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1.
冯云  刘智昱  王淑媛  洪春辉  熊伟 《生物磁学》2013,(24):4746-4751
摘要目的:掌握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探讨引起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为制订及完善出生缺陷预防对策及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监测方案,对2010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在湘潭市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的围生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年出生缺陷的平均发生率为93.30/万,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无明显趋势(x2=0.114,P=0.736)乡村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城镇(X2=24.638,P〈O.001),男性围产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XZ=6.693,P=0.010),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与季节无关(x2=3.852,P=0.278),出生缺陷的围产儿死亡率大大高于非出生缺陷)L(X2=2904.583,P〈0.001),先天性心脏病、肢体畸形(并指/趾、多指/趾、肢体短缩、马蹄内翻足)、唇裂及唇腭裂是高发的出生缺陷。结论: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从各个环节入手,以预防为主,加强优生优育健康教育,落实婚前及围产期保健,推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可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病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鼻咽癌患者放疗中的意义.方法 对2010年6月~2013年6月符合入组条件的600例鼻咽癌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的手段进行一系列护理.结果 600例鼻咽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疗副反应,其中胃肠道反应占57%(342/600),骨髓抑制占12.5%(75/600),急性放射性腮腺炎占50%(300/600),放射性皮炎占20%(120/600),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占75%(450/600),鼻部并发症占65.17%(391/600),无开口困难、颈部活动受限病例.结论 对鼻咽癌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的手段,有利于病情观察,可预防和减轻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使放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并探讨心理干预对手术室患儿静脉穿刺时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1日-2012年1月1日期间进行静脉穿刺的18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1-6岁之间,将所有的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处理,并使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够由900例患儿组成,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与操作,而治疗组的患者则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以减少惠儿穿刺时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使其积极的配合治疗,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并将两组患儿的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无论在穿刺的主动性还是在穿刺的成功率等方面均显著的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较为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手术室进行静脉穿刺的患儿而言,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不仅有助于提高患儿配合穿刺的主动性,更加有助于消除其恐惧与不安的情绪,从而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使用硬膜外持续微量注射镇痛及静脉自控微量注射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研究要求将患者按硬膜外持续微量注射镇痛及静脉自控微量注射镇痛方式分为实验组A、B组和对照组A、B组,实验组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然后对比两种术后镇痛方式护理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之间的镇痛满意度.结果:通过分析、比较,硬膜外持续微量注射镇痛患者及静脉自控微量注射镇痛患者镇痛满意度护理干预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结论:常规的硬膜外持续微量注射镇痛及静脉自控微量注射镇痛使患者术后取得镇痛效果的过程中,系统的护理干预是提高镇痛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健康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予以探讨并分析。方法:此次研究中,随机选取94例体检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体检科自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所接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公平性,将其按照体检结果,随机均分成两组,就高尿酸血症组(n=47)与非高尿酸血症组(n=47)的具体情况展开探讨。结果: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男性的占有率要高于女性.此外从高血压、脂肪肝、高血糖及高胆固醇的发生率方面分析(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组较非高尿酸血症组患者要高,(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以及高血糖等都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提醒广大患者要重视这些相关因素,必要时采取药物治疗或者是其他干预等,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肥胖是糖尿病患病的高危因素,肥胖人群罹患糖尿病的比例大大增加,本研究选取体重正常、单纯肥胖、Ⅱ型糖尿病肥胖人群,通过比较其血糖、血脂、胰岛素、血浆组胺等水平,观察肥胖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探讨组胺等因素的致病机理。研究结果显示,Ⅱ型糖尿病肥胖组机体体内血糖、血脂、胰岛素、组胺水平都高于其他组,血脂升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血浆组胺可能通过诱导炎症、应激等反应加重糖尿病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生理盐水实验性干预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早期菌群干预实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80只初出壳的小鸡,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C组)和生理盐水组(S组)。出壳后前2 d,连续每天给S组小鸡灌服0.5 mL灭菌的生理盐水,C组不做处理。第3天,第7天于两组分别随机挑选8只鸡,测定其体重后屠宰取其盲肠内容物,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盲肠内容物菌群结构进行测定,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盲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结果生理盐水实验性干预对肉鸡早期阶段的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在门的水平上,两组肉鸡盲肠菌群占比基本相似,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早期肉鸡肠道内的优势菌门。在属的水平,3日龄时S组肉鸡盲肠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蓝细菌属(Cyanobacteria_norank)的相对丰度较C组分别提高了160%和143%(P<0.05);7日龄时,两组间盲肠菌属的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此外,生理盐水实验性干预可极显著降低3日龄肉鸡盲肠内容物中乙酸、丁酸和异戊酸的含量(P<0.01),但7日龄时两组肉鸡盲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生理盐水实验性干预会对3日龄肉鸡盲肠菌群结构及短链脂肪酸含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具有持续性,随着日龄的增加会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8.
裘丽  唐吉斯 《生态学报》2019,39(1):73-84
从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管制与治理维度,认为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是一个"管制平衡"导向型政策,进而提出从"参与式干预发展"的角度对该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基于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的一个纯牧业嘎查(村庄)的案例研究,将参与式干预发展评价(PADev)方法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呈现,并获得了兼具"形成性"和"主体间性"的综合性评价结论与发现。为验证PADev的适合性和科学性,从"元评价"的角度,进一步呈现了基于生态调研和抽样社会调查的评价,作为PADev方法的"验证性"评价。案例研究发现,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草-畜-人"历史性(长达35年,从1983年牲畜承包开始)发展变迁的结构关系中,从政策作用的末端来评价生态补偿政策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比较难以直接确定其因果关系,但从基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未来发展的角度,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政策将积极地促进牧民们的自主整合和适应市场的发展,以及"生态载畜量"和"实际载畜量"的收敛趋同。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全导致心肌细胞大量坏死、生存微环境恶化,近期可发生心肌细胞机械-电生理功能紊乱,远期可导致心力衰竭。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功能,减轻心室重塑,但由于心肌细胞再生能力有限,心脏功能难以完全恢复正常。近年来,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移植后细胞的存留和存活率普遍较低,总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对目前脂肪来源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现况及提高其疗效的途径和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阶段的恶性进展过程,涉及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逃逸,侵入脉管系统并在其中存活,随循环系统到达远处靶器官并穿出脉管系统播散定植,最终克隆性生长形成转移瘤。转移过程的每一阶段与肿瘤细胞本身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以及微环境中诸多因素的综合调控密切相关。本综述概要介绍了恶性肿瘤转移多步骤过程中所涉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肿瘤转移靶向干预新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就未来肿瘤转移研究相关的新技术和新方向作一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