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7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陶智慧  李楠  梅松原  宁志方  马勇  巩芳伟 《生物磁学》2013,(34):6726-6728,6752
目的:本文采用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通过讨论其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愈后情况,旨在为临床治疗子宫瘢痕妊娠提供一种安全、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确诊为子宫瘢痕妊娠的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在DSA监视下,分别超选择双侧子宫动脉,各灌注甲氨蝶呤20mg,再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至子宫动脉完全闭塞。3~5天后,在硬膜外麻醉及彩超监视下行宫腔镜病灶切除术。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月经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造影显示子宫动脉闭塞良好,患者阴道不规则出血迅速停止。宫腔镜病灶切除术中出血极少,无子宫破裂、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5~10天,所有患者血hCG均恢复至正常水平;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月经均恢复正常。结论: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损伤小、安全有效,可以减少子宫破裂、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保留患者子宫及附件的正常解剖及生理功能,尤其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妇女,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在新型综合手术救治方舱中明胶海绵栓塞治疗肾血管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在新型综合手术救治方舱中构建3例动物肾腹(背)干动脉损伤模型、3例肾段动脉损伤模型,先用1mm×1mm×1mm明胶海绵颗粒对损伤血管进行栓塞治疗,若未能止血,改用2mm×2mm×2mm颗粒栓塞,观察栓塞后15分钟、1月后的肾动脉造影,栓塞后1月的组织病理表现。结果:3例肾段动脉和1例肾腹干动脉使用1mm×1mm×1mm明胶海绵颗粒一次栓塞成功;1例肾腹干动脉和1例肾背干动脉用1mm×1mm×1mm颗粒栓塞未能完全止血,改用2mm×2mm×2mm颗粒栓塞成功。6例动物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全部存活,一个月后造影复查见栓塞动脉来再通,但其余分支动脉血供得到保留。大体标本观栓塞侧肾明显缩小,来见脓腔和脓性分泌物,病理切片示栓塞后局部肾组织有不同范围缺血性梗死。结论:野战方舱中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出血效果明确,对于一般肾血管损伤定位准确,止血迅速、彻底,有良好的可行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非透析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确诊为冠心病并进行PCI治疗的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发生和转归.结果:所有患者血管病变程度均较重,除第1例患者外均为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只对一部分狭窄病变进行了干预.5例术后需要透析治疗,其中有3例出院时仍不能脱离透析.所有术后没有接受规律透析的患者均表现出血肌酐升高且超过44.2μmol/L.所有出院前脱离透析的患者,血肌酐水平恢复到介入前水平.所有患者均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并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7例患者均在病情稳定后出院.结论:终末期非透析慢性肾疾病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治疗,CIN发生率接近100%,水化、等渗造影剂和预防性透析的采用,对这些患者仍具有保护作用.介入前的肾功能是决定患者术后是否需要长期透析的最主要因素,对比剂比值越高,术后脱离透析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64.
摘要 目的:观察心悦胶囊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患者心功能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将其按随机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60例(替罗非班治疗)和研究组60例(心悦胶囊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肌肌钙蛋白I(cTn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不良反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对照组、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45/60)、90.00%(54/60),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胸痛、胸闷,恶心呕吐,大汗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悸、气短,乏力,晕厥,大小便失禁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LVEDD为(49.38±6.73)mm,LVESD为(38.14±4.35)mm,低于对照组的(55.27±5.24)mm、(43.73±5.24)mm,LVEF为(57.09±4.34)%,高于对照组的(52.63±5.33)%(P<0.05)。研究组治疗后CK-MB为(13.46±2.34)ng/mL、cTnI为(0.29±0.08)μg/L、BNP为(363.44±29.66)pg/mL,低于对照组的(24.75±2.63)ng/mL、(0.41±0.12)μg/L、(548.12±57.61)pg/mL(P<0.05)。对照组、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3%(5/60)、11.67%(7/6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对照组、研究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00%(3/60)、16.67%(10/60),研究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悦胶囊联合替罗非班可保护行PCI术的AMI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用药安全可靠,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65.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清Caspase-3,9水平变化的观察,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清Caspase-3,9水平的影响。方法:冠状动脉介入组(PCI组)30例和单纯造影组(CAG组)29例,在术前0.5h,术后3h,术后6h,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分别测定血清Caspase-3,9水平。结果:CAG组术前与术后的血清Caspase-3,9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I组术后3h、6h的Caspase-3水平较术前0.5h均有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术后48h的Caspase-9水平与术后3h、6h相比均有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重新恢复血供,血清中Caspase-3,9水平在PCI术后先降低后又逐渐升高,提示再灌注后可出现细胞的凋亡程度加重,血清中Caspase-3,9的水平可作为心肌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程度的评估指标并可作为诊断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再灌注损伤的一个指标。PCI术可有效改善心肌血供,减少因术前缺血缺氧造成的细胞凋亡,但PCI术后再灌注损伤可进一步加重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6.
朱梁  颜志平  罗剑钧  刘清欣 《生物磁学》2011,(22):4260-4263
目的:对比分析多种介入途径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经我科治疗的37例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介入治疗途径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13例)行经TIPS途径门静脉行碎栓溶栓及置管溶栓术;B组(19例)行直接经皮穿肝门静脉碎栓和或置管溶栓术;C组(5例)行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所有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1—12个月,复查CT或彩超了解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变化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A组:经治疗出院时11例(85%)患者门静脉完全再通,;1例(8%)门静脉血流部分再通,1例(8%)术后第二天因出血死亡。术后随访1、3、6、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5%,77%,77%,62%;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B组:经治疗出院时7例(37%)门静脉完全再通,9例(47%)部分再通,3例(16%)因出血中止溶栓;随访1、3、6月、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32%,26%,16%,16%。C组:经治疗出院时5例(100%)患者门静脉均未再通,通畅率为0%,术后随访1-3个月内4例患者I临床症状得到部分缓解。结论:经TIPS途径治疗后门静脉的再通率及临床症状改善均好于直接经皮穿肝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法无法使已有侧支形成的门静脉主干复通,仅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7.
申宝忠教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黑龙江分院副院长,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院长哈尔滨医科大学影像研究所所长,哈医大四院医学影像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享受省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为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前后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5例,根据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n=32)、双支病变组(n=28)和多支病变组(n=25),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PCI术前术后血清IL-18、CD40L和hs-CRP水平。结果:血清IL-18水平测定结果:多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支架置入术后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D40L水平测定结果:多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术后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s-CRP水平测定结果:多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支架置入术后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IL-18、CD40L和hs-CRP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介入治疗可使冠心病患者血清IL-18、CD40L和hs-CRP水平升高,监测血清中IL-18、CD40L和hs-CRP水平变化可了解治疗效果和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69.
申宝忠教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黑龙江分院副院长,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院长哈尔滨医科大学影像研究所所长,哈医大四院医学影像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享受省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为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0.
目的:对比分析多种介入途径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经我科治疗的37例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介入治疗途径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13例)行经TIPS途径门静脉行碎栓溶栓及置管溶栓术;B组(19例)行直接经皮穿肝门静脉碎栓和或置管溶栓术;C组(5例)行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所有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1-12个月,复查CT或彩超了解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变化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A组:经治疗出院时11例(85%)患者门静脉完全再通,;1例(8%)门静脉血流部分再通,1例(8%)术后第二天因出血死亡。术后随访1、3、6、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5%,77%,77%,62%;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B组:经治疗出院时7例(37%)门静脉完全再通,9例(47%)部分再通,3例(16%)因出血中止溶栓;随访1、3、6月、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32%,26%,16%,16%。C组:经治疗出院时5例(100%)患者门静脉均未再通,通畅率为0%,术后随访1-3个月内4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部分缓解。结论:经TIPS途径治疗后门静脉的再通率及临床症状改善均好于直接经皮穿肝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法无法使已有侧支形成的门静脉主干复通,仅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