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虽然在历史植物地理学文献中常见的有5种区系成分;地理成分、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和生态成分,但由于缺乏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植物资料,当前要全面分析一个区系中所有5种成分是不可能的。本文是基于省沽油科、刺参科和忍冬科植物研究的结果,企图分析东亚植物区系的历史成分,从一个侧面看到它的演变过程。除去本地产生的鬼吹箫属和六道木属之外,凡以上3科在东亚有分布的属,按其历史成分,可归为3类;北方第三纪成分——忍冬属、猬实属、锦带花属和莛子?属;提特斯第三纪成分-刺参属、刺续断属、蓟叶参属、野鸦椿属、毛核木属、糯米条属、北极花属、双盾木属和七子花属;北热带成分- 山香圆属、省沽油属和瘿椒树属。本文所指北方第三纪植物群和提特斯第三纪植物群是采用Takhtajan的概念,而北热带植物群是采用Wolfe的概念。这3种成分意味着东亚被子植物区系在演变过程中有3个第三纪源头。本文作者还认为中新世在东亚植物区系中似可作为区分被子植物“新特有属”和“古特有属”的一个分界期。大凡起源于中新世以前的属可视为“古特有属”,起源于中新世及其后的可归为“新特有属”。这个假设是基于下列理由:(1)东亚植物区系的主体部分形成于早中新世;(2)在中新世,植物长距离的传播基本停止,现在植物区系区划中的“区”(region),其迅速分化和丰富其多样性主要依靠本地产生的特有类群;(3)从中新世至上新世,喜马拉雅运动加剧,不仅改变了我国的地形,而且全面地影响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02.
《昆虫学报》2007,50(6):649-649
长江大学坐落于长江之滨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其昆虫学科是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以鄂西昆虫为收藏特色的密集柜式昆虫标本室、昆虫分类研究室、昆虫化学生态研究室和农药生物测定室等研究场所。  相似文献   
103.
Rice (Oryza sativa L.) is a major crop in the world and provides the staple food for over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From thousands of years of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to recent genomics, rice has been the focus of agriculture and plant research.  相似文献   
104.
《生命世界》2008,(10):46-51
1902年1月10日,清政府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负责重建事宜。校址设在地安门马神庙和嘉公主旧第(景山东马神庙)。由于没有合格的学生来源而国家又急需人才,大学堂决定先开办预备科和速成科,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  相似文献   
105.
李增智  孙长胜 《菌物学报》2022,41(11):1731-1760
根据考古和史料证据推断,人们对虫草的认识有着5 000多年的历史,涉及文化、艺术、历史、哲学、宗教、习俗、医药及生物科学等方面。根据各阶段的特点可分为崇拜时代、本草时代、描述时代和分子时代。(1)崇拜时代(红山文化-神农本草经问世):中国考古发掘出众多玉蚕和玉琀蝉,反映在远古时期对虫草的蒙昧认识以原始的轮回崇拜为特点。至今中外仍遗留着一些古代虫草崇拜的习俗。(2)本草时代(《神农本草经》问世-1818年虫草属建立):古代苏美尔人可能使用过一种虫草入药;而中国人2 000年来一直使用白僵蚕、蝉花和冬虫夏草等入药。此时期物化观念对东西方都有较大影响,对于虫草东西方均有“动物化植物”“竹根化蝉”“虫草互变”等认知,反映了物化论的深刻影响。(3)描述时代(1818年-20世纪末):1818年Fries建立虫草属,揭开虫草菌科学发展300年的篇章。物化论逐渐被近代科学取代;庞大的虫草家族逐渐形成。欧洲和日本流行虫草绘画,加快了虫草知识的普及。19世纪后期兴起利用虫草菌防治害虫,并在20世纪中期形成规模较大的真菌杀虫剂产业。中国将虫草用于食品和药品的古老传统得以传承并发展,在20世纪后期形成较大产业;但欧美各国发展较慢。(4)分子时代(21世纪初以来):在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带动和支撑下,虫草研究从上世纪末开始进入分子时代。生物药物素研究缓慢进展,而虫草的多基因系统发育、虫草侵染昆虫的分子致病机制以及以基因组学引领的组学研究则快速进展。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活跃,对于弘扬虫草文化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6.
黄缨菊(Xanthopappus subacaulis)是青藏高原地区一种特有的高山草甸药用植物。为探讨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对黄缨菊居群遗传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对黄缨菊20个居群、123个个体的叶绿体DNA片段(psbA-trnHrbcLpsbI-psbK)进行测序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黄缨菊居群共检测到6个单倍型,其中H1为古老单倍型,除居群P7外其余居群均具有单倍型H1,H3、H5和H6为特有单倍型,单倍型H3为居群P7的私有单倍型,单倍型H5和H6只存在于居群P18,单倍型H2和H4主要存在于青海湖流域的居群;总的遗传多样性(He)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3.101和0.008 903;居群间遗传变异(68.98%)大于居群内遗传变异(31.02%),居群间遗传分化较高(FST=0.689 85,P<0.01);居群遗传分化系数NST(0.727)大于GST(0.656)(P>0.05),表明黄缨菊在分布区域内不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错配分布和中性检验结果显示,黄缨菊居群可能经历过近期扩张。据此,推测第四纪冰期黄缨菊可能在青海湖流域和甘肃临潭地区存在微型避难所,认为第四纪气候变迁及青藏高原隆升塑造了黄缨菊的现代地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7.
利用现代分子群体遗传学的分析手段,对华山松27个自然群体129个个体的样本进行双亲遗传核基因AGP6片段的测序分析,检测该物种在第四纪冰期时的避难所和群体进化历史。结果表明:(1)华山松群体在AGP6基因座位上具有较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态性,其沉默位点多样性值(πt=0.013 8,πsil=0.030 6)显著高于其他松属植物。(2)基于Bayesian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华山松具有明显的群体遗传结构,地理分布区上能够分为中国中部和中国西南部两大区域族群,Network网络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均得到了相似的结果。(3)分子变异(AMO-VA)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65.65%)和族群间(30.18%),群体间存在较小的变异量(4.17%);物种水平和族群水平上的群体错配分析分布均呈多峰模式,说明华山松群体未经历过近期的扩张事件。(4)秦岭山脉和横断山区的群体存在较高水平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多的特有稀有单倍型,进一步结合单倍型间的多样性关系,推测这些区域可能是华山松在第四纪冰期时期的避难所。研究认为,不同避难所地区间长期的地理隔离以及高大山脉、河流等异质性生境的形成可能促使了华山松在中国中部和西南部两大区域族群的异质性分化以及物种较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态性。  相似文献   
108.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例有据可查的运动性猝死可追溯到公元前490年,那一年,希腊军队在雅典附近的军事重镇马拉松与入侵的波斯军队展开了一场决定希腊命运的激战。希腊军队大获全胜后,青年士兵菲迪皮德斯奉命跑回雅典报告胜利的喜讯。但是,当他跑到雅典时,只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便倒地死去。从此,运动性猝死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运动员的生命都因此而消逝,如美国著名的女排选手海曼、我国的运动员曹春鹏、朱刚以及西班牙马拉松名将迭戈·加西亚和喀麦隆国脚维维安·福等人都猝死在赛场或训练场。  相似文献   
109.
<正>中国是世界上认识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也是与竹子有着最密切关系的国家。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文明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从竹子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源远流长的关系、竹子在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华民族物质文明进化的息息相关中都可以得到丰富的证明,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熊文愈教授曾有精辟概括: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相似文献   
110.
《植物杂志》2012,(2):4-9
北京植物园作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园网络建设‘温带地区的核心植物园,是我国“三北”地区(华北、东北、西北)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中心,担负着野生植物资源发掘和迁地保护、总结植物引种驯化理论和技术方法等重要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