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普通小麦是栽培二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var.dicoccum Shrank ex Sehubler)与粗山羊草(T.touschii Cuss,)天然杂交并自然加倍的产物,而栽培二粒泪科是由野生二粒小麦(T.turgidum var.dicoccoides(Koern?)Bowden)进行而来,从野生二粒注麦到普通泪科的进化过程中其遗传物质可能发生了许多变。以普通小麦-野生  相似文献   
82.
海南岛不同地形上某些土壤化学性质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多样性指数长时间以来在生态学领域被用于分析不同生态体的发生规律.将类似手段用于某些土壤化学性质(土壤pH值、表层阳离子代换量和表层有机质含量)多样性的分析中,讨论了基于海南岛土壤一地体数字化数据库(SOTER),通过对不同地形上土壤pH值、表层阳离子代换量和表层有机质含量类别SOTER单元的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Pielou E)的计算,建立了类别多度分布模型,并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中实现了海南岛不同地形上土壤化学性质多样性分析的数字化表达.研究表明,上述研究路线具有可操作性。几种多样性指数和多度分布模型的建立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地形上土壤化学性质类别的空间变异特点.因此,SOTER单元作为土壤性质多样性的测度单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3.
Four different structural models of artificial joints were developed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ir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static and dynamic conditions. The materials used in the FEM calculation were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UHMWPE), 316L stainless steel, CoCrMo alloy and Ti6A14V alloy.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strain, and elastic deformation under static and dynamic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alcula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models were conducted. It is shown that with the same parameters the model of a metallic femur head covered with an artificial cartilage layer is more similar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natural human joint and its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best of the four models.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仙灵骨葆胶囊联合透明质酸钠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关节功能、炎症因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骨科于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72例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透明质酸钠组(采用透明质酸钠治疗,n=36)和联合组(采用仙灵骨葆胶囊与透明质酸钠联合治疗,n=36)。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以及治疗6个月后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中文版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估法(VAS)以及膝关节功能评定量表(Lysholm)对膝关节功能进行综合评定。治疗结束后随访半年,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hs-CRP、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联合组患者hs-CRP、TNF-α水平明显低于透明质酸钠组患者(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1个月后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1个月后的Lysholm评分(P0.05)。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透明质酸钠组患者同期VAS评分,而Lysholm评分均明显高于透明质酸钠组患者同期Lysholm评分(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1个月后的评分(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6个月后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透明质酸钠组(均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仙灵骨葆胶囊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对患者炎症反应、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有持续的改善作用,同时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5.
86.
从酵母基因组测序得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酵母基因组测序得到的启示高向东李育阳(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上海200433)关键词酵母基因组计划孤儿基因基因置换反向遗传学酵母基因组计划从1989年1月开始启动,经历了近七年时间,已于1996年1月测完了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骨科保护支架在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0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在术后用软枕抬高下肢,观察组在术后采用自制的骨科保护支架抬高下肢。比较两组肿胀程度与疼痛评分、关节功能、并发症、满意度。结果:肿胀程度与疼痛程度:术后2周时,观察组患肢肿胀消退时间、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Ⅰ度肿胀、轻度疼痛明显高于对照组(t/x2=6.587~16.861,P0.05);关节功能:术后2周时,观察组Lyaholm评分、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舒适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5.155~15.676,P0.05);并发症:观察组并发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x2=7.988,P0.05);满意度:观察组满意度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x2=6.975,P0.05)。结论:骨科保护支架能早期消除患肢肿胀,减轻疼痛程度,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8.
人工单髁关节置换在治疗单间室骨关节炎已经有超过30年的历史,尽管早期的报告不尽如人意,但目前是可靠并安全的治疗关节炎的方法。单髁置换术的成功关键在于合适的患者的选择、细致的手术技术和避免对畸形的过度矫正。本文对人工单髁置换手术的发展历史作了简单回顾,然后分别对膝关节内、外侧单髁置换术患者的选择、手术要点、临床疗效、失败原因作一综述,并对其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手术时机的选择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骨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 分析117 例在我院接受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不同,将患者分为急诊组和择期组,比较两组手 术效果,评价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急诊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择期手术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 个月,急诊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高于择期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1);术后3 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行急诊手术不但缩短手术时间、 降低术中出血量,而且术后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恢复。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索非诱导ADSCs膜片/PRF复合植入物修复兔子下颌骨髁状突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取36只3月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3个组即ADSCs膜片/PRF组、PRF组、空白对照组,在3%戊巴比妥钠麻醉下解剖暴露出髁状突关节面并用裂钻分别在双侧髁状突软骨面上制备一3 mm直径、3 mm深的髁突表面软骨缺损区,按实验设计每个分组分别填入相应的植入物。分别在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相应时间点的动物采集髁突标本,标本进行大体及组织学检查比较。结果:术后12周时空白对照组的下颌髁状突软骨缺损未能修复,PRF组有少量不规则、不连续的软骨形成,ADSCs膜片/PRF组的修复效果较好,表面软骨接近正常纤维软骨,与周围软骨连续性较好。组织学染色也显示ADSCs膜片/PRF组优于PRF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证明了ADSCs膜片/PRF复合物修复髁状突软骨缺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