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白介素-6(IL-6)、P-选择素(Ps)的影响及对无复流的防治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组、阿托伐他汀2组及假手术组,每组8只.分组干预:阿托伐他汀1组予10mg.kg-1,冠脉结扎前12h喂药1次;阿托伐他汀2组予5mg.kg1.d-1,每日喂药1次,共3d.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组、阿托伐他汀2组均冠状动脉结扎240min,再灌注120min,分别建立AMI再灌注模型.各组于AMI前5 min、AMI后240min和再灌注后120min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6,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心肌Ps的变化,最终进行心肌无复流及梗死范围的病理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1组及2组在兔AMI再灌注后血清IL-6水平均降低(P<0.05-0.01):阿托伐他汀1组及2组在复流区及无复流区的Ps表达均明显减弱(P<0.01);而血清IL-6、心肌Ps在阿托伐他汀1组及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1组及2组中,无复流范围分别为(47.01±6.89)%及(44.52±4.2))%(P>0.05).与对照组(85.67±4.94)%相比均降低(P<0.01)结论:炎症反应可能是AMI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机制之一;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清IL-6、心肌Ps水平,具有抗炎作用,从而防治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2.
细胞色素P450酶对拟无枝酸菌转化洛伐他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锡他汀是胆固醇合成途径中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由洛伐他汀经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sp.ST2710)羟基化转化产生,为研究无锡他汀转化过程,本文利用CO差光谱法在摇瓶水平考察了底物浓度、温度、pH值、溶氧等因素对具有羟基化功能的细胞色素P450酶活的变化情况,以及细胞色素P450酶变化对洛伐他汀羟基化过程中的影响。研究表明,细胞色素P450酶可能是Amycolatopsis sp.ST2710转化洛伐他汀为无锡他汀代谢途径的一个关键酶,对洛伐他汀羟基化有重要作用,这为进一步对微生物转化洛伐他汀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并探讨性别与年龄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2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80例):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4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8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C组与常规治疗D组,其中常规治疗组采用硝酸甘油、血管紧张与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等;疗程12周.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TG、TC、HDL-C、LDL-C和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①三个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中患者的TG、TC、HDL-C、LDL-C和hs-CRP分子的浓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剂量为40 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整体疗效相对最好,P<0.05;②治疗效果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趋势;③在45-55岁这个年龄阶段,女性患者的治疗效果要好于同年龄阶段的男性患者,P<0.05;④在老年患者中,大剂量的阿伐他汀的安全性明显低于中小剂量组.结论:中等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肠道乳酸杆菌数量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心内科就诊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8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43例)和对照组(n=43例)。观察组患者予以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其中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20 mg/次,3次/d;阿托伐他汀片10 mg/次,1次/d。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方法及疗程同观察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肠道乳酸杆菌数量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TC、TG和LDL-C较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HDL-C水平较前均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且观察组下降或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患者肠道乳酸杆菌数量较前均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能更明显降低TC、TG和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具有良好的调脂效应,可能与其能调整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大幅提升肠道乳酸杆菌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5.
目的:分析川穹内酯联合阿托伐他汀对VCAM-1和PAI-1的抑制作用,并研究两类药物联用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方法:以2010年5月-2013年5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98例动脉粥样硬化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川穹内酯。对比治疗前后VCAM-1和PAI-1的血清浓度变化,统计血液生化检测及超声动脉检测结果。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两指标均上升,检测发现观察组VCAM-1和PAI-1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TC、LDL-C、HDL-C及颈动脉IMT和斑块Crous积分的变化均显示,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以川穹内酯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抑制VCAM-1和PAI-1的表达;提升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商品名天普洛安)和硝苯地平控释片(商品名拜新同)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所致急性肾功能损害 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 例接受ESWL治疗的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天普洛安组、拜新同组、天普洛安和拜新同联合组以及对照 组,每组20 例。检测并比较ESWL 前1 d 和后1、3、5 d 患者尿丙二醛(MDA)、N- 乙酰-beta-D- 氨基葡萄糖苷酶/ 肌酐(NAG/Cr)和 24 h尿beta2-微球蛋白(beta2-MG)的变化。结果:EWSL术后第1 天,对照组MDA、NAG/Cr和茁2-MG 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 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患者MDA、NAG/Cr 和beta2-MG 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术后第1、3、5 天治疗组MDA、NAG/Cr 和beta2-MG 数值均明显低于相同时点对照组(P<0. 05)。术后第1、3 天,联合用药组MDA、NAG/Cr和beta2-MG 水平明显低于单独用药的两组 (乌司他丁组和拜新同组)(P<0.05),第5 天联合用药组MDA、NAG/Cr 和beta2-MG 水平与单独用药的两组(乌司他丁组和拜新同 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单独用药的两组(乌司他丁组和拜新同组)之间在相同时点MDA、NAG/Cr 和beta2-MG 水平无明显 差异。结论:乌司他丁可显著减轻ESWL所致的肾损伤,与钙离子拮抗剂联合用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7.
摘要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hi-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 影响。方法:选择60 例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实验组)和常规方法治疗组 (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加服一次瑞舒伐他汀10mg,疗程8 周,测定和比较两组患 者治疗前后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和hs-CRP 的水平。结果:治疗8 周后,实验组患者的血清SBP、DBP、TC、LDL-C、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较对照组组更 低(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辅助治疗能显著降低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压和血清血脂水平,并可减少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水平,有益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比剂肾病的预防作用,旨在为高血压患者PCI术后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20例择期行PCI术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ED组)、瑞舒伐他汀组(RO组)、依达拉奉与瑞舒伐他汀联合组(C组),各40例。ED组给予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 mL+依达拉奉30 mg,每12小时一次;RO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口服,每晚一次;C组将2者联合应用。所有患者均于术前3天开始用药。观察3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第1天血尿素氮(BUN)、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ys C)、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对比剂肾病的发病率。结果:ED组、RO组、C组CIN的发病率分别为10%、7.5%、2.5%,C组CIN发病率明显低于ED组与R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组Scr、BUN、Cys C、MDA浓度明显低于ED组与RO组(P0.05),SOD含量高于ED组与RO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能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PCI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发病率,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9.
王娟  刘寓  金萍  何梅  王文慧  杨均 《生物磁学》2014,(8):1525-152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实验组)和常规方法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加服一次瑞舒伐他汀10mg,疗程8周,测定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和hs-CRP的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实验组患者的血清SBP、DBP、TC、LDL-C、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较对照组组更低(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辅助治疗能显著降低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压和血清血脂水平,并可减少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益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与乌司他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的资料,治疗组(30例)采取机械通气与乌司他丁治疗,对照组(30例)采取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的的呼吸频率、PaO2、PaO2/FiO2、PCO2、APACHEII评分、胸片变化、VAP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的呼吸频率、Pa02、PaO2/FiO2、PCO2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6.39,6.27,24.07,9.82,P〈0.05);治疗组的VAP发生率20.0%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6.7%(x^2=5.84,P=0.016〈0.05);治疗组的病死率3.3%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6.7%(x^2=5.71,P=0.017〈0.05)。两组之间的APACHEII评分及胸片变化均有明显差异(t=7.14,6.33,P〈0.05)。结论:机械通气与乌司他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较好地改善肺功能,缓解ARDS患者症状,提高安全可靠性,控制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