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79篇
  免费   1350篇
  国内免费   6062篇
  2024年   129篇
  2023年   448篇
  2022年   492篇
  2021年   521篇
  2020年   516篇
  2019年   546篇
  2018年   424篇
  2017年   509篇
  2016年   535篇
  2015年   594篇
  2014年   916篇
  2013年   757篇
  2012年   819篇
  2011年   960篇
  2010年   878篇
  2009年   931篇
  2008年   1088篇
  2007年   887篇
  2006年   783篇
  2005年   808篇
  2004年   820篇
  2003年   766篇
  2002年   699篇
  2001年   665篇
  2000年   633篇
  1999年   515篇
  1998年   464篇
  1997年   488篇
  1996年   418篇
  1995年   410篇
  1994年   371篇
  1993年   312篇
  1992年   332篇
  1991年   320篇
  1990年   319篇
  1989年   285篇
  1988年   140篇
  1987年   105篇
  1986年   79篇
  1985年   103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5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3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2 毫秒
991.
【目的】通过构建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sp.DL-6)低温几丁质酶(chitinaseA,chi A;chitinase C,chi C)的重组乳酸克鲁维酵母菌株、纯化重组蛋白并对其进行酶学性质表征,为低温几丁质酶潜在工业化生产几丁寡糖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人工合成密码子优化的几丁质酶基因,构建重组乳酸克鲁维酵母表达质粒(p KLAC1-chi A、p KLAC1-chi C)并用电脉冲法转化到乳酸克鲁维酵母中,实现低温几丁质酶的可溶表达。利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得到高纯度的重组几丁质酶。【结果】成功构建产低温几丁质酶的重组乳酸克鲁维酵母并纯化获得高纯度的重组几丁质酶。经SDS-PAGE分析在110 k Da与90 k Da附近出现符合预期大小的蛋白条带。铁氰化钾法测得Chi A和Chi C的酶活分别为51.45 U/mg与108.56 U/mg。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20°C和30°C,最适p H分别为8.0和9.0。在低于40°C,p H 8.0–12.0时,Chi A和Chi C重组酶较稳定。Chi A和Chi C对胶体几丁质以及粉状底物α-几丁质与β-几丁质具有明显的降解活性,且具有一定协同降解能力。【结论】首次实现假交替单胞菌来源的低温几丁质酶在乳酸克鲁维酵母中的重组表达、纯化、酶学性质及其降解产物分析,为其他低温几丁质酶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2.
[背景] 海洋微生物在活性物质开发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而目前有关南海东海岛微生物的研究鲜少。[方法] 对从东海岛沉积物中分离纯化的海洋细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进行鉴定;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作为指示菌,测定其抑菌活性;对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扩增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 I,PKSI)基因,并与已知的PKSI氨基酸序列比对;选择具有PKSI基因的代表菌株,检测菌株及其发酵抑菌物的稳定性。[结果] 分离纯化到25株海洋细菌,分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海洋单胞菌属(Oceanimona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微球菌属(Micrococcus)和海杆菌属(Marinobacter)。12株菌株通过基因筛选检测到PKSI编码基因,其中6株菌株具有抑菌活性和PKSI编码基因,并分属于芽孢杆菌属和交替单胞菌属;PKSI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推测菌株DHD-15和DHD-a可能产生新的I型聚酮合酶结构。菌株DHD-15和DHD-L生长温度范围为15-40℃,可耐受10% NaCl高盐以及pH 3和pH 11的酸碱条件,但不耐高温;菌株DHD-15产生的抑菌物质可耐受100℃和pH 11的高温碱性条件,在50℃、pH 9条件下制备和室温保藏条件下抑菌活性较高,其稳定性较好。[结论] 南海东海岛沉积物筛选的细菌种具有抑菌活性,具有产聚酮类活性物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3.
【目的】通过基因组挖掘的方法,研究红树林来源白骨壤链霉菌Streptomyces avicenniae 9-9中多环稠合大环内酰胺(PTMs)类化合物的结构多样性。【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白骨壤链霉菌基因组序列,寻找PTMs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利用UPLC-MS/MS技术对该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在白骨壤链霉菌基因组中发现PTMs生物合成基因簇(aviA-D);从菌液提取物中鉴定出5个PTMs类化合物,其中包括ikarugamycin(化合物1)和capsimycin B(化合物2);基于PTMs类化合物5-6-5环类型的MS/MS碎裂规律,对化合物3–5的结构进行了推测。【结论】红树林来源白骨壤链霉菌S.avicenniae 9-9具有产生5-6-5环类型的PTMs类化合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4.
为明确阿维菌素对半闭弯尾姬蜂保护酶系和解毒酶系的影响,采用试管药膜法以阿维菌素亚致死浓度(LC10和LC25)处理半闭弯尾姬蜂成虫,分别于处理后1、12、24和48 h测定其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亚致死浓度处理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对寄生蜂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表现为诱导作用;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为先抑制后诱导作用;对酯酶(ES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多功能氧化酶(MFO)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半闭弯尾姬蜂对阿维菌素的防御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5.
云南地方稻waxy基因序列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特异引物Wx-F/AG-2对来源于云南省16个州市64个县的252份地方稻种waxy基因中含有微卫星序列(CT)n和第一内含子的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结果表明在268个碱基的序列内检测到4个变异位点:第一内含子上游56位处(CT)n存在(CT)10、(CT)11、(CT)12、(CT)14、(CT)16、(CT)17、(CT)18、(CT)19、(CT)20、(CT)21等10种变异;(CT)11、(CT)18、(CT)17、(CT)12、(CT)10等5种单倍型是云南优势类型,合计占供试材料的92.85%;籼稻以(CT)10、(CT)11、(CT)12为主,而粳稻以(CT)11、(CT)12、(CT)17和(CT)18为主;第一内含子+1位存在G/T变异,81.75%品种是G,T只出现在(CT)16、(CT)17、(CT)18和(CT)20的品种中,其频率在籼稻中为13.48%,粳稻20.86%,水稻16.17%,陆稻22.35%,粘稻10.47%,糯稻42.62%。+86-88位存在ATA/GTA/A--3种变异;+128位处存在(AATT)5和(AATT)6 2种变异。根据这4个变异位点,可将252个云南地方稻种归为16种单倍型,其中Wx4(32.54%)、Wx9(13.89%)、Wx12(12.7%)、Wx5(12.3%)、Wx1(8.33%)、Wx11(7.94%)是主要类型,合计87.7%,其他类型频率较低。籼/粳亚种、水/陆稻和粘/糯中存在单倍型种类和单倍型频率两方面的差异,籼稻/粳稻、水/陆稻和粘/糯稻各亚种或生态型均有独享的单倍型,共享单倍型频率也存在差异,表明亚种间或生态型间发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单倍型地理分布分析表明,临沧、普洱单倍型种类最丰富,以之为中心向外扩展,单倍型种类有减少的趋势,第一内含子+1位的T主要分布在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德宏等南部地区。本研究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群体waxy基因的变异和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996.
利用Gen Bank中已登录的完整的麻风树、乳浆大戟、蓖麻和乌桕中的13个蓖麻烯合酶(Casbene synthase,CS;EC 4.6.1.7)基因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核酸及氨基酸序列、组成成分、导肽、信号肽、跨膜结构域、疏水性/亲水性、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及功能域等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表明,13个CS基因的ORF长度均在1 647~1 845 bp,蛋白分子量均在63.0~70.8 k D,终止密码子为TGA或TAA,理论等电点均小于7.0,表明CS蛋白呈酸性。氨基酸含量最高的均为亮氨酸。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分析表明,CS基因主要分为两类。导肽预测发现其中6个CS具有导肽,均为叶绿体导肽。信号肽和扩模结构域预测发现这些CS不存在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肽链整体呈现为亲水性。这些CS的主要二级结构元件为α-螺旋,并且都包含两个萜类合酶功能域。以上研究为进一步探索CS基因的功能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眼周皱纹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我院接收眼部皱纹改善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激光组、肉毒毒素组及联合治疗组,各30例,分别给予CO_2点阵激光治疗、A型肉毒毒素注射和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后7 d、1月及3月进行疗效随访评价,比较三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眼周皱纹均有所改善,治疗1个月时效果最为明显。激光组的静态皱纹治疗效果明显,对动态皱纹治疗效果不明显;肉毒毒素组对动态皱纹治疗效果明显,对静态皱纹治疗效果不明显;联合治疗组对静态皱纹和动态皱纹均有明显的改善,其满意度评价总分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三组患者对CO_2点阵激光和注射A型肉毒毒素所引起疼痛均能耐受,安全性好。结论:A型肉毒毒素联合CO_2点阵激光对静态皱纹和动态皱纹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不良反应轻,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沙格雷酯治疗2型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5月我院2型糖尿病伴下肢ASO患者80例,给予口服沙格雷酯100 mg,3次/日,连续8周,监测治疗前后患肢的症状与体征、双下肢动脉峰值血流速度、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口服沙格雷酯8周后,患者疼痛感、冷感、间歇性踱行、麻木感及下肢溃疡等主观症状有效率均大于91%,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治疗后患者左、右下肢动脉血管直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右下肢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格雷酯可改善2型糖尿病伴下肢ASO患者的症状,降低双下肢动脉峰值血流速度,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经标准馒头餐试验后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试验组,均接受标准馒头餐试验,对其餐前及餐后0.5 h、1 h、2 h胰高血糖素及胰岛素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同期80例血糖无异常的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健康对照组餐前及餐后胰高血糖素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而试验组餐前胰高血糖素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餐后明显升高,在餐后1 h达到峰值,餐后0.5 h、1h、2 h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健康对照组餐后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在餐后1 h达到峰值后开始降低,较餐前略高,但差异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餐前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餐后水平升高幅度缓慢,餐后0.5 h、1 h、2h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实验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经Pearson相关分析,试验组餐后0.5 h、1 h、2 h胰高血糖素水平与HOMA-IR均呈明显的正相关(r=0.273、0.335、0.368,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高表达与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水平密切相关,胰高血糖素可拮抗胰岛素,及时检测二者的水平对临床准确评估病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乳果糖和枯草杆菌屎球菌二联活菌治疗肝硬化所致轻微性肝性脑病(MHE)的疗效。方法:将患有MHE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A组,仅接受肝硬化综合治疗),乳果糖组(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口服液),枯草杆菌屎球菌二联活菌组(C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枯草杆菌屎球菌二联活菌胶囊),联合组(D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乳果糖和枯草杆菌屎球菌二联活菌胶囊),每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后第一周,第二周,第四周观察患者的数字连接实验(NCT)、数字符号实验(DST)结果,血氨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B、C、D组NCT时间,DST分数及血氨均较A组改善明显,其中以D组最显著(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B、C、D组以上各指标逐渐改善,其中D组以治疗后2周效果最明显(P0.05)。四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中D组不良反应率最低。结论:单用乳果糖与单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均可改善MHE患者的病情,但联合用药效果明显优于单药治疗,且随用药时间延长,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