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9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大鼠模型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改变及其c-Jun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单侧一点注射大鼠黑质致密区(substantia nigra compacta,SNc),特异性毁损DA能神经元;术后1d、7d、14d、21d腹腔注射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诱发行为学观察、电镜、尼氏染色观察中脑VTA神经元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ABC观察其DA能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及c-Jun的改变并进行图像分析,Western blot观察c-Jun蛋白表达。结果APO诱发PD大鼠模型异常旋转行为,尼氏染色及电镜见PD大鼠中脑VTA有神经细胞肿胀、坏死等变化,VTA TH阳性(TH )神经元数量减少,形态学改变。APO诱导的旋转实验≥7转/min,VTA毁损侧c-Jun表达。结论中脑VTA DA能神经参与PD模型大鼠的改变;APO能诱导6-OHDA 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其强弱可能与TH 神经元数量直接相关;c-Jun表达与DA能神经元毁损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2.
番茄青枯病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点接法从山东寿光和苍山不同种植年限的蔬菜大棚中分离得到的45株菌株以及实验室保存的19株菌株中,筛选到14株对番茄青枯病病原细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然后通过牛津杯法复筛得到6株抑菌效果较好的细菌株。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表明拮抗菌X10的防治效果最好,液体菌剂防治效果达到了81.8%,固体菌剂防治效果达到了65.4%,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菌株X10进行了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测定,鉴定为侧胞短杆芽胞杆菌(Brevi Bacillus laterosporus)。  相似文献   
43.
2021年9月在沈阳市蒲河湿地公园(41°41′54″N,122°52′19″E,海拔35 m)采集到3号无尾两栖类动物,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侧褶蛙属(Pelophylax)金线侧褶蛙种组(P.plancyi species complex)的物种。基于线粒体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联合构建的侧褶蛙属部分物种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到的侧褶蛙标本与朝鲜侧褶蛙(P.chosenicus)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0.95)。综合形态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侧褶蛙属的朝鲜侧褶蛙,系中国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44.
【目的】明确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寄生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血淋巴黑化率、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PO)基因表达量和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活性的影响,为更有效的利用淡足侧沟茧蜂防控草地贪夜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寄生实验确定草地贪夜蛾被淡足侧沟茧蜂寄生的最佳龄期;通过RT-qPCR分析草地贪夜蛾两个PPO基因(SfPPO1和SfPPO2)的时空表达谱;通过薄膜法统计草地贪夜蛾被寄生后的血淋巴黑化率;采用吸光光度法测定草地贪夜蛾被寄生后的血淋巴PO活性;采用RT-qPCR测定草地贪夜蛾被寄生后血淋巴SfPPO1和SfPPO2的相对基因表达量。【结果】草地贪夜蛾被淡足侧沟茧蜂寄生的最佳龄期为3龄幼虫,SfPPO1和SfPPO2均在卵块和4龄幼虫中基因表达量较高,且主要在幼虫血淋巴中表达。草地贪夜蛾被寄生后12、24、48和72 h的血淋巴黑化率显著低于未寄生组(P<0.05),SfPPO1和SfPPO2的相对基因表达量和PO活性也低于未寄生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SfPPO1的相对基因表达量与SfPPO2的表达量呈现线性关系(R2=0.9124),PO活性与两个PPO基因相对表达量之间、黑化率与PO活性和PPO基因相对表达量之间均呈现正相关。【结论】淡足侧沟茧蜂寄生会抑制草地贪夜蛾血淋巴的黑化率,下调血淋巴中酚氧化酶原基因的表达量和PO活性,且PO活性、PPO基因相对表达量及血淋巴黑化率3个指标之中,两两之间均呈现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5.
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间,分别于北江中上游及流溪河上游支流采集侧条光唇鱼样本358尾及522尾,对两种群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群雌鱼及雄鱼的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1 龄,北江种群雌性由1 ~5 龄组成,雄性由1 ~4 组成,性比为雌性:雄性=1:1.73;而流溪河种群雌性由1 ~4 龄组成,雄性由1 ~3 组成,性比为雌性:雄性=1:1.40。北江种群繁殖群体的各年龄组体长及体重均较显著大于流溪河种群。北江种群的繁殖期约为2~10月份,高峰期为3~7月份;而流溪河种群繁殖期为2~8月份,高峰期约为每年的5~7月份;繁殖期内,北江种群雌性及雄性的成熟系数均高于流溪河种群。北江种群各年龄组或体长组的绝对生殖力、体长相对生殖力与体重相对生殖力均极显著地大于流溪河种群。本文结合北江和流溪河在营养状况、捕捞压力及溪流级别上的差异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46.
目的:通过测量颧根与侧颅底各重要结构间的距离关系,为临床侧颅底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定位参考。方法:取成人颅骨标本50例(去颅盖标本8例,整颅42例)100侧,用游标卡尺、圆规和直尺测量颧根与侧颅底重要结构的距离。结果:实验测得左右侧颧根与外耳门前缘中点、乳突尖、茎突、翼突外侧板根部、舌下神经管外口、茎乳孔、颈静脉孔外缘、颈动脉管外口后缘、棘孔、卵圆孔、破裂孔的距离分别为22.30±2.84mm和22.02±3.27mm、40.37±3.21mm和40.56±3.54mm、32.53±2.78mm和32.92±2.68mm、35.13±3.14mm和35.19±2.74mm、49.29±2.88mm和48.98±2.87mm、32.92±2.44mm和33.05±2.61mm、35.15±2.86mm和34.68±3.13mm、33.17±2.78mm和33.17±2.72mm、28.83±2.62mm和28.68±2.63mm、31.15±2.76mm和31.49±2.73mm、43.67±3.32mm和44.15±3.02mm,左右侧数据无差异(P〉0.05)。结论:颧根可以作为侧颅底外科手术的定位标志,为直视条件下经颞下等入路的侧颅底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以乳突切迹和翼钩为基点的侧颅底分区新方法.方法:在乳突切迹后缘、翼钩、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和颧根四个结构间相互连线,区分侧颅底并测量连线的长度.结果:乳突切迹与侧颅底重要结构的关系密切,切迹后缘与翼钩连线和正中线将侧颅底分成内、外侧两个大的三角区,每个区再分成前后两个三角区共四个三角区,即腭和颞下三角、咽三角、关节和听三角、血管神经三角,其中血管神经三角的三边长度左右侧分别为(74.52±5.47)mm和(74.66±5.41)mm、(59.77±3.84)mm和(59.67±3.56)mm、(42.23±3.11)mm和(42.48±2.60)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侧颅底分区方法,且血管神经三角的区域划分更为科学,为临床侧颅底手术入路和定位提供了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48.
近期引入到新环境中的种群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推论种群过去微进化变化的难得的机会,而这些变化曾导致了种群在历史上对新栖息地拓殖的适应。自从1967年三刺鱼(GasterosteusaculeatusL.)被有意引入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的Heisholt湖后,就隔离的淡水对其完全骨板化(CP)变体的相对适合度的影响已经做过多种多样的测定。CP变体的个体在早期的样本中比较常见(占20.3%-31.7%),而在现代的样本中比较稀少(占0%-5.0%)。后者样本中骨板弱化的变体占优势,这是绝大多数淡水种群的典型情形。我估测Heisholt湖的一个流域中三刺鱼体侧骨板数目从1974年到1997年的进化速率是-0.029海尔登,这比大多数对近期引入的或隔离的三刺鱼种群的现时进化的估测要低。最后,来自于Heisholt湖的CP个体比那些作为引入源溪流中的个体明显要小。总之,对应于已建群的自然淡水种群的文献资料,在引入种群中所观察到的个体大小和体侧骨板数目的变化,意味着三刺鱼对与淡水环境中生活相关的多种挑战的适应可以快速发生。  相似文献   
49.
从侧孢短芽孢杆菌X10发酵液中提取的拮抗蛋白粗提液具有抑制茄科劳尔氏菌生长的效果,该抗菌蛋白粗提液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耐90℃的高温;用蛋白酶处理,其抑菌活性受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蛋白酶K的影响;对氯仿敏感;随着紫外照射时间的延长,活性受到影响;拮抗物质25℃保存,活性28天内基本不变;作用活性pH值(pH值5.0~11.0)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50.
为了科学施药, 合理保护和利用天敌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进行综合防治, 本研究在室内测定和比较了复配杀虫剂BtA和7种常用杀虫剂(阿维菌素、 Bt、 β-氯氰菊酯、辛硫磷、定虫隆、氰戊菊酯和丁硫克百威)对棉铃虫的杀虫效果及对其天敌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蛹和雌成虫的触杀毒性。采用浸叶法测定杀虫剂在室内72 h内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杀虫效果, 结果表明: 与其他杀虫剂相比, BtA对棉铃虫幼虫具有更高的毒性和致死效应 (LC50=0.7364 mg/mL)。将棉铃虫3龄幼虫接到用浓度4 mg/mL上述杀虫剂分别处理过的大白菜上24, 48和72 h, 发现其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72 h后, BtA和其他杀虫剂对棉铃虫幼虫的杀虫效果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BtA施药后, 随着时间的延长, 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也在增加。另外, 通过杀虫剂对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蛹和雌成虫的触杀毒性的生物测定发现: 与β-氯氰菊酯、 氰戊菊酯和丁硫克百威相比, BtA对中红侧沟茧蜂蛹和雌成虫的毒性较低, 对其蛹和雌成虫致死率分别仅为13.82%和7.33%。本研究证明BtA对鳞翅目害虫具有中等毒性, 而对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则具有较低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