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8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目的】一代粘虫Mythimna separate(Walker)蛾大多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集群外迁,而此时我国温带气旋活动较为频繁,由气旋活动引起的风场条件的变化会对一代粘虫的迁入区分布造成极大影响,因此阐明温带气旋对一代粘虫迁飞过程的影响是预测2代粘虫发生的重要前提。【方法】通过在江苏姜堰、安徽金安和山东宁津设立高空灯监测点,获取三地粘虫空中种群过境动态,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模式输出的精细风温场资料分析2015年温带气旋对一代粘虫迁飞的影响。【结果】2015年5月东亚反气旋频繁过境,一代粘虫在反气旋影响下多往西南和西北方向迁飞。6月上旬在东北低涡和蒙古气旋的影响下,一代粘虫可迁入东北地区为害。【结论】春夏之交频发的温带气旋是导致我国二代粘虫大范围为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2.
赖小玫  秦千子  刘昊袆 《蛇志》2016,(4):463-464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对开放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医疗成本和效果的影响。方法对70例行开放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在医疗成本方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观察组开放式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直接医疗成本均值为(4922.4±230.4)元,间接成本均值为(620.6±100.1)元,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自主活动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对开放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在医疗成本和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 了解我国公立医院临床医师对临床路径实施工作及效果的评价。方法 对我国东、中、西3省(直辖市)1638名临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我国公立医院临床医师对临床路径实施工作和实施效果的总体评价分别为3.16分和3.41分。并且,不同地区、等级公立医院临床医师的评价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我国公立医院临床医师对临床路径实施工作的认可度不高;西部地区和二级医院的临床医师更偏好实施临床路径;临床医师对临床路径实施可提高医疗服务过程质量的认同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5.
酵母内源后鲨烯路径中的固醇类物质,是异源甾体类药物合成的重要前体。为了通过微调后鲨烯路径,与异源模块进行适配,以期达到提高异源甾体类化合物表达的目的,以维生素D3的直接前体-7-脱氢胆固醇(7-DHC)的合成为例,首先在固醇C-24甲基转移酶(ERG6)缺失的酿酒酵母BY4742中,通过导入人源固醇C-24 还原酶DHCR24,并过表达截短的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tHMGR,获得可以合成7-DHC的人工酵母。在此基础上,将后鲨烯路径分割并构建成ERG1、ERG7、ERG11、ERG24-25-26-27和ERG2-3这5个模块,分别在所构建的7-DHC合成菌株中过表达。通过GC-TOF/MS分析7-DHC以及后鲨烯路径中相关代谢中间体的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发现,过表达不同后鲨烯模块会引起后鲨烯路径上固醇组分的变化而最终影响7-DHC的产量:与出发菌株相比,过表达ERG11模块会显著强化其他固醇物质到酵母固醇的转化;而过表达ERG2-3模块则会减少鲨烯的积累,同时显著增加羊毛固醇及其之后的固醇组分的含量,并获得迄今为止7-DHC在微生物中摇瓶水平的最高产量。因此,对ERG11和ERG2-3的表达优化对7-DHC的合成以及后鲨烯路径代谢流的强化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是后续优化人工7-DHC合成酵母的潜在靶点。为研究后鲨烯路径与其他异源甾体合成模块间的适配,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案例。  相似文献   
46.
小兴安岭7种典型林型林分生物量碳密度与固碳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生物碳储量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小兴安岭7种典型林型为研究对象, 通过外业样地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从林分尺度对林分生物量与碳密度进行计量, 分析了林分生物碳储量的空间分配格局, 并对林分年固碳能力与碳汇潜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小兴安岭不同林型从幼龄林到成熟林的乔木层碳密度增长速率为: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云冷杉(Picea-Abies)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7种典型林型不同龄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林分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 红松林31.4、74.7、118.4和130.2 t·hm-2; 兴安落叶松林28.9、44.3、74.2和113.3 t·hm-2; 樟子松林22.8、52.0、71.1和92.6 t·hm-2; 云冷杉林23.1、44.1、77.6和130.3 t·hm-2; 白桦林18.8、35.3、66.6和88.5 t·hm-2; 蒙古栎林25.0、20.0、47.5和68.9 t·hm-2; 山杨林19.8、28.7、43.7和76.6 t·hm-2。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和蒙古栎林在幼龄林时林分年固碳量较高, 其他林型在成熟林时林分年固碳量较高。7种典型林型不同龄组的林分生物量碳密度均随林龄增长而增加, 但不同林型的碳汇功能存在差异, 同一林型不同林龄的生物量碳密度增幅差异也较大。林分年固碳量在0.4-2.8 t·hm-2之间, 碳汇能力较强、碳汇潜力较大。尤其是小兴安岭目前林分质量较差, 幼龄林和中龄林所占的比重较大, 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研究结果可为森林经营管理及碳汇功能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采用最大溯源径流路径法估算RUSLE模型中地形因子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基于AML的提取坡长值的新方法--最大溯源径流路径法,对贵州省毕节地区5个不同范围区域的DEM数据进行坡长值、地形因子的提取,并与基于AML的迭代累计坡长法和基于C++的迭代累计坡长法对提取坡长值的时间消耗、地形因子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AML的最大溯源径流路径法能够实现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模型(RUSLE)中坡长值、地形因子的提取,可达到与迭代累计坡长法相同的效果;与基于AML的迭代累计坡长法相比,该方法计算效率较高,大大减少了提取坡长值的时间消耗,可实现基于AML的坡长值、地形因子提取在大范围区域上的扩展;与基于C++的迭代累计坡长法相比,该方法计算时效和结果相当,程序编写简单,容易修改和调试,能更普遍应用于GIS用户.  相似文献   
48.
李裕瑞  潘玮  王婧  刘彦随 《生态学报》2022,42(6):2306-2320
高质量发展战略对中国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对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侧重经济子系统,对生态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分析相对薄弱,且缺乏省级以下中微观尺度的分析。从经济质量、创新潜力、环境质量、生态安全、人民生活和城乡协调六个维度解析了高质量发展内涵,搜集了全国306个地级区域2018年的数据资料,构建地级区域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地级区域高质量发展指数,揭示了区域格局,考察了影响因素,识别了问题区域,并提出了发展质量提升策略。研究表明:(1)高质量发展指数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和长江流域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东北地区和黄河流域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经济质量、创新潜力和人民生活指数的均值相对较低,是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环节。(3)高质量发展水平受到自然环境适宜性、城市等级和人口集聚、投资水平、交通区位、数字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且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4)识别出8大类174个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地市,分布在26个省区,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相对集中。最后,从制度建设、全国层面和具体区域层面探讨了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路径,可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9.
当前我国大型公立医院内部资源配置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存在趋利性和粗放性,不适应外部政策导向和自身发展需求。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是优化运行机制的基础,针对大型公立医院内部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结合其资源的特点,从创新发展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知识资源管理和对资源科学利用方式探索等方面对优化大型公立医院内部资源配置的相关路径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0.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鲨鱼摄食和洄游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李云凯   《生态学杂志》2014,25(9):2756-2764
随着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也增长迅速,并成为动物摄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工具.鲨鱼因其在生物系统进化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海洋食物网研究的重点,然而国内针对鲨鱼摄食习性和洄游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鲨鱼稳定同位素分析组织样品选取和样品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鲨鱼摄食生态学,尤其在其摄食和洄游行为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着重分析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鲨鱼稳定同位素判别值和更新速率、食性分析、营养级评估、洄游路径分析和生态位分布等核心问题上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以期为国内学者开展鲨鱼类基础生物、生态学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