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以长江上游亚高山地区水碛物、坡积物上的原始峨嵋冷杉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形几何理论剖析了树体分枝结构,结果表明,峨嵋冷杉树冠的最大冠幅出现在树冠下部的20%处,其体积可以用圆台与圆锥来模拟,主干与侧枝分枝均长短相间排列,树冠表面积和侧枝发枝结构具有分形分布特征,分形维数分别为2.3232和1.8119,相关系达0.99。  相似文献   
222.
百山祖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为浙江百山祖特有的极度濒危植物,野生母树仅存3株,其中1株散生,另外2株呈南北相邻生长。为了解百山祖冷杉种子雨的时空格局特征,布设33个1.0 m×1.0 m的种子收集框,对2017年、2019年产的种子进行收集,每半个月收集一次种子,结果表明:(1)2017年12月16日至2018年2月28日,共收集到6次种子,其中散生株1 093粒、相邻两株1 020粒。2019年11月31日至2020年1月16日,共收集到4次种子,其中散生株341粒、相邻的北株165粒。(2)母树种子千粒鲜质量变化较大,最小的为2017年相邻两株种子(25.87 g),最大的为2019年相邻的北株种子(39.21 g)。种子长度、宽度、厚度的最大值分别为14.5、6.8、4.1 mm,种翅长度和宽度的最大值分别16.4、13.7 mm。种子饱满率和千粒质量都表现出“先下降后提高”的趋势。北向的种翅、种子饱满率、千粒质量较大,而南向的则较小。种子性状与收集框距离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3)2017年种子,有前2次的高峰,前2次收集到的种子为总数的80%左右,而20...  相似文献   
223.
薛盼盼  缪宁  罗建琼  张远东  毛康珊 《生态学报》2023,(24):10263-10273
坡向和海拔作为重要的地形因子决定着林木立地条件的水热分配,为揭示川西地区升温突变前后制约岷江冷杉(Abies fargesii var.faxoniana)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变化及其在坡向和海拔上的响应格局,通过树木年轮学方法构建了4个坡向(NE、N、NW和W)的3个海拔梯度(≥3650 m)共12个岷江冷杉的标准年表,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升温突变前后(1980年)限制岷江冷杉径向生长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及径向生长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升温前,生长季(7月)低温和降水、前一年冬季(10—11月)最高温和平均温制约岷江冷杉的生长,而当年春季(3月)温度的升高和生长季前(5月)较多的降水不利于其生长。升温后,4个坡向的林线、东北坡中海拔,西坡中、低海拔岷江冷杉的径向生长与大部分月温度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且上述样点树木径向生长明显加速。1980年升温前,制约不同样点岷江冷杉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具有一致性——坡向和海拔对其径向生长与温度相关关系的干扰和影响较小。增温促进了各坡向林线岷江冷杉的径向生长,且偏阳坡在更大的海拔范围内对增温表现出正反馈。研究对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川西不同坡...  相似文献   
224.
彩云之南的西北,云岭峭拔入云,江河宛若苍龙;在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的莽莽原始冷杉林中,有着最像人类的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它们长臂舒卷,弹跳荡飞,倏忽如林间哨风,飘渺似山巅幻云!  相似文献   
225.
多孔菌科的毛发菌属(Trichaptum Murr.)全世界有9种,其特征是:一年生,平伏反卷有菌盖;子实层孔状;二型至三型菌丝系统,生殖菌丝有锁状联合;具被结晶囊状体;孢子光滑,无色,非淀粉质或非类糊精质。生于针叶树或阔叶树上,引致白腐。至于珊瑚菌科的羽囊菌属(Pterulicium Corner)目前仅有1种,特征是担子果分枝,韧,基部具可育的伏革菌的垫,子实层生于分枝的两侧;囊状体缺;双型菌丝系统;孢子光滑,无色。生于植物残体上。  相似文献   
226.
以山西省五台山3个海拔(2 050 m,2 150 m,2 250 m)臭冷杉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叶、枝及根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器官间C含量差异不显著,C含量叶(532.51 g·kg-1)>根(521.04 g·kg-1)>枝(505.53 g·kg-1);器官间N、P含量差异显著,N含量叶(17.30 g·kg-1)>枝(11.49 g·kg-1)>根(7.22 g·kg-1);P含量枝(1.77 g·kg-1)>叶(1.63 g·kg-1)>根(1.04 g·kg-1)。(2)不同器官化学计量差异显著,C/N表现为根(74.44)>枝(45.40)>叶(30.89),C/P表现为根(580.93)>叶(329.22)>枝(295.45),N/P表现为叶(10.65)>根(7...  相似文献   
227.
本实验报道了以离体培养方式诱导日本冷杉(AbiesfirmaSieb.etZucc.)与二色蜡蘑(Laccariabicolor(Maire)Orton)的外生菌根合成的方法。日本冷杉能否与广谱性的外生菌根菌二色蜡蘑形成人工菌根?菌根结构的诱导是否只发生在植物体整体水平上?这些是本实验的关注点。研究结果显示:无菌幼苗接种10周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外生菌根的特征,即由高度分叉的外延菌丝体形成的厚实的菌套以及由内延菌丝体形成的哈蒂氏网。将来源于下胚轴的愈伤组织与二色蜡蘑的菌丝体进行共同培养,3周后,菌丝体开始接触愈伤组织的表面,并且侵入到愈伤组织的细胞间,形成拟哈蒂氏网结构。愈伤组织可以作为一种菌根学研究的有效的培养体系。这一方法可望为冷杉类植物菌根学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