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1981—1983年,我们在拍摄、编写《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时,从广西采集一批鱼类标本,经鉴定其中有二新种。  相似文献   
43.
本文以精子发生中线粒体衍生体的演化为主要线索系统描述了短翅华癞蝗(Sinotme-thisbrachypterus)精子尾部演化过程,并参照Szollosi(1975)的文章将整个过程分为10个阶段。与飞蝗(Locustamigratoria)精子发生中尾部演化过程(Szollosi,1975)相比较,两者间1至6期及9期精细胞尾部结构惊人地相似,而7、8两期精细胞尾部线粒体衍生体周围微管排列及分布有所差异,第10期即精子的中心粒侧体及线粒体衍生体超微结构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4.
45.
华东地区一些植物的细胞学研究(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6.
为了探究同域共存的2种形态相似的平鳍鳅科鱼类的共存机理, 通过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等方法对西昌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ichangensis)和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的消化系统进行观察比较。形态学结果显示, 它们的消化系统组成基本相同, 符合杂食性鱼类的特征, 但二者消化系统形态有明显差异。西昌华吸鳅肠道盘旋2回, 呈“φ”字形, 肝胰脏覆盖在消化管腹面; 峨眉后平鳅肠道盘旋5—7回, 肝胰脏镶嵌在消化管之间, 西昌华吸鳅在肠道系数、比消化系统重等形态学指数上大于峨眉后平鳅。组织学结果显示, 在消化道内黏膜褶皱高度、肌层厚度等特征上西昌华吸鳅显著大于(P<0.05)峨眉后平鳅, 肝胰脏没有显著差异。AB-PAS染色显示, 2种鱼消化道内黏液细胞种类相似, 多为Ⅱ型和Ⅳ型黏液细胞, 黏液细胞分布类型与大多数硬骨鱼类近似。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鱼类的食性和消化能力, 二者在形态学、组织学上的差异可能暗示着西昌华吸鳅和峨眉后平鳅在食性和消化能力上存在差异, 这可能是二者能够稳定共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7.
王小冬  王艳 《生态学报》2012,32(2):414-420
棕囊藻包含囊体和游离单细胞两种生活史阶段。囊体是棕囊藻藻华爆发时的优势形态,藻华衰退时囊体能够形成凝聚体,但是棕囊藻游离单细胞的凝聚体极少被发现。本次研究将球形棕囊藻单细胞和高密度的海洋弯曲甲藻共同培养,使球形棕囊藻的生长承受高摄食压力,通过观察摄食者和棕囊藻的生长、凝聚体的数量和形态,阐明单细胞凝聚体的形成以及与摄食压力的关系。当球形棕囊藻进入衰退期时,高摄食压力引发游离单细胞聚合形成凝聚体,无摄食压力情况下,单细胞不形成凝聚体。凝聚体由无鞭毛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近似球体。凝聚体形成伊始,凝聚体内部可见凝胶状物质将细胞互相粘结,并且粘附了纤维等物质。凝聚体的体积和粘附的细胞数量逐渐提高,细胞排列愈加紧密,凝聚体内部形态和结构不易分辨。凝聚体的形成有效保护了部分单细胞免受摄食压力的影响,减少了摄食死亡率。凝聚体的形成是球形棕囊藻面临高摄食压力时采取的主动的防御策略。球形棕囊藻能够频繁引发大规模藻华的原因可能在于其在生长的各个阶段中均具有优越的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48.
记述中国襀科 Perlidae 华襀属 Chinoperla 1 新种:勐满华襀 Chinoperla mengmanensis sp. nov.。本新种与其他华襀属种类的区别在于:第9背板前缘中部骨片短小且强骨化,呈倒V形;半背片细长,紧挨第 9 背板中部骨片;阳茎部分骨化,阳茎囊未完全翻出,但是明显呈三叶,背外侧两叶完全覆盖小棘刺,中叶呈球形囊泡,无棘刺。模式标本保存于扬州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49.
从华重楼(Parispolyphyllavar·ChinensisFranch)的地下块茎中分离到一株内生细菌(SS02),试验表明其发酵液对13种作物致病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表明SS02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细菌。扩增、测序得到SS02的部分16SrDNA序列,GenBank接收号AY842144。用Blastn调出与菌株16SrDNA同源的序列,用Clustalw进行多重序列对比,用Phylip按Neighbor-Joining法构建1  相似文献   
50.
从华蟹甲草中分离的两种活性成分对家蝇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从我国特有植物华蟹甲草Sinacalia tangutica (Maxim.) B. Nord中经生物活性跟踪实验得出的杀虫活性成分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和Z,Z-9,12-十八碳二烯酸对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的生物活性及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家蝇经该2种化合物1 mg/mL处理后表现出类似神经毒剂中毒的兴奋症状。这2种化合物对家蝇表现出毒杀作用,24 h时,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和Z,Z-9,12-十八碳二烯酸对家蝇的LC50值分别为0.26 mg/mL和0.43 mg/mL; 对家蝇触杀作用极低,以1 mg/mL分别点滴处理家蝇后48 h,死亡率分别为21.54%和4.08%。这2种化合物对家蝇的AChE影响不明显,但可引起家蝇的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发生紊乱,对家蝇总糖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Z,Z-9,12-十八碳二烯酸可引起家蝇的Mg-ATPase的比活力降低,而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引起家蝇的Na-K-Mg-ATPase和Ca-ATPase的比活力较对照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