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3篇
  1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采用模拟运输的方法,选取平均体长为(13.58±0.23)cm、平均体质量为(8.55±0.39)g的长江刀鲚幼鱼为实验对象,设置正常应激组和加盐抗应激组(盐度为10‰),每组3个平行,运输结束后将剩余的鱼放回原培育池,研究分析了正常应激组和加盐抗应激组在装载前(BL)、装载后(AL)及运输胁迫2h、4h、6h、8h和恢复24h、96h后,长江刀鲚血浆渗透压、皮质醇、血糖和肝糖原的变化规律及恢复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应激组和加盐抗应激组经装载、8h运输及恢复96h后的成活率分别为20%和100%。运输胁迫导致正常应激组刀鲚血液渗透压整体呈下降趋势,10‰盐度则显著提高血浆渗透压,至运输8h后,血液渗透压达到最高值(0.348±0.002)m Osm/kg。长江刀鲚血浆皮质醇在运输2h后急剧升高达到最大值,而10‰盐度使得运输刀鲚的血浆皮质醇在运输4h后达到峰值(574.71±64.75)ng/m L。运输胁迫导致正常应激组长江刀鲚血糖的明显升高;而加盐抗应激组血糖含量的变化幅度显著低于正常应激组,运输6h后血糖值趋于稳定。肝糖原的变化规律与血糖浓度相对应,推测血糖值的变化主要源于肝脏糖原的动员。实验结果表明,10‰盐度可显著提高血浆渗透压水平,降低其能量物质消耗,避免了撞壁、擦伤掉鳞等强烈的应激反应,显著提高了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2.
温度和饥饿对鲤鱼幼鱼静止代谢率及自发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15和25℃条件下对鲤鱼(Cyprinus carpio)幼鱼[体重(10.36±0.22)g,n=88]进行2周的饥饿处理(饥饿组)或持续投喂(对照组),然后对实验鱼的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进行了测定,同时以活动期的胸鳍﹑尾鳍摆动频率,观察期(10 min)胸鳍﹑尾鳍平均摆动次数,和运动时间比为指标对实验鱼的自发运动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温度和饥饿均显著影响鲤鱼幼鱼的静止代谢率(P0.05);在15与25℃条件下饥饿分别导致静止代谢率下降了19%和20%;温度由15℃上升至25℃,对照组与饥饿组静止代谢率分别增加了83%和80%。在15与25℃条件下,饥饿对鲤鱼幼鱼的自发运动具有显著不同的影响(P0.05),且胸鳍和尾鳍的结果十分相似;在15℃饥饿组与对照组的胸鳍、尾鳍摆动频率(活动期,以下类同)均无显著差异,而饥饿组运动时间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导致饥饿组的胸鳍、尾鳍平均摆动次数(观察期,以下类同)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25℃饥饿组的胸鳍、尾鳍摆动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运动时间比无显著差异,导致饥饿组的胸鳍、尾鳍平均摆动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提示,在15℃下鲤鱼幼鱼通过降低自发运动以降低能量消耗来适应饥饿,而在25℃条件下,鲤鱼幼鱼通过增加自发运动来增大获取食物的机率以应对饥饿,这可能与野外环境中不同温度下食物丰富度及鲤鱼幼鱼的生理状况有关,但静止代谢率并未呈现与自发运动相关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3.
不同盐度下鲻鱼幼鱼鳃和肾组织结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不同盐度下鲻鱼幼鱼鳃和肾的显微结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与渗透压调节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盐度升高,鳃小片逐渐变窄,间距变小,鳃丝和鳃小片上泌氯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变大.泌氯细胞集中分布在鳃小片基部,且向两侧扩布.高盐度组的S40组,鳃小片上皮出现分离脱落现象.随着盐度梯度的升高,肾小球及各级肾小管的结构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现象.  相似文献   
104.
采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CCD)和响应曲面方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探讨了温度(16~37 ℃)和盐度(0~18)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和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协同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和盐度的一次与二次效应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特定生长率(SGR)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温度或盐度的上升,其特定生长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温度与盐度间存在互作效应(P<0.05),温度为16~20 ℃时,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在盐度为9~10时较高;在温度27~32 ℃、盐度3~5时较高;高温环境下(35~37 ℃),淡水环境中的幼鱼生长较快.温度和盐度分别为28~30 ℃和6~8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较高,温度的一次效应与盐度的二次效应对两种酶活力均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与盐度对CAT活力有互作效应,高温与高盐环境会抑制SOD和CAT活力的表达.SGR、SOD和CAT因子与响应值间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54、0.831和0.942(P<0.05),可用于预测;温度效应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较盐度明显.在罗非鱼的养殖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养殖环境,降低氧化胁迫,以促进罗非鱼的生长与抗病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5.
为理清刀鲚(Coilia nasus)洄游时间与体内寄生线虫的关系,于2018年4—7月在长江安庆段调查了刀鲚寄生线虫的感染情况及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刀鲚线虫感染率为96.0%,平均感染强度为8.06±7.26,平均感染丰度为7.74±7.29。经ITS分子标记共鉴定出7种线虫,其中异尖属2种,宫脂属4种,针晶蛔属1种,均为海水性寄生虫,可作为刀鲚有海水生活经历的生物标记。其中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的感染率最高,为84.5%,其次为内弯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aduncum)(31.0%),二者的感染强度和感染丰度也较高,其中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6.40±6.08和2.81±2.49,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5.41±6.05和0.87±1.90;派氏异尖线虫感染丰度和感染强度在洄游早期呈上升趋势,到6月下旬稍有降低但不显著(P>0.05),内弯宫脂线虫感染丰度和强度则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刀鲚寄生线虫的群落结构在不同洄游时间也有所差异,其中刀鲚感染线虫的平均物种丰富度和Brillouin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但优势物种一直是派氏异尖线虫,...  相似文献   
106.
从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变异看短颌鲚和湖鲚的物种有效性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经克隆测序获得我国七丝鲚(Coilia grayii)、凤鲚(C. mystus)、刀鲚(C. nasus)和短颌鲚(C. brachygnathus)以及太湖湖鲚(C. nasus taihuensis)等4个种和1亚种32尾个体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 以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秘鲁鳀(E. ringens)为外类群构建了中国鲚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树, 并讨论了短颌鲚和湖鲚的物种有效性。结果显示, 七丝鲚的D-loop区全序列长1,208 bp, 凤鲚1,279–1,361 bp, 刀鲚1,252–1,290 bp, 短颌鲚1,214–1,252 bp, 湖鲚1,252–1,442 bp, 除七丝鲚外的其他种类个体间均表现出序列长度的多态性。短颌鲚、刀鲚和湖鲚三者间的平均K 2-P遗传距离仅为0.011–0.020, 明显小于它们与凤鲚、七丝鲚及外类群间的遗传距离(0.051–0.349)。以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 刀鲚、短颌鲚及湖鲚均未各自构成单系, 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单系群, 三者并未发生显著分化。研究表明, 短颌鲚和湖鲚为刀鲚的淡水生态型种群, 并非有效物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中国鲚属3个有效物种间以凤鲚最为原始, 刀鲚和七丝鲚为姐妹群, 处于较进化的位置。推测凤鲚可能是鲚属祖先种最早从起源中心扩散到西北太平洋的后裔, 而刀鲚和七丝鲚则是凤鲚在演化过程中分别适应寒冷和温暖气候而分化出的物种。  相似文献   
107.
鱼鳔作为硬骨鱼类重要的功能器官,其发育对多种环境污染物都较为敏感。氟唑菌酰胺(fluxapyroxad)是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家族的一员,对鱼类具有神经、心血管和发育毒性。为探究氟唑菌酰胺对斑马鱼鱼鳔发育的潜在影响,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氟唑菌酰胺后,记录斑马鱼幼鱼鱼鳔的表型,通过组织学切片染色手段检测幼鱼鱼鳔的形态差异,并采用整体原位杂交实验比较鱼鳔发育关键基因的表达图式变化。结果表明,氟唑菌酰胺暴露会引起斑马鱼幼鱼鱼鳔发育异常、鱼鳔充气受阻及鱼鳔发育标记基因elovl1a和anxa5b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该研究对于评估氟唑菌酰胺对斑马鱼幼鱼鱼鳔发育的影响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并可能有助于深入了解氟唑菌酰胺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8.
三花枪刀药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爵床科枪刀药属植物三花枪刀药(Hypoestes triflora)的地上部分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及晶体X射线分析确定为:尿囊素(allantoin)(1),β-谷甾醇(2),胡萝卜甙(3),硬脂酸(4),黄木灵(xanthoxylin)(5)和无机盐硝酸钾(6),这些成分均为首次由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9.
以大菱鲆幼鱼(7.56±0.03 g)为试验对象,在水温17~19℃下,设计了4个摄食水平梯度(1.0%、1.5%、2.0%和饱食)和3个投喂频率梯度(1、2和3次·d-1),探讨了不同摄食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其生长及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摄食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相对增重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P<0.05);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升高;湿重、干重、蛋白质和能量转化效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摄食水平对鱼体的体成分和组间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投喂频率下,终末体重、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转化效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2次·d-1时取得最大值;投喂频率对鱼体的体成分和组间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O.05).  相似文献   
110.
国产板层角膜成形系统(LASIK微型角膜刀)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LASIK微型角膜刀角瓣制作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及易学性。方法:采用KN-5000国产板层角膜成形系统(LASIK微型角膜刀)。1.动物实验:充立新刀组(初级组)进口刀具组作对照,验证瓣厚度预测性、稳定性、边缘完整性及异常瓣发生率;扫描电镜观察切面及切缘的光滑度。2.观察学习情况,结果:动物实验证明国产LASIK微型角膜刀制瓣厚度预测性,稳定性及光滑度与对照组一致,新刀具易于学习和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