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61篇 |
免费 | 721篇 |
国内免费 | 2133篇 |
专业分类
128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4篇 |
2023年 | 331篇 |
2022年 | 359篇 |
2021年 | 344篇 |
2020年 | 329篇 |
2019年 | 324篇 |
2018年 | 220篇 |
2017年 | 253篇 |
2016年 | 266篇 |
2015年 | 351篇 |
2014年 | 680篇 |
2013年 | 558篇 |
2012年 | 647篇 |
2011年 | 692篇 |
2010年 | 558篇 |
2009年 | 618篇 |
2008年 | 761篇 |
2007年 | 475篇 |
2006年 | 494篇 |
2005年 | 533篇 |
2004年 | 446篇 |
2003年 | 471篇 |
2002年 | 444篇 |
2001年 | 328篇 |
2000年 | 267篇 |
1999年 | 217篇 |
1998年 | 193篇 |
1997年 | 197篇 |
1996年 | 197篇 |
1995年 | 151篇 |
1994年 | 137篇 |
1993年 | 118篇 |
1992年 | 150篇 |
1991年 | 124篇 |
1990年 | 122篇 |
1989年 | 128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62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17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在研究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基因组时代,DN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的一个重要领域。与其他方法相比,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ChIP)是一种在体内研究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理想的方法。近年来这种方法与DNA芯片和分子克隆技术相结合,可用于高通量的筛选已知蛋白因子的未知DNA靶点和研究反式作用因子在整个基因组上的分布情况,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调控网络。总结了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的方法,特别介绍了使用这些方法取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3.
实现对细菌种属快速而高选择性的鉴别和表征在生化检测、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变得日趋重要.内源荧光法以其灵敏度高、在线检测时间短、样品前处理简单等优势为微生物鉴别和表征提供了新方法.本文介绍了内源荧光法用于鉴别细菌表征的方法和原理;详细综述了近年来该方法用于食品分析、临床检验、环境监测和防生物恐怖等领域的细菌鉴别、代谢及追踪细菌源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4.
85.
86.
丁锡申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1995,15(5):5-7
基因工程药物的审批丁锡申(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近年来,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十分迅速,研制单位越来越多,上市品种也不断增加。要经过哪些报批手续才能上市?这是研究者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故在上市之前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试验和审批,审批周期要比一般商品长得多,从开始报批到取得试生产文号,即可以上市销售,最短要经过2-3年的时间。这一点研制单位必须要有?...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究第二代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冠脉成像临床价值及应用前景。方法: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因持续房颤等心血管疾病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第二代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冠脉成像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比两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评分及图像有效诊断率。结果:研究组患者Z-轴扫描范围、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平均有效剂量(ED)、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图像质量评分及图像有效诊断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具有有效诊断率高,辐射量低,安全性较好的优点,在冠脉成像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8.
通过盆栽试验,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了NaHCO3胁迫(300 mmol·L-1)对大洋洲滨藜、四翅滨藜和宁夏枸杞3种灌木离子吸收及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NaHCO3浓度升高,两种滨藜和宁夏枸杞叶片中Na+含量升高,300 mmol·L-1NaHCO3胁迫下,宁夏枸杞叶肉细胞Na+的外排增加,两种滨藜净Na+外排降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大洋洲滨藜和宁夏枸杞叶片的K+含量下降,Na+/K+升高,四翅滨藜叶片K+含量升高,Na+/K+降低;随着浓度的升高,宁夏枸杞叶片积累Ca2+减少,Na+/Ca2+高于对照,叶肉细胞Ca2+外排;两种滨藜叶Ca2+含量总体呈升高趋势,叶肉细胞Ca2+表现为内流.在NaHCO3胁迫下,3种灌木通过不同的策略来消除Na+毒害.宁夏枸杞叶片Na+的积累抑制了对Ca2+的吸收;两种滨藜Ca2+的内流促使细胞质中游离Ca2+增加,增加的细胞质\[Ca2+\]cyt防治质膜H+ ATPase去极化,限制K+的外排,从而维持细胞内Na+/K+的平衡,其中四翅滨藜调控Na+/K+平衡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89.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12,(2):119-119
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于2012年5月29日组织专家对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担的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基于孔径编码技术的γ射线成像系统”进行了现场验收。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