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摘要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1月期间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0),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肌内效贴干预,研究组接受肌内效贴联合TENS干预。对比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肩关节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干预后VA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FMA、MBI、CMS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患侧肩关节的外旋、前屈、外展的主动/被动活动度(AROM/PROM)均大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TENS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可有效改善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功能和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32.
摘要 目的:分析低频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及运动功能、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加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频电刺激治疗,持续治疗8周后评估疗效。根据患者的下肢Brunnstrom分级改善幅度,评价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 %,高于对照组的84.62 %(P<0.05);对比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均更高(P<0.05);对比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GSES评分均更高(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自我效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33.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英丽 《生物磁学》2005,5(3):51-52
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据WHO对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的14个中心35~64岁急性脑卒中病人13597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平均年发病率男性为101~285/10万,女性47~198/10万,总趋势是东方高于西方,东欧高于西欧,男多于女.全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9个省市脑卒中的死亡率为77.16/10万。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予常规运动疗法,实验组50例予CIMT。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步行速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vs.68%),步行速度评分[(61.25±7.94)vs.46.12±8.5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58.76±8.92)vs.47.95 9.16]、运动功能评分[(85.14±4.68)vs.52.39 9.64]、患者满意度(94%vs.78%)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94%vs.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提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价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后急性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探寻更有效的方法.方法:将35例生命体征平稳、无意识障碍的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偏瘫侧上肢加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对偏瘫侧上肢进行Bm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简式Fugl-Meyer(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腕背伸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的测定.结果:经2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偏瘫侧上肢的Bnnnstrom分级、FMA及EMG幅值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文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经康复治疗后,偏瘫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提高.但在脑卒中患者的急性期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较单独使用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的功能,更显著地促进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及分离运动的产生,同时对促进腕关节背伸肌力的恢复方面提供了电生理学依据.总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更显著地促进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为脑卒中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