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2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8篇
  1981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Canopy exchanges of H^+ and N (NH4^+-N, NO3^--N) and other major ions were evaluated and quantified In twolayer canopies based on throughfall measurements in Shaoshan Forest during the period 2000-2002, central-south China, The collected annual rainfall, throughfall, and sub-throughfall were 1 401, 1 191, and 1 084 mm/year, respectively. Fifteen percent and 8% of rainfall (or 9% of throughfall) were intercepted by the top canopy and sub-canopy layers, respectively, The foliar leaching of base cations from the top canop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from the sub-canopy, and the latter accounted for 25% of the former. The uptake of H^+ and NH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top canopy than in the sub-canopy, indicating that the canopy buffering capacity in the top canopy was stronger than the sub-canopy; Mg^2+ can be absorbed from water flux on the sub-canopy foliar surfaces to compensate for the Mg deficit in the forest soil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相似文献   
42.
Information on changes in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is important for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estimates, timing of forest inventory, and forest management. In the present study, patterns of DBH change were measured under field conditions during the dry season for three dominant and native tree species in a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the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For each tree species, different patterns of DBH change were observed. In the case of the fast-growing tree species Castanopsis chinensis Hance, large diurnal fluctuations occur, with a peak DBH in the early morning (around 05:00 h) that decreases to a minimum by about 14:00 h. Both 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emp and Cryptocarya chinensis (Hance) Hemsh exhibited less diurnal swelling and shrinkage. Diurnal fluctuations for these species were observed on a few occasions over 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 Graphical comparison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anges in DBH with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indicate that for different trees, the different changes in DBH observed responded to different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Large stem changes were found to occur for Ca. chinensis trees that were associated with variations in solar radiation. However, both S. superba and Cr. chinensis were found to be less sensitive to solar radiation. Changes in the DBH of these two species were found to be controlled mainly by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During the later dry season, with a lower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all three tree species stopped growing and only negligible shrinkage, expansion, or fluctuation occurred, suggesting that the optimum time to measure tree growth in the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is the later dry season.  相似文献   
43.
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的气候适宜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Duan HL  Qian HS  Li MX  Du YD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8):1915-1925
应用生态适宜度理论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柑桔气候适宜度模型,对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生产的气候适宜性及其时空差异进行了计算、评价,并分析了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各生育期气候适宜性以及中国亚热带地区各县区的平均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柑桔花芽分化期、发芽期、果实成熟期的适宜性较低、风险较高,其他各生育期的适宜性较高、风险较低,影响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生产的关键问题是冷害和伏旱.柑桔温度适宜性的地域分异呈纬度地带性规律;降水适宜度最适宜型分布在亚热带中部"射阳-那坡"一线区域,其东南为适宜型区,西北为次适宜型区,高山区为不适宜型区;日照适宜度与实际日照时数的区域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大致呈高纬度区高于低纬度区、高海拔区高于低海拔区;受温度因子的限制,气候适宜度与温度适宜度的分布情况大体一致,南部大于北部,基本也呈纬度地带性规律.从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适宜度的年际变化分析可知,整个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适宜度呈下降趋势,且存在区域差异,说明气候变化引起了中国亚热带柑桔适宜区和关键生育期的变动.  相似文献   
44.
以《亚热带植物科学》2005~2009年刊载的学术论文数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近五年的载文、作者、被引、出版时滞等数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2005~2009年《亚热带植物科学》总载文量为463篇,期均发文23.2篇,每篇页数为3.60页。其中,基金资助论文数277篇,基金论文比为59.83%。研究报告是该刊重点栏目,论文篇数占载文量的71.92%,且比重正在加大。论文的出版时滞最长为400 d,最短20 d,平均170.6 d。对该刊论文作者的分析表明,作者合著率较高,为86.18%,但核心作者发文量不多,且其论文质量有待提高。为此,文章对今后编辑工作提出一些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45.
《亚热带植物科学》(CN 35-1243/S,ISSN 1009-7791)创刊于1972年,是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主办的植物学、农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华艺线上图书馆(Airiti Library)等数据库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全文上网。最近两年期刊影响因子达到0.58以上,在全国同类  相似文献   
46.
《亚热带植物科学》(CN35-1243/S,ISSN1009.7791)创刊于1972年,是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主办的植物学、农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华艺线上图书馆(AiritiLibrary)等数据库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等全文上网。最近两年期刊影响因子达到0.58以上,在全国同类别期刊中居中等偏上水平。  相似文献   
47.
《亚热带植物科学》创刊于1972年,是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业综合类学术性期刊,2004年和2006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主要刊载亚热带植物的育种栽培、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形态结构、生态、分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以及园林绿化、花卉园艺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论文、报告、简报及综述。目前已被《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并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全文上网。  相似文献   
48.
《亚热带植物科学》创刊于1972年,是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业综合类学术性期刊,2004年和2006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主要刊载亚热带植物的育种栽培、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形态结构、生态、分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以及园林绿化、花卉园艺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论文、报告、简报及综述。目前已被《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  相似文献   
49.
《亚热带植物科学》创刊于1972年,是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业综合类学术性期刊,2004年和2006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  相似文献   
50.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的统计数据(2007~2011),本刊最近5年各项指标数据如下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