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1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93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藏药细果角茴香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出一株内生真菌X-396。经形态学观察、ITS测序与序列比对鉴定内生真菌X-396为间座壳属(Diaporthe sp.)真菌Diaporthe sp.YG-2015。进一步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该真菌发酵物脂溶性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并通过CCK-8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发酵物脂溶性成分共鉴定出35个,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麦角甾醇(31.83%)、β-谷甾醇(12.00%)和十六酸甲酯(4.22%);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显示,发酵物脂溶性成分对人肿瘤细胞株A549、MCF-7和HepG2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HepG2抑制效果最好,IC50为22.65μg/mL。本研究表明细果角茴香内生真菌X-396发酵物脂溶性成分中具有产生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潜力,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2.
23.
揭示热带木本豆科与樟科植物的叶内生细菌群落的物种与代谢功能群组成差异及其驱动因子有助于理解热带森林的植物适应性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本研究采用IlluminaMiseq测序平台检测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中豆科与樟科植物叶内生细菌,并采用FAPROTAX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代谢功能数据库注解内生细菌功能。从豆科植物的长脐红豆(Ormosia balansae)、软荚红豆(O. semicastrata)与樟科植物的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硬壳桂(C. chingii)共4种植物检测到叶内生细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taxonomicunits,OTUs)达1,123个,隶属于21门36纲51目92科160属,其中有600个OTUs被鉴定为变形菌门,72个OTUs为酸杆菌门,分别占总细菌序列数的57.17%和15.12%;噬纤维菌目的薄层菌属(Hymenobacter)及根瘤菌目的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的细菌物种最丰富,分别达37和27个OTUs。叶内生细菌物种组成在豆科与樟科植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ANOSIM:R=0.5...  相似文献   
24.
植物各个器官表面及内部定殖着高度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植物长期共进化,作为宿主植物的“共生功能体”(holobiont)在植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病害抵御和环境胁迫适应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益于近10年来多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关植物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组成和功能特征、群落构建的驱动因素和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然而,与土壤微生物组相比,目前对植物微生物组的认识及其应用尚且不足。本文系统总结了植物微生物组的组成特征,植物微生物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促进养分吸收、提高病害抵御能力及环境胁迫适应性等方面的功能及作用机制,从宿主选择、环境因子以及生物互作3个方面总结了驱动植物微生物群落构建的因素,并着重阐述了植物–微生物互作如何塑造植物微生物群落以及如何调节对植物的有益功能。此外,我们对未来植物微生物组研究和应用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如核心微生物组挖掘和合成群落构建,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分子调控机制,植物微生物群落水平上的互作机制等。深入理解植物微生物群落特征、生态功能以及构建过程对于精准调控植物微生物组以提高植物适应性和生产力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具有...  相似文献   
25.
植物内生菌是栖居在植物组织内部、以宿主植物代谢物为营养物质的一类微生物。植物内生菌种类丰富,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定殖在植物体内,与宿主植物互利共生。植物内生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通过增强营养物质吸收、与病原菌竞争生态位、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抗菌物质以及诱导宿主植物产生抗性等机制,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性,并且其群落的组成因生态环境、寄主植物不同部位、生长周期的不同发育阶段而显著不同。人们利用传统组织分离法、高通量测序法以及人工重组生物群落等研究方法对植物与内生菌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植物内生菌群落的组成、内生菌对宿主植物影响的功能研究以及人工内生菌群的构建进行重点阐述,以期为植物内生菌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6.
薛景珍  沈音   《微生物学通报》1995,22(1):60-60
一种观察小单孢菌的制片方法薛景珍,沈音(沈阳农业大学微生物教研室,沈阳110161)小单孢菌在放线菌中是菌丝纤细、大部分无气生菌丝,菌落湿润的一群。用一般印片法制片,往往印不上或印上很少的孢子和菌丝片断;用涂抹法,虽然可以涂上较多量的孢子和菌丝,但菌...  相似文献   
27.
本文报道一拣马杜拉放线菌,该菌株在一些培养基上产生粉红色至玫瑰红色的基内菌丝体,气生菌丝体白色或浅粉红色,孢子链直或波曲,孢子表面光滑,细胞壁化学组分III型,全细胞水解糖类型B。经研究证明为马杜拉放线菌属中的一个新种,命名为玫瑰红马杜拉放线菌(Actinomadura rosea n. sp.)  相似文献   
28.
用组织培养的方法,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根瘤中分离到一种孢囊放线菌。其菌丝分枝、有横隔、末端膨大形成谷穗状孢囊,孢囊破裂后释放出球形或椭圆形孢囊孢子;菌丝断裂可形成多种形态的拟类菌体。回接试验的结果证明,它对沙棘幼根具有侵染能力。接种8天后即可结癌,6个月届结瘤率达100%,平均每株结瘤88个。固氮酶活力达到36.23mol C2H4/g.鲜重.Min。接种植株与对照相比,地上部分干重增加近3倍,含氮量增加77.9%。试验证实了这株孢囊放线菌确属沙棘根瘤内生菌。  相似文献   
29.
30.
用高压液相层析对31个属90株生孢囊放线菌及其它属菌的甲基萘醌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表明:游动放线菌属.小瓶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的甲基萘醌为MK-9(H4)MK-10(H4),无定形孢囊菌属和游动单孢菌属的甲基萘醌为MK-9(H4),指孢囊菌属的甲基萘醌为MK-9(H8)MK-9(H4),链孢囊菌属的甲基萘醌为MK-9(H4)或MK-9(H6),螺孢菌属的甲基萘醌为MK-9(H6)MK-9(H4),游动双孢菌属的甲基萘醌为MK-9(H2)MK-9(H4)。不同放线菌属的甲基萘醌组份是较稳定的,可作为属的分类特征之一。建议用甲基萘醌与形态和细胞壁化学组份相结合区分放线菌中的不同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