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9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患者镇痛效果、炎性因子和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TKA的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炎性因子、神经递质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1h、6h、12h、24h、48h静息及运动状态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研究组术后1h、6h、12h、24h、48h静息及运动状态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24h、术后48h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但研究组术后24h、术后48hIL-1β、IL-6、TNF-α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24h、术后48h P 物质、β-内啡肽及孤啡肽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但研究组术后24h、术后48h P 物质、β-内啡肽及孤啡肽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行TKA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可减少炎性因子和神经递质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后侧入路小切口行全款关节置换术,选取55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共62髋,进行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15.5±2.5)个月。结果: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较好,假体位置及周围组织结合良好,Harris评分比术前提高45分以上,临床效果值得肯定。结论:通过外后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达到预期疗效,术前的充分准备对手术成功具有积极作用,可以作为减轻患者自身痛苦和降低医疗费用临床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3.
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有效手段,与传统的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最大优势在于在有效减压的同时重建节段的运动功能,使整个颈椎运动学特征最大程度地接近于置换前的生理状态,减少传统融合术后由于融合节段运动功能丧失所造成的相邻节段过度运动和应力集中,从而避免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和发展.但没有统一的适应症标准、缺乏远期的临床观察、昂贵的费用等问题阻碍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该文着重进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点、适应症与禁忌症、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重组人骨保护素(rhOPG)对聚乙烯颗粒刺激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外周血IL一6和TNF一0l表达的影响,分析rhOPG防止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外周血清60份,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并将其随机分成5组,每组12份。对照组:单个核细胞,模型组:单个核细胞+1X109/mL聚乙烯颗粒,低剂量组:单个核细胞+1×109/mLL聚乙烯颗粒+10ng/mLrhOPG,中剂量组:单个核细胞+1X109/mL聚乙烯颗粒+100ng/mLrhOPG,高剂量组:单个核细胞+l×109/mL聚乙烯颗粒+1000ng/mLrhOPG。通过酶联免疫酶联免疫法(ELISA)'~4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i(1)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IL-6、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纽的IL-6、TNF—α浓度均较模型组低(P〈0.os)。(3)随着rhOPG浓度的增加,IL-6和TNF.仪含量逐渐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rhOPG可抑制聚乙烯颗粒刺激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外周血1L-6和TNF—α.的表达,可有助于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无菌性关节松动。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重组人骨保护素;假体松动;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N子  相似文献   
85.
刘娇 《蛇志》2013,25(1):82-83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用生物材料或非生物材料制成关节假体植入人体替代病损的关节结构的一类手术方法,其目的是消除疼痛、矫正畸形,重建一个稳定的关节,从而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1]。术后及时有效的功能锻炼及康复护理是提高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措施之一。我院2011年3月~2012年4月针对11例行桡骨小头置换术的患者有计划、  相似文献   
86.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认知功能、氧化应激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和研究组(全身麻醉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氧化应激、血流动力学、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前~术毕清醒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均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P<0.05);研究组麻醉10 min后SpO2、MAP、HR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1 d~术后3 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降低后升高趋势,丙二醛(MDA)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 d的SOD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1 d~术后3 d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 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1 h、术后12 h、术后24 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8 h 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有效减轻机体血流波动、氧化应激以及对认知功能的损害,同时还可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7.
摘要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联合罗哌卡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凝血功能、失血量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9年1月到2021年6月期间接收的髋关节骨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行THA治疗的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抽签的形式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在缝合手术切口时,采用注射器抽取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关节腔处。研究组在缝合手术切口时,接受氨甲环酸联合罗哌卡因处理。对比两组凝血功能、失血量、血常规、疼痛情况和血清CRP、PCT,记录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较术前下降,但研究组术后3 d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术后3 d的PT、APTT、D-D、FIB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较术后12 h下降,CRP、PCT较术前升高,研究组术后3 d VAS评分、CRP、PC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罗哌卡因可有效减少THA术后患者的失血量,减轻术后疼痛,控制全身炎性反应,同时减轻手术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128排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2015年1月到2020年7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股骨头置换术后疑似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128排CT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诊断价值,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在78例患者中,128排CT判断图像优69例,良9例,优良率为100.0 %。静脉造影判定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例(DVT组),发生率为14.1 %,检出病变血管45支。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使用激素、年龄是导致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P<0.05)。DVT组的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BV)与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值高于非DVT组(P<0.05),血流量(blood flow, BF)与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值低于非DVT组(P<0.05)。DVT组的血管狭窄评分低于非DVT组(P<0.05)。128排CT对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为100.0 %和97.0 %。结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使用激素、年龄是导致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128排CT能有效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具有方便、快捷、无创的特点,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9.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素联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液指标、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围术期处理,n=75)与研究组(重组人促红素+铁剂,n=75)。对比两组临床指标、血液指标、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清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治疗后的MCV、SF、Hb、MCHC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膝关节Lequesne指数评分、膝关节WOMAC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治疗后的膝关节Lequesne指数评分、膝关节WOMAC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治疗后的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素联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可提升MCV、SF、Hb、MCHC水平,促进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90.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早期功能锻炼过程中应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帕瑞昔布钠与非选择性环氧化酶(COX)抑制剂氟比洛芬酯之间的镇痛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对早期功能锻炼结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连续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在我科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60名。手术均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术中假体安装前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鸡尾酒"镇痛液(罗哌卡因注射液150mg+肾上腺素(1:1000)0.5ml,由生理盐水稀释为100ml)。手术结束后进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后当天患者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功能锻炼及直腿抬高功能锻炼。术后第一天起行膝关节被动伸屈功能锻炼(CPM)及主动伸屈功能锻炼。术后第3至5天患者停PCIA镇痛后,进行试验干预。帕瑞昔布钠组给予注射用帕瑞昔布钠40mg,静注1/12小时。氟比洛芬酯组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00mg,静注1/12小时。观察病人术后第3至5天静息状态下和活动锻炼时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时的疼痛强度(VAS评分),手术侧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度及术后1月复查时的手术侧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度,KSS评分,术后第2天与第6天的血红蛋白值。结果:两组病人给药后在静息状态及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时,在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及术后1月患者膝关节的主动活动度和K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抗凝治疗后,帕瑞昔布钠组患者血红蛋白下降值与氟比洛芬酯组存在差异(P=0.042)。结论:尚不能认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中同时抑制COX-1和COX-2与选择性抑制COX-2之间存在差异。但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帕瑞昔布钠)镇痛更安全,因其有利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的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