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3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15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本文以稻瘟菌菌丝体为材料提取RNA,[目的]改进张学敏等人的方法,通过磁珠构建稻瘟菌cDNA文库,并用于下一步研究稻瘟菌与水稻之间的互作关系.[方法]通过共价键连接的寡聚oligo(dT)磁珠纯化mRNA,并以磁珠上的oligo(dT)为引物引导第一链cDNA的合成,再利用末端转移酶加尾法合成第二链cDNA.构建过程中避免使用限制酶和连接接头.[结果]用此方法构建的文库容量为8.9×107cfu,滴度为8.9×106 cfu/mL,随机挑取的25个克隆插入片断平均大小达到1380bp.[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用改进的方法可构建高质量的cDNA文库,并且方便快捷,所用材料少,构建时间短,利于大规模的功能基因分析.  相似文献   
142.
研究了16 g/L甘露醇处理对小麦细胞再分化、细胞IAA氧化酶、IAA过氧化物酶、 谷胱甘肽转移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甘露醇处理使小麦细胞再生能力明显降低,引起细胞蛋白质含量、IAA过氧化物酶和GST活性明显降低;但使细胞IAA氧化酶和POD活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43.
张璐  沈善敏  宇万太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1413-1416
经12年田间试验,各施肥处理耕层土壤的肥力变化表明,在保持农业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基础上,施用适量化肥以平衡土壤养分收支,不仅可实现作物高产,减少过剩养分进入环境,并可改善土壤肥力,表现为明显提高了耕层的有机C,N浓度,不过,在本例中欲保持较高的土壤有效P水平,恐需在平均土壤P收支基础上适当增加P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44.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发生新老器官更替和细胞内含物的再分配、再利用。Lepold提出新生器官向衰老器官传递某种信息 ,动员后者细胞内含物向前者再分配。但是该信息的化学本质迄今仍不清楚。大蒜 (Alliumsativum)的离体蒜苔是研究细胞内含物再分配的良好材料。细胞内含物大量从苔茎向珠蒜中再分配 ,结果珠蒜显著膨大而苔茎衰老死亡。蔡可等发现赤霉素 (GA3)处理可有效抑制细胞内含物再分配。我们此前的研究发现GA3处理苔茎基部可显著改变珠蒜和苔茎H2 O2 代谢。本研究中我们分别用GA3和 3-氨基 - 1 ,2 ,4-三唑 (AT)H2 O2 清除酶catalase的专一性抑制剂处理珠蒜 ,结果发现GA3和AT均可有效抑制离体蒜苔细胞内含物再分配 (Fig .1 )。根据浓度不同 ,H2 O2 可以诱导细胞产生保护性反应或凋亡。细胞内含物再分配过程中 ,珠蒜H2 O2 浓度显著下降后保持于低水平 ,相反苔茎H2 O2 浓度极显著升高 1 0倍以上 ,而且细胞内含物转移早的苔茎下部H2 O2 峰值出现也早 (Fig .2 )。GA3或AT处理珠蒜 ,珠蒜H2 O2 浓度显著提高而苔茎H2 O2 浓度保持稳定的低水平或峰值显著推迟 (Fig .2 )。可见苔茎高浓度的H2 O2 诱导了苔茎细胞凋亡并把细胞内含物转移给珠蒜。已知约 2 %的呼吸耗氧生成H2 O2 。珠蒜呼吸速率显著高于苔茎 (王  相似文献   
145.
洞庭湖区重引入麋鹿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洞庭湖湖区湿地是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的古栖息地。为了使麋鹿重返洞庭湖,2000-2001年,我们考察了湖北石首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北京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种群,勘察洞庭湖区岳阳市,常德市和益阳市的10处洲滩,发现湖南汉寿县枝桔林垸,华容县集成垸与湖北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相似,是洞庭湖区麋鹿重引入的适宜地点。于是,我们对桔林垸和集成垸的自然条件和动植物资源等进行了调查,并对麋鹿喜食植物的生物量进行了抽样调查,确定了环境容纳量。集成垸的植被有3个植被型组,有维管植物75科189属264种,可用于放养麋鹿的面积为2000hm^2,麋鹿夏季喜食植物有50种,其鲜重21158.4吨,麋鹿环境容纳量为1000余头。桔林垸在1998年退田还湖后,天然植被恢复很快,其植被类型有3个植被型组,有维管植物75科189属250余种,具有麋鹿夏季喜食的植物52种,其鲜重达18859.0吨,可供9408余头麋鹿生存。其适合放养麋鹿面积为1703.1hm^2,环境容纳量在850头麋鹿以上。无论从气候还是从食物,环境容纳量来看,桔林垸和集成垸均适合重新引入麋鹿。本文讨论了再引入麋鹿的人类协助性措施。保证生存空间,防治疾病,生境改造和种群与生境监测等,以期最终在洞庭湖湿地恢复麋鹿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146.
黔南石炭-二叠系界线牙形刺序列的再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详细描述了华南贵州罗甸纳水和紫云羊场石炭-二叠系的界线牙形刺序列,并自上而下可划分为:Streptognathodus barskovi,S.constrictus,S.isolatus,S.wabaunsensis.S.tenuialueus和S.firmus带,而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的首现则代表了二叠系的底界,本文讨论了世界各地石炭-二叠系界线牙形刺序列的对比。  相似文献   
147.
原创药物的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原创药物研究投入产出比降低,开发难度加大,成功率比较低,所以有必要利用新制剂、新技术、新工艺对专利药和传统药物进行改造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最终能开发现有药物的新用途。  相似文献   
148.
2014年4月—2016年3月,对上海郊区释放的狗獾所建立的洞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异地引入的狗獾在大规模城市化的上海郊区仍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并能很好地适应野外的自然环境。生境特征分析显示:释放后的狗獾喜好在有地下空间、地势较高的竹林、靠近水源、远离公路的生境中营巢定居;在乔木密度高、草本长势好、远离公路的生境中觅食。狗獾食源地调查显示:上海郊区狗獾冬季主要食物是蚯蚓和土壤昆虫,其主要来源依次为:果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常绿阔叶林。在上海郊区,重引入狗獾释放成功须满足5个条件:可利用的地下空间,地势较高长势好的竹林,成熟的果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提供食物,充足的水源以及避免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49.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9):926
为了解森林养分内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基于长期模拟氮沉降试验, 研究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不同龄级(一年生、二年生和衰老)叶和枝的氮(N)、磷(P)养分分配及其再吸收特征, 并分析了不同模拟N沉降处理时间(7年和14年)杉木叶N、P养分再吸收差异。在12年生杉木中开展模拟N沉降试验, 以尿素(CO(NH2)2)为N源, 设N0、N1、N2和N3 4个处理水平, 施氮量分别为0、60、120和240 kg·hm -2·a -1, 每个处理重复3次。结果表明: (1)叶和枝在衰老过程中碳(C)、N和P含量逐渐降低, 且叶的C、N和P含量比枝高; N含量大小依次为一年生叶>二年生叶>衰老叶>一年生枝>二年生枝>衰老枝, 且N3 > N2 > N1 > N0, 而C:N则呈现相反的趋势; 衰老器官的C:N、C:P、N:P比新鲜器官高; N沉降增加了不同龄级叶和枝(除二年生叶外)的N、N:P和C:P, 但降低了P和C:N。(2)叶和枝的N、P养分再吸收率(RENREP)随龄级的增加至衰老有规律地递减, 且REP > REN; 受长期N沉降的影响, REN叶(28.12%) <枝(30.00%), 而REP则为叶(45.82%) >枝(30.42%); 杉木叶和枝N:P与REN:REP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3)随N沉降处理时间的增加, 叶REN呈降低态势, 各处理(N1、N2和N3)分别降低了9.85%、3.17%和11.71%; 而REP则明显上升, 分别增加了71.98%、42.25%和9.60%。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器官、不同龄级的养分再吸收率随氮沉降处理的水平、处理时间而所有不同; REN:REP与N:P之间存在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50.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5):573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的重要来源, 叶片脱落时间是影响其分解的关键因素。东北温带森林中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落叶时间较其他树种晚, 在山脊等贫瘠立地叶片甚至第二年春天才脱落。我们假设: 相对于其他树种, 蒙古栎叶片养分元素含量过高、再吸收时间长, 导致叶片延迟脱落。为验证假设, 除蒙古栎外, 选择了落叶时间居中的色木槭(Acer mono)和落叶较早的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为对象, 持续监测叶片从成熟至凋落过程中叶片养分元素含量, 包括大量元素: 氮(N)、磷(P)、钾(K)、钙(Ca)和镁(Mg), 微量元素: 铁(Fe)、铜(Cu)、锰(Mn)和锌(Zn); 并分析养分再吸收率。结果表明: 蒙古栎成熟叶养分元素含量介于对照树种之间; 凋落叶N、P和K含量低于对照树种, Fe和Mn含量高于对照树种, 其余元素含量介于对照树种之间。该结果不支持“蒙古栎叶片养分含量过高”假设。蒙古栎叶片N、P和K再吸收率高于对照树种, 再吸收率高低与其落叶时间完全一致; 叶片Cu和Zn再吸收率与对照树种无显著差异; 叶片其余元素未发生再吸收, 其累积率与对照树种无显著差异; 说明养分再吸收与养分含量无关, 可能与树种的种专一性相关, 可能会影响叶片脱落时间。由于蒙古栎多生长在贫瘠土壤, 其成熟叶无法积累更多养分; 为避免叶片脱落后养分进入土壤被其他物种利用, 将养分尽量回收储存于自身, 即蒙古栎叶片养分再吸收过程较长, 叶片脱落较晚。生长在极端贫瘠立地的蒙古栎叶片次年春天才落叶, 可能是由于再吸收一直在进行, 来不及脱落而保留至新生长季开始。落叶晚的树种养分再吸收率高、有利于自身养分保存, 更能适应贫瘠土壤, 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