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穗颈维管性状是实现"源"合成的同化物输送至籽粒中的唯一通道.本研究利用来源于籼稻93-11(受体)和粳稻日本晴(供体)构建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调查穗颈维管性状与穗部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大部分穗颈维管性状与穗部产量性状呈显著相关;7个穗颈维管性状共检测到42个QTL,其中16个位点日本晴等位基因起增效作用;6个穗部产...  相似文献   
172.
叶际微生物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但植物与其定殖微生物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研究多集中于根际微生物组,对叶际微生物组的研究较少,且这些研究未能从微生物互作的角度探究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机理。基于网络作图理论,将拟南芥基因组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分子标记数据与微生物组网络特征值相关联,挖掘影响叶际微生物组网络结构的枢纽基因,以探究拟南芥塑造叶际微生物组网络结构的遗传机制。通过对188株拟南芥及其叶际微生物组数据的分析,识别出四种关系下的中心节点微生物,筛选到622个显著SNP位点。进一步构建了贝叶斯遗传网络,获得26个枢纽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植物抗病、激素分泌和生长发育相关的分子途径。本研究从全基因组角度探究植物调控自身微生物组的遗传机制,揭示植物与微生物组如何互作促进植物健康,将为精准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遗传资源,并为合成菌群用于创制新型菌剂提供数据支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3.
李宏 《生物数学学报》2002,17(4):427-434
提出雄性不交换条件下F2群体间标记定位QTL的相关方法,研究高密度分子标记存在强烈交叉干涉时,QTL的精确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74.
陈竺 《生命科学》1993,5(5):12-15
由人类基因组组织(Human Genome Organization,HUGO)和美国促进科学发展协会(AAAS)及其刊物《科学》周刊联合组织的人基因组1992年国际会议,于1992年10月14~17日在法国南方城市尼斯召开。这次会议内容之丰富,所反映的由于新技术革命(生物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基因组研究进展势头之迅猛,以及科学界面对企图垄断人类共同知识遗产的倾向所显示的勇气,都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