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8篇
  免费   645篇
  国内免费   859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43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目的:探讨肾脏肿瘤患者CT灌注参数与肾功能生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2013年3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35例肾脏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3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对两组受试者实施CT灌注成像,获取等效血容量(Equiv BV)、表面渗透性(Ps)、血流量(BF)等CT灌注参数,并检测两组受试者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肾功能生化指标,对比两组受试者上述指标检测结果,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T灌注参数与肾功能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T灌注参数Equiv BV、Ps、BF均降低,肾功能生化指标BUN、Scr、TC、TG水平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T灌注参数Equiv BV、Ps、BF与肾功能生化指标TC、BUN均呈负相关(P0.05),与Scr、TG无相关性(P0.05)。结论:肾脏肿瘤患者的CT灌注参数Equiv BV、Ps、BF均较低,BUN、Scr、TC、TG水平均较高,且CT灌注参数与BUN、TC水平呈负相关性,可作为评估肾脏肿瘤患者肾功能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评估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基因治疗对大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局麻下将30只雄性SD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制作后,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模型制作后1周,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实验组缺血后肢接受载有eNOS基因的5型重组腺病毒治疗,对照组接受生理盐水治疗。eNOS基因治疗后4周,评估SD大鼠踝部动脉压、微循环灌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组织微血管计数以及eNOS蛋白的表达。结果:eNOS基因治疗后4周,和对照组相比,接受eNOS基因治疗的大鼠缺血肢体,表现了更好的血流恢复(踝部动脉压(mmHg):58.2±4.7 vs 86.8±4.3,P0.01;微循环灌注:142.0%±21.5%vs 219.6%±26.2%,P0.01)、侧枝开放和血管新生(血管造影:6.7±1.1 vs 14.4±1.7,P0.01;微血管/肌纤维比值:0.34±0.03 vs 0.56±0.02,P0.01)以及eNOS蛋白的高表达(0.46±0.02 vs 0.73±0.02,P0.01)。结论:eNOS基因治疗促进SD大鼠缺血后肢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汀对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大鼠肝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通过手术造成胆总管梗阻并注射细菌内毒素造成ACST模型,造模48 h后处死,随机分成5组,每组12只,分别进行假手术(SN组)、ACST造模手术(ACST组)、ACST造模手术+乌司他汀治疗,依据乌司他汀浓度分为低(20000 U/kg·d)(ASCT-L组)、中(40000 U/kg·d)(ASCT-M组)、高(80000 U/kg·d)(ASCT-H组)三组,采集血液进行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检测,采集部分肝组织进行组织染色,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并分析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SN组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TB和ALT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乌司他汀治疗后各组大鼠TB和ALT水平随剂量增加而明显降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大鼠IL-6、IL-10和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乌司他汀治疗后各组大鼠IL-6和TNF-α水平随剂量增加而降低,IL-10水平随剂量增加而升高,不同剂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ST组肝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SN组,Occludin和ZO-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乌司他汀治疗后各组大鼠肝细胞凋亡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Occludin和ZO-1基因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结论:乌司他汀治疗ACST大鼠疗效显著,对肝屏障功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治疗效果与剂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其机制及合适的给药剂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4.
近年来,超声(ultrasound, US)、CT冠状动脉造影(CT coronary angiography, CCTA)、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多层螺旋CT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及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等多种心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提供与冠脉病变及心肌形态和功能相关的解剖学、血流动力学、细胞生物学及病理生理学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在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恰当选择的多模态心血管影像技术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在归纳总结主要心血管成像技术临床应用进展的基础上,对多模态心血管影像学在缺血性心肌病相关的冠脉解剖与斑块成像、心肌功能、心肌灌注及心肌活性显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客观认识各种成像技术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制定最优化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抗凝血酶(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皮质醇(Co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接诊的90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两组均采用静脉吸入复合全麻,观察组在入室后给予1μg/kg的右美托咪定(10 min内完成输注),之后以0.5μg/(kg·h)的速度持续泵注,持续输注60 min;对照组以同样的方式输注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在T_0(麻醉前)、T_1(麻醉后10 min)、T_2(拔管后)、T_3(术后24 h)各时点血流动力学、纤溶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在T_1、T_2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较T0时点显著升高(P0.05),T_3时回落至正常水平;观察组各时点MAP、HR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T_1、T_2时点ATⅢ均显著降低,D-D、FDP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T_3时点ATⅢ、D-D、FDP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与T0时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各指标和T_0时比较仍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在各时点ATⅢ均高于对照组,D-D、FDP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T_0比较,两组T_1、T_2、T-3时点Cor均显著升高(P0.05);但观察组在T_1、T_2、T_3时点Cor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有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应激反应及纤溶功能,麻醉效果优异。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影响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梗死体积以及行为学评分稳定性的因素。方法:采用昆明小鼠75只,体重为20-23 g,随机分为5组,比较在不同长度的线栓以及不同进栓深度的条件下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梗死体积以及行为学评分的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术中行脑血流监测,比较各组小鼠大脑中动脉脑血流下降的差异。结果:规格1组,模型成功率为40%,梗死体积为(16.7±9.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7.2±2.4,大脑中动脉(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6.9±4.2)%;规格2组,模型成功率为46.7%,梗死体积百分比为(19.2±11.6)%,NSS:8.8±2.5,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7.4±3.8)%;规格3组,模型成功率为33.3%,梗死体积百分比为(16.6±9.6)%,NSS:8.2±2.6,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8.3±3.4)%;规格4组,模型成功率为86.7%,梗死体积百分比为(23.4±2.2)%,NSS:13.9±1.3,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7.5±3.5)%。结论:1.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稳定性关键因素在于线栓能对后交通动脉(PComA)和大脑前动脉(ACA)起始段形成有效栓塞。2.小鼠大脑中动脉血流监测并不能作为评价小鼠脑缺血再管注模型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连续q全遮盖法治疗双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2月到2016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26例双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阿托品组60例与遮盖组66例,遮盖组采用连续全遮盖法治疗,阿托品组给予阿托品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最佳矫正视力、电位潜伏期、波幅。结果:两组治疗期间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遮盖组与阿托品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5%和88.3%,遮盖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托品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都高于治疗前,且遮盖组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也明显高于阿托品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电位潜伏期都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而波幅明显增强(P0.05),且遮盖组治疗后的潜伏期明显短于阿托品组,而波幅显著强于阿托品组(P0.05)。结论:连续全遮盖法治疗双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改善视力,促进神经元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评估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功能成像在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飞利浦3.0T磁共振仪,对32例临床确诊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进行CMR平扫及钆对比剂动态增强扫描。应用Cardiac MR Analysis软件进行相关后处理分析,计算左室射血分数、室壁增厚率等心功能参数并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相比较。采用17节段分段法分析心脏形态学、心肌组织运动、局部灌注、延迟增强等特点,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所有患者的心功能参数均降低,包括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室壁增厚率,心脏磁共振和超声心动图的测量结果并无明显差异(49%±5.3%vs 52%±8.2%;42.8 mL±8.9 mLvs 45.7 mL±10.6 mL; 3.5 L/min±0.6 L/min vs 3.8 L/min±0.9 L/min; 28%±4%. vs 31%±6%)(P0.05)。所有患者中存在室壁运动异常的为184段(184/544);其中心肌血流灌注信号减低的有136段(136/184),呈现心肌延迟强化的有98段(98/136)。结论:CMR功能成像对于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可提供与心肌形态及功能相关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99.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然而目前尚无预防AKI或促进AKI恢复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寻找促进肾小管修复、阻止肾纤维化进展的有效治疗靶点与策略已迫在眉睫。巨噬细胞是具有吞噬功能的重要固有免疫细胞,具有高度的起源异质性和功能异质性,在组织发育与稳态、宿主防御、组织损伤与修复以及纤维化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扮演着复杂的角色。特别的,在AKI损伤与修复的不同阶段巨噬细胞发生动态变化并呈现高度多样性。本文就巨噬细胞在肾损伤及修复过程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寻找AKI治疗靶点、制定AKI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营发酵单胞菌属Dysgonomonas是黄翅大白蚁后肠的第二优势微生物。前期研究中,我们从黄翅大白蚁后肠分离出一种命名为大白蚁营发酵菌的新菌。为深入了解大白蚁营发酵菌在宿主白蚁体内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有必要解析大白蚁营发酵菌的基因组序列信息。【方法】使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获取该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将其全基因组序列经过注释的基因蛋白质序列提交COG和KEGG数据库进行BLASTp比对分析,确定该菌潜在的重要酶类和代谢途径,并对个别纤维素酶活进行检测。【结果】大白蚁营发酵菌整个基因组大小为4655756 bp,GC含量为38.54%,DDBJ数据库登录号为BBXL01000001–BBXL01000078。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菌株大白蚁营发酵菌具有多个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且具备完整的木质纤维素降解和乙酸、乳酸生成通路。此外发现该菌株中存在与氮源代谢和抵御病原体相关的基因。【结论】本研究首次解析大白蚁营发酵菌的全基因组序列,了解其基因组基本特征,初步探讨了该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过程,为细菌协助宿主白蚁降解木质纤维素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该菌可能参与宿主白蚁氮源代谢和抵御病原体入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