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5篇
  免费   766篇
  国内免费   3389篇
  2024年   115篇
  2023年   363篇
  2022年   354篇
  2021年   350篇
  2020年   316篇
  2019年   330篇
  2018年   288篇
  2017年   325篇
  2016年   348篇
  2015年   365篇
  2014年   568篇
  2013年   417篇
  2012年   575篇
  2011年   597篇
  2010年   488篇
  2009年   516篇
  2008年   810篇
  2007年   489篇
  2006年   467篇
  2005年   495篇
  2004年   456篇
  2003年   442篇
  2002年   459篇
  2001年   329篇
  2000年   311篇
  1999年   257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4篇
  1959年   7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5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91.
白云鄂博稀土矿区的三株特殊细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琇 《微生物学杂志》2008,28(1):98-100
从白云鄂博稀土矿区分离到3株细菌:白云 1 号、白云 2 号、白云 3 号.对其菌落特征、个体形态和一系列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作了初步鉴定.3 株细菌均能耐低温和高温;均能耐受pH 1~12 的环境和40%的NaCl浓度.在1株细菌上出现这些特性是过去从未发现的.  相似文献   
992.
采用菌丝体原位包埋方法和高压脉冲电泳技术从不吸水链霉菌梧州新亚种(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wuzhouensis neosubsp. 11371)中分离得到两条质粒DNA带.通过双向电泳证明,2个质粒均为线性分子,按照分子量大小依次命名为pSAL1、pSAL2.并对不吸水链霉菌梧州新亚种的限制-修饰系统进行初步探讨:将来自变铅青链霉菌TK54的高拷贝质粒pIJ702转化不吸水链霉菌梧州新亚种原生质体,未能得到转化子,改用pIJ702转化不吸水链霉菌梧州新亚种U-3原生质体,得到了转化子.  相似文献   
993.
牦牛乳酸脱氢酶B基因突变体的克隆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证实牦牛(Bos grunniens)乳酸脱氢酶存在两种类型,根据LDH同工酶谱的特点推测牦牛LDH多态是由B基因变异所致,并由此将凝胶电泳中迁移率快的LDH同工酶谱带称为LDH-Bf类型,迁移率慢的称为LDH-Bs类型.为阐明牦牛LDH变异体的分子机制,实验从牦牛心脏组织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方法分别克隆了LDH-Bf和LDH-Bs两种类型的B基因cDNA全长序列;序列比对分析发现LDH-Bf和LDH-Bs基因存在4个碱基差异;依据cDNA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两个氨基酸差异;利用Deepview分子建模软件进行的牦牛H亚基及LDH1突变体的高级结构预测,发现突变的两个氨基酸都能产生新的H键,影响整个蛋白分子的H键网络,并进一步导致蛋白分子空间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4.
黑龙江4种铁线莲色谱指纹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比较分析黑龙江4种铁线莲植物,辣蓼铁线莲、棉团铁线莲、褐毛铁线莲、齿叶铁线莲根及根茎石油醚提取物的色谱指纹特征。色谱-光谱数据的多元分辨结果表明4种铁线莲的色谱指纹特征中,总计至少有45种化学成分存在,共有的化学成分为14种,单独的化学成分分别为3、6、2及2种。聚类分析显示,辣蓼铁线莲与棉团铁线莲间的相似程度在4种铁线莲全部两-两组合的相似程度中最小。  相似文献   
995.
A new species and two new Chinese records in the genus Ulocladium from soil are reported. New species is Ulocladium leve, and the new records are U. alternariae and U. consortiale. Latin diagnosis of the new species is presented. Holotype specimen (dried culture) of the new species and dried cultures of two new records are deposited in the Herbarium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lant Pathology (HSAUP).  相似文献   
996.
A total of 50 isolates of soil dematiaceous hyphomycetes belonging to 39 species in 18 genera were found from the area of Dahingganling Mountain Range. Among them, Monodictys arxanensis is a new species. Chrysosporium fastidium, Exserohilum pedicellatum, Monodictys asperospora, Papulaspora brachiata, Scolecobasidium anelli, Scolecobasidium verruculosum and Ulocladium tuberculatum are new to China. The other 31 taxa which have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from China are also listed. Specimens (dried cultures) and living cultures of all fungi studied have been deposited in the Herbarium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lant Pathology (HSAUP).  相似文献   
997.
细胞内肌动蛋白(actin)通过与actin结合蛋白(actin binding proteins,ABPs)相互作用,形成以F-actin为基础多种ABPs参与装配的高度有序的超分子聚合结构,行使各种重要生理功能。在体外聚合条件下,不存在F-actin稳定剂时纯化的actin主要通过自装配形成大尺度的聚集堆积结构;这种表观无序的结构体系由于被认为不具备细胞功能活性而受到忽视。利用激光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技术,对actin体外通过自装配过程形成的大尺度聚集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发现,actin在体外通过自装配过程除了形成无序的蛋白堆积物之外,还能够聚合形成复杂的离散结构,包括树状分支的纤维丛、无规卷曲的纤维簇以及具有不同直径的长纤维等;这些大尺度纤维复合物明显不同于在ABPs或过量F-actin稳定剂参与下形成的由单根微丝和微丝束构成的聚合结构。表明无ABPs或F-actin稳定剂存在的情况下,体外聚合的F-actin在一定条件下可进一步聚集缠绕形成复杂的纤维结构或无序的蛋白堆积物。事实上,actin自装配过程反映了其固有的聚合热力学特性,深入探索将有助于理解ABPs在体内actin超分子聚合结构体系装配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98.
999.
分子探针定量和定位分析种子吸涨早期活性氧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活性氧发光分子探针,利用荧光光谱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在不同年份的玉米种子吸胀早期,对其胚、淀粉和糊粉层细胞活性氧生成进行了定量和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胚细胞产生的活性氧最多,糊粉层细胞次之,淀粉细胞几乎不产生活性氧;而且胚细胞产生的活性氧主要定位在细胞内,细胞膜上不产生:糊粉层细胞产生的活性氧主要定位在细胞膜.这一种子吸涨早期活性氧生成机制的揭示,为化学发光检测种子活力提供了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B 细胞成熟抗原 (BCMA)是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受体之一.它的胞外区与人IgG1 Fc的融合蛋白eBCMA-Fc,又称为诱饵受体,具有拮抗BLyS的活性.为了设计新的拮抗肽,基于BCMA和Fc的晶体结构,通过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分子模拟方法,建立了eBCMA-Fc融合蛋白的三维理论结构.利用均方根位移(root mean square distance, RMSD)对eBCMA-Fc融合蛋白与单体eBCMA、Fc构象差异进行分析.融合蛋白eBCMA-Fc中的eBCMA段与单体eBCMA的主链碳原子间RMSD值为0.036 nm,Fc段与单体Fc的主链碳原子间RMSD值为0.064 nm.结果表明,对比单体,融合蛋白eBCMA-Fc并未因eBCMA与Fc直接连接而发生构象的变化.分子对接方法显示,融合蛋白eBCMA-Fc中的BCMA与BLyS作用,而Fc扮演着稳定BCMA构象的支架作用.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理论分析,构建eBCMA-Fc融合基因,并将载有eBCMA-Fc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转化BL21 (DE3)菌、在细菌中表达.目的蛋白经蛋白A亲和柱纯化大约为36 kD,与理论预测值34 kD相近.免疫印迹表明抗人IgG抗体能够识别eBCMA-Fc融合蛋白.ELISA证实,eBCMA-Fc融合蛋白能够结合BLyS.随着eBCMA-Fc融合蛋白增加,结合BLyS的融合蛋白也相应增加.而对照人IgG,即使在高浓度条件下,也不结合BLyS.此外,eBCMA-Fc 融合蛋白能够抑制BLyS对B细胞肿瘤Daudi细胞的作用.这些研究为下一步设计和筛选BLyS拮抗肽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