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报道了采自安徽省祁门县安凌镇的中国蹄盖蕨科安蕨属一新记录植物——华日安蕨(Anisocampium×saitoanum (Sugim.) M. Kato)。推测该植物是华东安蕨(A. sheareri (Baker) Ching)与日本安蕨(A. niponicum(Mett.) Yea C. Liu,W. L. Chiou et M. Kato)的自然杂交种,形态介于两亲本之间。对华日安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墨线图和安蕨属植物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82.
蹄盖蕨科的亚科划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蹄盖蕨科的建立对蕨类植物的分类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即使按秦仁昌的狭义概念,它仍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科。自秦仁昌把该科划分为21个属以后,属级水平上的分类问题比较清楚了,但亚科、亚属和组的划分至今仍不成功。本文主要根据该科三个染色体基数X=42、41和40,结合孢子囊群着生的位置及其它形态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亚科:冷蕨亚科、蹄盖蕨亚科和双盖蕨亚科。  相似文献   
83.
本文报道寄生在鳞毛颜料(DryoPteridaceae)卵果蕨(DryopterispolypodioidesFee)上的尾孢菌属一新种——鳞毛藏尾孢(CercosporadryopteridisY.L.Guo,sp.nov.)。尾孢菌属真菌在鳞毛蕨科是首次报道。鳞毛蕨尾孢叶斑角状至不规则形,灰白色至浅黄褐色。子实体主要生在叶背面。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12根簇生,青黄褐色至中度褐色,顶部色泽较浅,宽度不规则,常基部较宽,不分枝或偶具分枝,1~4个屈膝状折点,1~5个隔膜,40~150(~210)×4.3~6μm。孢痕疤明显加厚,宽2.5~3.2μm。分生孢子无色,针形,直立或弯曲,顶端尖细,基部平截,具不明显的多个隔膜,95~250×3.7~4.8μm。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并附图。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84.
蹄盖蕨属是蕨类植物中分类最困难的大属之一,中国、喜马拉雅和日本为其分布中心。隶属于本属的种实际上是由蹄盖蕨科或广义蹄盖蕨属中其他属被划分出去以后剩余下来的种类集合而成的“大杂烩”,因此,它们被放在一起并非是一个单系起源的自然类群;属下不同类群分化的程度相差也很大,有的类群进化活跃,近缘种很多,有的类群则很孤立,所以属下单位所包括的种数相差悬殊;孢子周壁表面褶皱的有无在本属的属下分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已发表的中国蹄盖蕨属植物名称约有300多个,它们初步被处理为117种和一些变种和杂种,本文建议把这些种分为14个组和15个系。  相似文献   
85.
坐落于桃花山南坡的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园内生长着近百种植物,其中不少是主干胸径1米以上,高20—30米,它们均有七八十年,甚至百余年树龄的古树。樟树是这里的主要树种之一,在这些古老的樟树主干和大树枝上附生着多种蕨类植物,其中槲蕨是最秀丽的一种。除了樟树外,还有尖叶蓝花楹、龙眼、巨盘木、羊蹄甲和破布木等树干上也都能看到槲蕨的踪影。它们附着或悬挂在树干上千姿百态的身姿,构成了一座天然的空中花园。由于这些树木保留了很厚的树皮,这就为槲蕨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环境。它们与树木长期共存,互不侵扰,让我们在赞…  相似文献   
86.
87.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和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对水蕨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以及中心体蛋白和微管蛋白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动态表达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1)生毛体分化早期周围有放射状微管分布,这与线粒体向生毛体的聚集有关。(2)免疫荧光观察表明,中心体蛋白仅定位于生毛体、基体和鞭毛带上,自生毛体至基体阶段呈现明亮的荧光标记,在核塑形、鞭毛形成至精子成熟阶段,中心体蛋白荧光标记随着鞭毛的发生而逐渐减弱,至游动精子阶段中心体蛋白荧光标记信号几乎消失。(3)微管蛋白早期荧光标记与中心体蛋白标记形相同,在生毛体、鞭毛带、基体等运动细胞器上呈现明亮荧光标记,但微管蛋白随着鞭毛的发生其荧光标记越来越强。从二者的时空表达特征可以推断,中心体蛋白主要是运动细胞器的组织者,而非这些运动细胞器的结构成分,其功能是参与或负责中心粒、基体和鞭毛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
报道了采自藏东南林区的炭角菌属一新种──委陵菜生炭角菌(XylariapotentillaeA.SXusp.nov.)。该种子座直立,头部分叉或柄基分枝,地上部分高2~4.5cm,顶端可孕。子囊座柱状或圆锥状或扁平,长1~3cm,宽3~7mm,表面精糙,桑葚状,黑色5内部蜡质,中实,白色。柄柱状,直或扭转,具纵皱折,地下具延伸的假根。子囊壳卵圆形,450~500×200~300μm,孔口突出,盾状或疣状。子囊棒状,70~100×6~8μm,8孢子,顶端遇Melzer's试剂变蓝部分为长方体状,6×2.5μm。子囊孢于单行排列,梭形、不等边椭圆形至半球形,10~163×5~7.5μm,成熟后褐至黑褐色,光滑,芽缝不明显,直,稍短于孢子长度。侧丝多,细长,径15μm,无色,无隔。地下假根寄生在蕨麻委陵菜(Potentillaanserina)的活根上。模式标本保存于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标本室(HXZE)。  相似文献   
89.
谢寅堂 《植物研究》1991,11(2):17-18
植株高6-16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连同叶柄密被鳞片;鳞片暗棕色、阔披针形,边缘具长纤毛。  相似文献   
90.
栗柄金粉蕨的黄酮类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栗柄金粉蕨( Onychium lucidum ) 地上部分的甲醇抽提物中分到10 个成分, 经详细的一维、二维核磁数据分析, 它们被鉴定为: 木犀草甙(1) , 3 , 7 - 二甲基槲皮素(2) , 高山甙B (3) , 金粉蕨素(4) , 栗柄醇(5) , 金粉蕨醇B(6) , β- 谷甾醇(7) , 胡萝卜甙(8) ,齐墩果酸(9) 和蔗糖(10) 。栗柄醇系新成分。1 , 2, 9 系首次由金粉蕨属分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