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19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两种不同生殖方式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银鲫()的受精过程中,精子入卵后经过解凝、核化,最终形成雄性原核,并可与卵子的雌性原核融合,证明了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卵子具有与两性融合生殖极为相似的拟两性融合生殖的能力;而在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兴国红鲤()的组合中,精子入卵后以固缩状态存在,又表现出典型的雌核发育型生殖行为。因此我们认为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具有两种不同的生殖发育机制。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有核物质被排斥到纺锤体之外的现象。本文就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生殖发育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麦秸覆盖夏玉米对其苗期生长发育的生化他感作用研究初报张玉铭,马永清(中国科学院石家在农业现代化研究所,050021)AllelopathicEffectofWheatStrawMulchingonSeedlingGrowthandDevelopmen...  相似文献   
13.
中国龙葵复合种细胞学分析和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杨永年  张海洋 《植物研究》1994,14(2):208-213
本文根据15省30余个县的实地考察,和对采自25省的66份中国龙葵种籽进行种植观察,并与国外的有关研究资料对比分析,在国内首次提出;(1)中国龙葵复合种的四个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18.6-53.5°N),分别属于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种;(2)从中国南方到北方,自然形成了二倍体,六倍体与二倍体交叉,六倍体与四倍体交叉三个地理分布区。  相似文献   
14.
利用染色体配对分析和酯酶及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分析研究了我国育成的11个八倍体小偃麦,结果表明:(a)来源于小麦和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的6个部分双二倍体中,中1和中2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中3、中4、中5和小偃78829的偃麦草染色体组;(b)来源于小麦和长穗偃麦草杂交后代的5个部分双二倍体中,小偃784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表明在长穗偃麦草中有两个互不相同又不同于小麦的染色体组E和F,而小偃7430和小偃68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很可能是E和F染色体组的重组体;(c)小偃784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和中5及小偃78829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基本相同,而中2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F,这意味着在长穗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中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的染色体组E。部分双二倍体中酯酶及醇溶蛋白偃麦草染色体特征带的存在和发现,为这些染色体或其片段导入小麦后的鉴定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5.
采用UHPLC-Q-Orbitrap-HRMS技术建立司卡摩尼亚脂中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采用Full MS/dd-MS扫描模式采集质谱数据,根据获得的精确分子量、二级碎片信息,归纳总结裂解途径,结合文献报道和Compound Discover数据库预测,从司卡摩尼亚脂甲醇提取物中共鉴定出92个化合物,包括72个醚溶性树脂糖苷和树脂酸类成分、12个羟基肉桂酰基奎宁酸类和8个醚不溶性树脂酸类。其中,8个醚不溶性树脂酸类(化合物10、12、13、16、17、18、19、20)和2个三聚体奎宁酸类(化合物14、15)为本药材中首次发现的化合物。研究结果为今后司卡摩尼亚脂药材及其产品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估法医学DNA数据库建设中涉及的59个Y-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和法医学应用效能,通过AGCU Y SUPP PLUS试剂盒和AGCU Y37试剂盒检测374个广东汉族无关男性个体,将检测出的59个Y-STR基因座按照突变率的高低进行分类组合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9个Y-STR基因座联合运用在374个无关男性个体中检出了374个单倍型,其中44个中低突变Y-STR组合、15个高快突变Y-STR组合分别检出373和372个单倍型。59个Y-STR的基因多态性数值分布在0.055 1 (DYS645)~0.958 0 (DYF387S1 a/b)之间。结果表明,这59个Y-STR在广东汉族群体中均具有良好的多态性,按中低突变Y-STR组合和高快突变Y-STR组合研发新的检测体系可更好地满足法医实践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奥司他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炎性因子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期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80例。按照双色球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和研究组(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两组各为90例。对比两组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研究组的咳嗽、发热、咽痛、鼻塞流涕等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5 d后,研究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奥司他韦联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提高患儿的免疫力,降低血清PCT、IL-6、SAA、hs-CRP水平,有助于临床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观察玉肤解毒膏治疗结直肠癌患者卡培他滨化疗所致手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合理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21年月-2022年5月湖南省肿瘤医院门诊或住院部确诊为结直肠癌行含卡培他滨方案化疗所致手足综合征患者60例。所有患者采用抛掷硬币法分为玉肤解毒膏组和尿素软膏组,各30例。玉肤解毒膏组采用玉肤解毒膏治疗;尿素软膏组采用尿素软膏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1 d。观察2组手足综合征分级改善情况、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足皮肤反应生活质量量(HF-QoL)评分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玉肤解毒膏组在降低手足综合征分级及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上均优于尿素软膏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HF-QoL评分及S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玉肤解毒膏组均低于尿素软膏组(P<0.05)。结论:玉肤解毒膏治疗结直肠癌患者卡培他滨化疗所致手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临床分级,降低中医证候积分、缓解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焦虑状况,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对轻度慢性活动性肝炎(MCAH)、重度慢性活动性肝炎(SCAH)、小结节肝硬变(MINC)、大结节肝硬变(MANC)、癌周肝硬变(PC)和肝细胞癌(HCC)及正常对照共67例样本的肝细胞或癌细胞DNA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MCAH、SCAH和MANC多倍体化受抑制,显示细胞分化能力下降,可能与肝癌的发生相关;(2)HCC均为异倍体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并处于较低的分化状态;(3)PC倍体分布和双核细胞率介于其他非癌病变和HCC之间,细胞分化受抑制且有向异倍体发展趋势,具有癌前病变性质;(4)MINC明显多倍体化,为分化性的再生修复病变而与肝癌发生无关。因此肝细胞DNA含量的定量分析对于了解肝细胞的增生状态,以及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一新属,菌肢马陆属Agaricogonopus gen.nov.,隶属于异蛩目,钩马陆科。雄体的生殖肢之后面伸出一对相当大的菌状突起而有别于其他各属,并且生殖基节顶端具有3对裂叶相互把握为三叶菌肢马陆A.acrotrifoliolatus sp.nov.之基本特征。这一新类群生活在我国云南热带雨林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