头癣病原菌变迁缓慢,犬小孢子菌仍是我国主要致病菌,但是亲人性的紫色毛癣菌在东部比例较高,需进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代表地区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子鉴定与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我国代表地区的须癣毛癣菌菌株进行分子再鉴定和分型研究。方法选取我国南北方8个省市地区经表型鉴定的须癣毛癣菌菌株47株,通过再培养形态观察、生理试验;PCR扩增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核糖体大亚基(LSU)D1-D2区,测序后利用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对须癣毛癣菌复合体进行再鉴定;PCR扩增rDNA非转录间隔区(NTS)的三个串联重复亚单位S0、S1和S2区,进行种内分型,并比较不同部位来源菌株型别的差异性。结果我国南北方8个省市地区47株须癣毛癣菌中3株鉴定为断发毛癣菌,6株鉴定为无性型苯海姆节皮菌,其余均鉴定为万博节皮菌中的亲人型趾间毛癣菌;三对不同引物扩增38株趾间型毛癣菌和2株苯海姆节皮菌NTS区,共产生28种特征性带型。带型和菌株来源及发生部位无相关性。结论我国分离自人类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主要组成菌种为趾间毛癣菌;ITS区结合LSU D1-D2区测序有助于鉴定须癣毛癣菌复合体至种水平;NTS区的三个串联重复亚单位所产生的特征性指纹图提供了一种快速、稳定的分子生物学种内分型方法,可应用于趾间毛癣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