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4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31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Xie XM  Liao M  Yang 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0):2718-2724
模拟根际根系分泌物梯度递减效应,研究了黑麦草根系分泌物剂量对污染土壤中芘降解特征和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土壤中芘残留量随根系分泌物添加剂量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非线性变化,达到最低芘残留量的添加剂量是总有机碳(TOC) 32.75 mg·kg-1,说明此浓度下根系分泌物显著促进了芘的降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熵的变化趋势与污染土壤中芘残留量变化趋势相反,表明土壤微生物与污染土壤 中芘残留量存在密切关系.芘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以细菌占主导地位,且细菌变化趋势与芘降解变化一致,表明芘以细菌降解为主,根系分泌物主要通过影响细菌数量,进而影响芘的降解.能催化有机物质脱氢反应的土壤微生物胞内酶——脱氢酶活性的变化与土壤微生物变化趋势一致,进一步证明微生物及其生物化学特性变化是污染土壤中芘残留量随根系分泌物添加剂量变化的生态机制.  相似文献   
102.
多功能蛋白质COMMD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OMMD蛋白家族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组新颖的因子,它们结构独特,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且有着某些共同的功能性质.它们广泛存在于多细胞生物中,最典型的特征是它们的羧基端存在一个高度保守而独特的结构-COMMD结构域,为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关键界面.目前研究已证实,COMMD蛋白家族有10个成员,即COMMD1~10.COMMD1是COMMD蛋白家族中最先被证实且研究最为深入的蛋白质,在不同物种中广泛表达,且在人类的不同组织表达存在差异.COMMD1是1个多效性因子,参与许多生理活动,包括对铜代谢、转录因子NF-κB及低氧诱导因子1(HIF-1)的调节等.COMMD1参与铜的内稳态调节,是转录调节因子NF-κB及HIF-1的抑制物,通过对它们的抑制而介导多种基因的表达.本文就COMMD1的结构、表达、调节及生物效应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3.
《人与生物圈》2011,(3):100-101
陕西佛坪佛坪生物圈保护区位于陕西省秦岭中段南坡的佛坪县,总面积350平方公里,以保护大熊猫、羚牛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驾车路线:京昆高速→汉中→佛坪。地方特产:核桃、猕猴桃、山茱萸、蕨菜。旅游资源:佛坪生物圈保护区内山势巍峨险峻,最高峰鲁班寨海拔2904米,与秦岭主峰太白山遥遥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确定DEAE-葡聚糖对CEMx174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明确其在SHIV病毒TCID50滴定及病毒扩增中的促进作用.方法 分别使用含DEAE和无DEAE的DMEM完全培养基测定SHIVchn19p7的TCID50.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系列稀释DEAE,加入CEMx174细胞,使用cck-8测定细胞破坏率.分别选取DEAE浓度为28.125μg/mL和14.0625μg/mL的无血清DMEM培养基对CEMx174细胞预处理3 h.再加入SHIV-KB9病毒液,定期测定培养上清中的P24水平,同时做正常病毒对照和DEAE-1640对照,比对不同处理下的病毒扩增情况.结果 使用了DEAE后,SHIVchn19p7的TCID50达到了3.16×104TCID50/mL,不使用DEAE,病毒的TCID50测定为阴性.DEAE对CEMx174细胞的IC50为44.85μg/mL.经浓度为28.125μg/mL和14.0625 μg/mL的DEAE预处理后,SHIV-KB9病毒扩增在13 d~17 d达到高峰.而用不含DEAE的1640生长液培养的实验孔在19 d才开始出现阳性反应.结论 高浓度的DEAE对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低浓度的DEAE对细胞的破坏率较低,并且能显著促进病毒扩增.DEAE在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中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刘胜岗  彭毅强 《生物磁学》2011,(8):1502-1504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经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明确诊断的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和肺功能特点,为诊断和治疗CVA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方法: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共收集142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而经临床诊断明确为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病例,将其按年龄分为5组,分别对不同年龄组在分布例数、症状特点、肺通气功能、激发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142例CVA患者中,〈30岁组病例42例(29.6%),30~40岁组30例(21.1%),40~50岁组28例(19.7%),50~60岁组26例(18.3%),〉60岁组16例(11.3%)。在症状方面,除均有慢性咳嗽(〉3周)外,随着年龄的增大,各组中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的病例比例逐渐增多。在肺通气功能方面,〈30岁组的肺通气功能测定明显好于〉60岁组。而另外3组之间组与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各组与〈30岁组及〉60岁组之间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以中青年患者居多,老年患者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临床表现及肺通气功能越来越接近典型支气管哮喘,由此推想,若有条件的医院能广泛开展支气管激发试验,对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牛磺胆酸钠(Tc)建立急性胰腺炎(AP)模型,观察相应的死亡率,进而计算其半数致死量。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TC(0%(wt/v1)、1%、2%、3%、4%、5%、9%)观察AP造模72小时后各组的死亡率。同时分析TC浓度与组织病理评分、血清淀粉酶和外周血细胞变化的相美性。结果:TC的卓数致死量为3.409%。并且,TC的浓度与组织病理评分、血清淀粉酶和外周血细胞变化密切相关。结论:TC所致AP造模的最佳剂量为3.409%。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儿童及成人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发病原因、睡眠呼吸紊乱严重程度及合并代谢异常程度的差别。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1日至20]0年7月1日71例诊断为OSAHS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登记年龄、性男日、发病原因、血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比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微觉醒指数。根据年龄进行分组,年龄〈18岁者为A组,年龄≥18岁者为B组。比较两组发病原因、睡眠呼吸紊乱及合并代谢异常程度的差剐。结果:1.A组慢性扁桃体炎和(或)腺样体肥大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O.01),鼻中隔偏曲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2.与B组比较,A组AHI及微觉醒指数降低,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升高(P〈0.01);3.与B组比较,A组高血压、中性粒细胞比率、谷丙转氨酶比例降低(P〈0.05)。结论:A组睡眠呼吸紊乱程度及代谢异常较B组程度轻,更需关注成人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8.
王国锋  彭小虎  袁梦  陶青 《生物磁学》2011,(24):4988-499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发展性的异常,其病因及发生机理至今未明。低觉醒模型是ADHD成因的一种假设。本文从睡眠障碍导致的低觉醒探讨ADHD发生机理。通过对ADHD儿童的睡眠障碍进行分析以及将ADHD外在表现与睡眠剥夺后的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ADHD儿童存在的低觉醒是由于外显的或内隐的睡眠障碍引起的,一方面间接证明了低觉醒模型,另一方面为ADHD的成因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9.
王莉  伍亚民  刘媛  南国新  龙在云 《生物磁学》2011,(12):2263-2265,2320
目的:研究丙戊酸(VPA)浓度和干预时间对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分化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VPA(0.1、0.3、0.5、0.75和1.0mmol/L)处理原代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以NB培养基组做对照,分别于神经干细胞分化后3天、7天、10天和14天用免疫荧光双标鉴定并计数微管蛋白-Ⅲ(β-tubllin III)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的比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时相点组间比较,3天时各组中神经元分化比例无显著差异;7天时不同浓度VPA组与对照组分化神经元比例开始呈现差异;10天时这种差异继续增大,0.75 mmol/L VPA组中神经元比例为82.15±0.93%;14天时保持这种差异;但各时相点1.0 mmol/L VPA组与0.75 mmol/L VPA组神经元分化的比例无显著差异。不同时相点组内比较发现,3-10天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神经元分化的比例显著增加,但14天时神经元分化的比例较10天无显著变化。结论:0.75mmol/L VPA在10天时促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不同乳腺分型(Ⅰ型(脂肪型)、Ⅱ型(致密型)、Ⅲ型(中间型)、Ⅳ型(导管型))、不同乳腺厚度与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曝光条件(kV、mms)、平均腺体剂量(mGy)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0年6月间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MAMMOMAT Novation DR全数字化乳腺摄影系统、自动曝光控制模式下摄影所获得的2000例头尾位和内外侧斜位乳腺片,分析7840幅Ⅰ级乳腺照片中不同乳腺分型、不同乳腺厚度的曝光条件、平均腺体剂量,以研究乳腺分型及乳腺厚度与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的关系。结果:当乳腺厚度相同时,Ⅱ型(致密型)乳腺的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最大,Ⅳ型(导管型)次之,Ⅲ型(中间型)再次之,Ⅰ型(脂肪型)乳腺的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最小。无论何种乳腺分型,随着乳腺厚度的增加,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随之增加。结论:乳腺分型及乳腺厚度与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关系密切,乳腺腺体组织越致密、厚度越厚,其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就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