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9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0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SS评分标准对膝关节疼痛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膝关节活动度(ROM)评价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F-36健康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结果: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评分低于术前(P0.05);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高于术前,且膝关节伸直和最大屈曲状态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膝关节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畸形率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发生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膝前区疼痛2例,经对症治疗均获得缓解。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超激光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疼痛、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期间在青海省人民医院疼痛科行TKA术式的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7),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超激光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比较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状况、疼痛程度、膝关节屈曲度和伸展度,同时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伸展度、屈曲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F)、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以及心理健康(MH)等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KA患者给予康复训练联合超激光治疗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LA)功能以评价二尖瓣成形术(MVR)疗效的价值。方法:选择8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病例组)分别在MVR术前及术后1 w、24 w采取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LA的最大容积(maximum volume of LA,LAV_(max))、最小容积(the minimum volume of LA,LAV_(min))、收缩前容积(systolic volume,LAV_p)及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LAEF)、被动射血分数(passive ejection fraction,LAPEF)及主动射血分数(active ejection fraction,LAAEF)等指标,并与同期8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病例组术前LAV_(max)I、LAV_(min)I、LAV_pI、LAEF、LAPEF、LAAEF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24 w,LAV_(max)I、LAV_(min)I、LAV_pI、LAEF、LAPEF持续改善(P0.05),LAPEF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24 w,LA严重扩张由术前58.6%降低到12.6%,67.8%发生LA重构。结论: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MVR术后LA容积与功能好转,对评价MVR的疗效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行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4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1 d引流量。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IL-6水平。术前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均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1 d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TNF-α、IL-1、IL-6水平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逐渐升高(P0.05),且与同时期的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P0.05)。结论: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降低手术早期的炎性反应,同时能明显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和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与全麻对行择期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lon,MMSE)评分、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择期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和全麻组,每组各40例。全麻组患者术前应用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术前应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生命体征、MMSE评分变化及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麻醉后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均低于全麻组(P0.05),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以及麻醉药用量均低于全麻组(P0.05)。术后6 h、24 h、72 h,腰硬联合麻醉组的MMSE评分均高于全麻组患者(P0.05)。术后1 d,全麻组的患者出现19例POCD,腰硬联合麻醉组出现4例,发生率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两组在术后3 d的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麻醉起效快,缩短了完全阻滞时间,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麻醉药物用量少。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对比腓骨近端截骨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两种术式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98膝)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9例(49膝)。研究组给予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对照组给予TK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膝部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内翻角、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关节活动度高于术前,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内翻角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生理职能、生理机能、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与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TKA术式比较,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中均占有优势,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与生物型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对术后患者关节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按照假体类型将其分为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A组)和生物型髋关节置换术(B组),通过Harris与分项百分制髋关节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的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6个月的髋关节疼痛率均低于B组,术后12、24个月则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x2趋势分析,A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疼痛率随时间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37,P=0.001),B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疼痛率随时间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42,P=0.002)。A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髋关节疼痛评分高于B组,术后12、24个月则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6个月的髋关节疼痛评分高于术后12、24个月,B组3、6个月的髋关节疼痛评分低于术后12、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型假体缓解髋关节疼痛近期效果优于生物型假体,而生物型假体远期效果优于骨水泥型假体。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旋转平台与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8月到2014年8月在我院接收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2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行TKA。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世界膝关节学会(KSS)评分、美国膝关节学会(HSS)评分和膝关节的屈曲度(ROM),以及治疗后6个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KSS评分、HSS评分及RO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KSS评分、HSS评分及ROM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17%)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09%)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平台与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在TKA中均能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功能,两者疗效相近,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改良极化液治疗对体外循环(CPB)患者多脏器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例心脏二尖瓣置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19例)和改良极化液(GIK)治疗组(21例)。GIK组于麻醉诱导前经中心静脉给予改良极化液500ml,CON-TROL组给予相同量的平衡盐。分别于术前、术后12h、后24h测定心肌酶谱、肝功能、肾功能,并于术前、麻醉后、CPB15min、开放升主5min、CPB结束前、术后30min、6h、12h、24h采集血样,测定CRP、IL-1、IL-10、TNF-α、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结果:GIK组患者AST、CK、LDH、CK-MB、ALT、TBA、BUN、CR术后12、24h均低于CONTROL组;GIK组患者CRP、IL-1、TNF-α水平CPB期及术后均低于CONTROL组,IL-10水平高于CONTROL组;GIK组患者糖皮质激素水平在CPB结束及术后24h低于CONT-ROL组,GIK组患者肾上腺素水平高于CONTROL组。结论:围CPB期给予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液(GIK)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早期多脏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减轻了炎症反应及降低应激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研究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所致左室、二尖瓣环动力学变化。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测86例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前壁心肌梗死49例,下壁心肌梗死37例)和30例正常人的心脏,测量左室参数及二尖瓣环形态参数。结果:IMR组左室EDV、ESV增加,LVEF减低,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二尖瓣环面积及位移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不同部位心肌梗死均发生明显左室重构;下壁梗死组PPM-AMP明显延长。结论:超声心动图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规检查,可以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不同的参数检查,这也为临床医生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