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1篇
  免费   561篇
  国内免费   447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目的:探讨逆行交锁髓内钉联合单侧骨皮质钢板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股骨髁上骨不连,均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联合单侧骨皮质钢板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结果:25例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4~8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联合单侧骨皮质钢板固定后骨折端可获得坚强内固定,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是一种治疗股骨髁上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2.
朱志华  黄敏  王娜  赵红玲  刘英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0):5917-5919,5889
目的:探讨普外科患者围术期治疗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择自2010年4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普外科围术期的78例患者,按照患者的自愿原则,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改善情况、对护理满意程度及疼痛缓解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中患者心理状况的改善情况、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疼痛的缓解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将人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普外科围术期患者中,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增加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疼痛,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993.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各种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已使外科手术的死亡率大幅降低,这使医生的注意力逐渐转向手术后的并发症和患者的满意程度上,如手术后恶心呕吐。恶心呕吐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尽管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非致命性的并发症,但是PONV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并且增加了医疗费用,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满意程度。PONV高发率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所以,探讨其发生及其风险因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术后恶心呕吐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本文总结了目前关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机制的一些观点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的风险因素。虽然以往大量的文献报道了如何预防和治疗术后恶心呕吐,但迄今为止,5-HT3受体拮抗剂仍然是临床上使用的最主要的止吐药。目前,一些新药物,如NK-1受体拮抗剂、更加长效的5-HT3受体拮抗剂以及对于PONV高风险的病人实行的多模式管理和新技术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突出。本文综述了现今手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方法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对比评价盐酸芬太尼与麻黄碱对于微管可视无病人流术患者麻醉后术中血流动力学、脑电参数以及术后苏醒时间的变化,为微管可视无病人流术合理选择麻醉剂提供数据依据.方法:选择进入我院进行微管可视无痛人流术患者1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90例,分别为盐酸芬太尼组与麻黄碱组.观察记录麻醉后患者术中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Pulse oximetry,SpO2),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以及术后苏醒时间(Recovery time,R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盐酸芬太尼组患者术中BIS指数显著低于麻黄碱组(P<0.05),RT 显著低于麻黄碱组(P<0.05).2.盐酸芬太尼组与麻黄碱组的HR,SpO2,SBP,DBP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说明盐酸芬太尼在微管可视无痛人流术中麻醉效果优于麻黄碱.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入诊的90例子宫肌瘤的妊娠期孕妇,行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与同期83例单纯剖宫产手术患者对比研究,观察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其疾病预后分析。其主要比较的指标是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平均住院时间、产褥病率及并发症等,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观察指标比较除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平均手术时间(77.1±8.5)明显高于单纯剖宫产术(33.7±7.9),(t=34.70,P<0.05)外,其他各项测量术中出血量(t=0.09,P>0.05)、术后24h出血量(t=0.61,P>0.05)、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t=1.57,P>0.05)、住院时间(t=1.05,P>0.05)及产褥病率(x2=0.077,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x2=0.246,P>0.05)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症的妊娠期子宫肌瘤孕妇,可根据患者及其家属医院选择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该手术安全可靠,能避免二次手术或子宫切除等,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评价口服磷酸钠盐用于结肠癌术后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间共116例行结肠镜检查的结肠癌术后老年患者,随机分组纳入试验组例和对照组,试验组口服磷酸钠盐进行肠道准备,对照组口服硫酸镁制剂.结肠镜检查术者单盲评价肠道准备的清洁度;患者在肠镜检查当日及检查结束1周后评价肠道准备的耐受度.并记录不良反应(安全性).结果:试验组肠道准备的总满意率为82.1%(46/56),对照组为90.0%(54/60),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检查当10.7%的试验组患者和38.3%的对照组患者认为肠道准备过程难以耐受(P=0.001).检查结束1周后7.1%的试验组患者和23.3%的对照组患者认为肠道准备过程难以耐受(P=0.003).两组之间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磷酸钠盐用于结肠癌术后老年患者的肠道准备,清洁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与硫酸镁制剂相似,但患者的耐受性却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并评价改良后一钳式环切法临床应用优势。方法:回顾2009年12月至2012年3月间在我院实施的870例包皮环切术资料,对比分析改良一钳法(470例)、传统一钳法(337例)、袖套切除法(63例)三组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疼痛发生率、系带损伤率、患者对外观满意率及并发症(血肿、水肿、延迟愈合、切口狭窄)等临床指标间的差异。结果:改良一钳法的手术时间(min)、术中疼痛发生率小于传统一钳法及袖套切除法(20.88±4.96 vs 26.6±6.48 vs 56.22±7.09,5.5%vs 28.2%vs 100%,P<0.01),袖套切除法在术后短期水肿发生率方面低于改良一钳法和传统一钳法(1.6%vs 10.9%vs 14.8%,P<0.05),改良一钳法的系带损伤率、血肿发生率、切口狭窄率均低于传统一钳法(0 vs 3.6%,0.4%vs 5.9%,0 vs 0.9%,P<0.01),改良一钳法的外观满意度高于传统一钳法及袖套切除法(98.1%vs 93.2%vs 95.2%,P<0.01),而各组的术后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包皮环切术式。其中改良一钳法因适用范围广、手术时间短,系带安全及外形美观,适用于绝大部分的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细胞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SCL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SCLC患者化疗前及化疗后CD3+、CD4+、CD4+/CD8+、NK细胞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化疗后CD3+、CD4+、CD4+/CD8+、NK细胞比例与化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化疗前后CD8+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疾病控制组(DCR)患者的CD3+、CD4+、CD4+/CD8+及NK细胞均显著高于治疗后进展(PD)组患者组(P<0.05);CD8+细胞的比例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NSCL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对评估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肿瘤化疗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9.
颈静脉孔区肿瘤位置深,结构复杂,周围有重要的神经血管走形,此区域肿瘤类型较多,常见的有颈静脉球瘤,其次为神经鞘瘤和脑膜瘤。由于此区域位置深,结构复杂,手术显露困难,切除此区域肿瘤难度较大,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术中正确的处理是该区域肿瘤手术成功的关键。此区域的手术入路可分为三种:后方入路、侧方入路、前方入路;各自又有新型的改良术式。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病变性质、生长范围、受累结构、患者的功能状态及术者的个人经验。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血管是此手术的关键。尽管如此,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在所难免,其主要的并发症有:脑神经损伤后功能障碍、脑脊液漏和脑膜炎等。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制备万古霉素脂质体抗生素缓释系统,研究该缓释系统在治疗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中的作用,为临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 :建立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模型,将配置好的万古霉素-脂质体药物释放系统、万骨霉素于术中即分别放入关节腔及髓腔内,同时设对照组。大体观察左侧髋关节及观察右髋关节的活动度。实验动物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即刻、第4、8周,分别行髋关节X线摄片检查。实验动物建立感染模型6周后,分别取关节腔内肉芽组织或假膜组织,观察细菌生长情况,计数细菌菌落。并用4%的甲醛溶液固定组织,石蜡包埋(骨组织先用EDTA脱钙处理),HE染色,光镜观察组织炎细胞浸润状况。实验动物建立感染模型术前和术后第1、3、6周后,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沉的变化。结果:成功建立了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模型,各组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股骨头均在位,经万古霉素-脂质体药物释放系统治疗后,万古霉素-脂质体组翻修术后8周X线结果提示关节间隙清晰,无明显骨缺损即透亮线形成,而万古霉素-骨水泥组置换术前后对比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感染未控制者术后6周X线结果显示,关节间隙模糊,假体及股骨结合部出现轻度骨吸收。细菌培养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中实验动物细菌感染率为100%,而加入万古霉素后,万古霉素-PMMA组的实验动物细菌感染率为33.3%,显著降低;万古霉素-脂质体组实验动物细菌感染率为16.7%,与万古霉素-PMMA组相比,感染率显著降低(P<0.05);联合应用万古霉素-PMMA和万古霉素-脂质体,与其它组相比较,感染率显著降低(P<0.05),提示这种模式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病理组织切片,发现实验动物建立感染模型6周后,空白对照组中实验动物感染人工股骨头周围股骨组织明显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万古霉素-PMMA组、万古霉素-脂质体组和万古霉素-脂质体组+万古霉素-PMMA的实验动物,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提示术后关节周围细菌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与术前相比较,各组CRP均显著升高(P<0.01),而经过万古霉素-PMMA组、万古霉素-脂质体组和万古霉素-脂质体组+万古霉素-PMMA治疗的实验动物,CRP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中实验动物(P<0.05)。结论:本实验中首先建立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模型,并观察了万古霉素-脂质体药物释放系统对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的效应,通过X线检查、细菌培养、病理组织切片观察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沉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万古霉素脂质体对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为临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初步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