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77篇
  免费   1279篇
  国内免费   8330篇
  2024年   145篇
  2023年   626篇
  2022年   817篇
  2021年   791篇
  2020年   727篇
  2019年   752篇
  2018年   740篇
  2017年   672篇
  2016年   758篇
  2015年   778篇
  2014年   927篇
  2013年   892篇
  2012年   1020篇
  2011年   1039篇
  2010年   933篇
  2009年   1041篇
  2008年   1046篇
  2007年   890篇
  2006年   740篇
  2005年   680篇
  2004年   680篇
  2003年   660篇
  2002年   610篇
  2001年   535篇
  2000年   493篇
  1999年   386篇
  1998年   301篇
  1997年   263篇
  1996年   258篇
  1995年   244篇
  1994年   341篇
  1993年   168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149篇
  1990年   139篇
  1989年   115篇
  1988年   80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72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42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1950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61.
湖北菱科的数量分类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菱科(Trapaceae)植物为一年生水生浮叶草本,常见于湖泊,池塘及沟渠中。全世界约有70余种,主要分布于旧大陆的温带、亚热带地区,亦见于热带地区,如印度,东南亚及非洲,后来被引进美洲大陆和澳大利亚。中国有5至10种及其栽培种。菱科为一单属科。自林奈时期以来,菱科的分类学研究一直是一个富有探索性的问  相似文献   
62.
整合素在许多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并且参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在肝细胞癌中,整合素β1被报导高表达,并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目前,对于整合素的表达调控癌细胞机制以及干预其表达进而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利用小分子化合物抑制整合素表达来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可能。首先,对临床肝癌细胞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整合素β1的表达进行检测,发现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对TCGA肿瘤数据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同样显示,整合素β1的高表达与肝癌的分期(P=0.019)和预后(P=0.013)相关。通过筛选发现,苯胺嘧啶衍生物X09可以抑制肝癌细胞中整合素β1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P<0.01)。细胞划痕愈合实验和细胞穿孔实验结果显示,苯胺嘧啶衍生物X-9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1)。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在肝癌细胞中外源表达整合素β1可以逆转X-9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而在敲低整合素β1的细胞中,X-9对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抑制被消除。因此,鉴定出苯胺嘧啶衍生物X-9可以通过下调整合素β1表达,进而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相似文献   
63.
贵州部分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贵州省178个森林群落样地的数据研究了群落物种的多样性。测定的指标有群 落物种丰富度,群落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垂直带生物气 候条件下的森林群落有不同的多样性。相同垂直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基质生境相同时,不同森林植被亚型的群落的多样性近似,基质生境不同时,群落多样性则不同;同一群落类型的各个样地的多样性也有变化,结构不同的群落个体,其多样性指数不同,演替趋势也不同。乔木第二亚层的多样性普遍地高于乔木第一亚层。同一演替系列中,越接近顶极阶段多样性越高。多样性指数与群落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呈紧密的正相关,与群落个体总数没有相关。认为多样性测定在比较、说明群落的结构、类型、组织特征、生境、演替等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4.
甜菊不同叶龄细胞结构及其甜菊糖甙含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甜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不同叶龄细胞结构与甜菊糖苷含量分布。应用电镜技术观察表明,现蕾期成叶细胞内具有内含物丰富的巨大液泡,这些内含物呈大小不一的颗粒或小泡。应用差速离心法,对甜菊成叶的叶肉细胞进行亚细胞分离,并对各部分进行甜菊糖苷的提取与微量测定。结果表明,甜菊糖苷主要存在于12000g的上清液(这部分主要包括液泡内含物和可溶性细胞质)。结合细胞结构和细胞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细胞质是合成UDPG的主要场所,在甜菊糖苷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不同叶龄叶片甜菊糖苷测定表明,现蕾期成叶的甜菊糖苷含量最高。从甜菊不同叶龄细胞结构和甜菊糖苷含量测定结果,现蕾期是甜菊叶片收割的最适时期。  相似文献   
65.
湖北蕨类植物区系基本成分和主要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在湖北蕨类植物区系中,属种数量最多的科有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和蹄盖蕨科(Athyriaceae)。并以鳞毛蕨属(Dryopteris)、耳蕨属(Polystichum)和蹄盖蕨属(Athyrium)为最主要代表。区系的主要特点为:种类丰富,地理成分错综复杂,联系广泛,显示出多种区系成分交叉在一起的过渡特色。  相似文献   
66.
鄱阳湖水生植被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本文列出了鄱阳湖98种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名录,叙述了水生植被的分布。鄱阳湖水生植被面积为2262平方公里,占全湖总面积的80.8%。湖中植被呈不规则环带状分布,并可划分为湿生、挺水、浮叶和沉水4个植物带,9个主要植物群丛。并研究了鄱阳湖水生植被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和湖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圆盘电泳,分析比较了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16个菌株和光帽鳞伞(Pfioliota nameko) 9个菌株的胞外漆酶同工酶酶谱。经多批次重复, 得到了所有菌株的恒定酶谱。依照这些酶谱及各酶带等电点(pT)值的不同,确立了它们的漆酶标志位点相似系谱。16株黑木耳被区分成4种类型9个组。9株光帽鳞伞被分成两种类 型3个组,但各组内之菌株间仍有异同。试验结果表明,把漆酶同工酶谱应用于菌株鉴别将是一种有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68.
中国羚牛分类、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吴家炎 《动物学研究》1986,7(2):167-175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这种大型偶蹄类仅产于亚洲,它的个体大小可与云南野牛(Bos gaurus)及青藏高原的牦牛(Bos grunniens)相比,但体型又酷似羊类,特别是它具有隆起的吻鼻、低矮的臀部、成兽下颌的长须以及短小的尾巴,给人以似牛非牛、似羊非羊的印象。 羚牛体型粗壮,成兽体重约200—300公斤,体长在1.8—2.1米,四肢健壮有力,肩高一般在1.3—1.4米之间。肩高大于臀高。雌雄皆具角,一般雄角较粗大。角形特别,先由头顶略靠内侧向上长出,然后以90°方向向外侧弯曲,在角的1/2处又向后方弯转,  相似文献   
69.
菜蚜种群抽样理论的蒙特卡洛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地区秋白菜上蚜虫种群在其一定发展阶段的空间格局是可以用Pearson Ⅲ型分布拟合的。用蒙特卡洛试验研究这种分布的三个参数——平均数Ex,变异系数Cv和偏态系数Cs的估计误差同样本容量的关系是有效的途径。本文介绍了该试验的设计思想和实施步骤,并得出初步结论:以一株菜为一个样本单位计数白菜上的蚜虫头数,则在允许误差不大于5%的情况下,样本容量为50时,用矩法便可足够准确地估计Ev和Cv值了;但对于估计Cv值,则样本容量应为500左右。  相似文献   
70.
黑龙江晚白垩世植物区系及东亚、北美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本文记载了黑龙江嘉荫县乌云组所产植物化石,计有53种,隶属39属、28科。其中蕨 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38种(包括单子叶植物1种),10个种为新种。 乌云组植物化石的区系及植被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区系成分中,大多是亚热带至暖温 带分子,具少数温带成分,由此组成的群落有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共同组 成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指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大约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再从 植物化石叶子外貌特征来分析,其中全缘叶占40%; 叶的体积以中型的占大多数,大型和小型 的均少数; 脉序以具掌状脉的占多数。这些特征说明,沉积时期亦为温暖潮湿的气候。 晚白垩世在东亚出观的35属化石中,其中27属和北美共有,约占总属数的77%,这种区 系组成的相似程度,表明其区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入第三 纪或向更晚发展的进程中而逐渐减弱。主要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使欧亚、北美在第三纪 初完全分离,此后这两块大陆隔离发展,植物区系的相同分子逐渐减少,以至现在生存植物中 的相同属仅占总数的4.1%,其中草本植物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晚白垩纪所产植物化石及同时代南方所产化石,大致可把晚白垩世的 植物区(带)划分为三个:(1)暖温带至亚热带植物区,主要代表植物是Metasequoia,Trochoden- droides,Platanus,Ampelopsis,Protophyllum,Pterospermites,Menispermites; (2)亚热带至热 带植物区,植物有Brachyphyllum,Cinnamomum,Nectandra和棕榈科植物; (3)亚热带或干 旱植物区,兼有南北过渡的植物或呈干旱性的植物。 乌云组植物大化石共有33属,和东亚,北美同时代植物群对比,出现不少相同属种,其中 15个属种出现在苏联晚白垩世的察加扬组及东锡霍特阿林,11个属种出现在日本晚白垩世 的Kuji地区,若与加拿大晚白垩世植物群比较,有11个相同属种; 与阿拉斯加晚白垩世植物 对比,则有12个相同属种; 若与乌云组同属一区的太平林场组比较,相同属种更多。再从孢粉 组合成分看,和本区松辽盆地明水组相同的属有15个,并具有少数晚白垩世代表性的花粉如 鹰粉、沃氏粉和山龙眼粉,表明乌云组的时代和明水组接近。同时在乌云组大化石中绝灭类型约占70%,证实该植物群的古老性。其时代属于马斯特里赫特期至达宁期而不是古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