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8篇 |
免费 | 221篇 |
国内免费 | 240篇 |
专业分类
15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64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67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71.
摘要 目的:观察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万古霉素治疗小儿败血症的疗效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原(PCT)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败血症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万古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NLR、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7.50%vs65.00%)(P<0.05)。观察组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体温改善时间、拒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为(6.22±1.05)d、(3.88±0.25)d、(5.10±0.86)d、(8.71±2.05)d,均短于对照组的(8.76±1.53)d、(6.22±0.64)d、(7.53±1.46)d和(11.24±3.36)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NLR、PCT、hs-CRP、WBC水平为(1.35±0.20)、(0.80±0.34)mg/mL、(3.56±0.62)g/L、(9.12±1.80)×109/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3±0.32)、(2.19±0.73)mg/mL、(9.78±2.64)g/L和(12.26±2.59)×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3+、CD4/CD8为(42.77±11.36)%、(41.27±11.26)%、(1.70±0.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80±9.32)%、(35.66±9.40)%和(1.29±0.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10.00%vs7.50%)(P>0.05)。结论: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万古霉素治疗小儿败血症的疗效显著,可降低炎症因子,提高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2.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在冰冻和石蜡切片上,对24例不同胎龄的胎儿肝比较研究了肝内 AFP~+细胞数量及其与 T,B 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AFP 仅分布于肝细胞内,其他细胞阴性。不同胎龄的肝脏,AFP 的染色强度和阳性率不同。17周前的胎肝,AFP~+细胞最多以后逐渐减少。出生前的肝脏内只有少数 AFP~+细胞。AFP~+细胞的多少与 B 细胞分化发育无多大关系,但与 T 细胞似乎关系密切,两者呈负相关,即 AFP~+细胞多时,T 细胞很少,AFP~+减少时,T 细胞增加,提示 AFP 对 T 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同时也证明 B 细胞在胎肝内受 T 细胞的影响不大,主要依赖于肝脏的微环境。另外对 AFP 的生物学意义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3.
本文采用荧光标记CD25单抗和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实验,观察了RU486地地塞公抑制淋巴细胞表达高、低亲和力IL-2受本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地塞米松共同培养48小时的大脾淋细胞,高、低亲和力IL-2受体的表达明显降低;在含有地塞米松的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RU486后,表达CD25(低亲和力IL-2受体)的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淋巴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L-2受体数量明显增加,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上结 相似文献
74.
本文应用PHA一次性注人黑斑哇腹腔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剂量的PHA对黑斑蛙的细胞遗传学效应。结果表明,PHA剂量为0.3mg/g(体重)时,骨髓和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分别为77.49%和79.17%;分裂指数为9.40%和10.87%;此外,统计结果说明,PHA处理24小时和处理48、72小时相比,骨髓和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有显著性差异钾(p<0.05). 相似文献
75.
76.
优化mRNA翻译起始区提高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E.col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是一种重要的造血生长因子。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两个hGM-CSF的E.coli表达菌株,一个为在不改变氨基酸顺序的前提下,对mRNA翻译起始区核苷酸顺序进行优化突变(hGM-CSF(M)),另一个为未突变的对照(hGM-CSF(N))。经酶切电泳、DNA测序、SDS-PAGE和Western blot等未突变的对照(hGM-CSF(N))。经酶切电泳、D 相似文献
77.
以小鼠的成神经细胞瘤和大鼠神经胶质瘤的杂交细胞δ阿片肽受体的基因外显子Ⅲ序列为依据合成引物,应用RT-PCR方法扩增人外周血淋巴细胞mRNA的一片段cDNA,扩增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与杂交瘤细胞的δ阿片肽受体基因序列相比有5个同源区,其中碱基的同源性达63%.实验结果从分子水平表明了人淋巴细胞表面存在有阿片肽受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8.
在传染病患者发热时降温措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之所以会发热是由致热源与非致热源两种情况所致。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致热源所致的发热。与人体有关的热源有病原体致热源,类固醇致热源与组织致热源等。这些致热源先激活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使其释放出白细胞致热源,而白细胞致热源可直接作用体温调节中枢,使热敏神经的阈值升高,调定点上移从而兴奋产热中枢,抑制散热中枢,使体温升高而引起发热。因此,发热是疾病的信号,它反映机体病变的存在和暗示病情的演变过程,发热是传染病最为突出的症状之一,临床上可作为诊断、治疗、观察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9.
目的提高对非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气道曲霉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非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气道曲霉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影像学,支气管镜下表现,治疗及预后资料。结果 19例患者男性13例(68%),女性6例(32%),年龄33~76岁、平均(57.32±11.69)岁。既往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例(21%),糖尿病4例(21%),肺癌3例(16%),高血压病3例(16%),陈旧性肺结核病2例(11%),支气管扩张2例(11%),肺血管炎1例(5%),间质性肺病1例(5%);其中2例患者有3种以上基础疾病,7例有2种基础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气急(100%),发热(74%);影像学改变早期主要为沿气道分布的结节,渗出,12例患者入院后胸部CT显示病灶明显进展;支气管镜下改变以混合型为主;首选治疗药物为伏立康唑针;总疗程均大于6周,最长22周;死亡率为16%,其中1例因经济原因治疗4周后自行停药,8周后再次因为肺部出现新病灶病情进展再次入院。结论侵袭性气道曲霉病是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一种少见类型,在非粒细胞缺乏的患者身上常常漏诊、误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早期诊断及全身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0.
天童常绿阔叶林中常绿与落叶物种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多度分布是对群落内不同物种多度情况的数量描述, 作为理解群落性质的基石, 其形成机制受到广泛关注。常绿与落叶物种是两类有着不同物候性状与生长策略的物种集合, 它们普遍共存于常绿阔叶林中。在天童20 ha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内, 虽然常绿物种在物种多度和胸高断面积等指标上占有绝对优势, 但其在物种丰富度上却不及落叶物种。分析两者在常绿阔叶林中的物种多度分布特征, 能够为理解常绿阔叶林内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此, 我们基于天童样地的植被调查数据, 一方面利用累积经验分布函数对两类生活型植物的物种多度分布进行描述, 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K-S检验)判断其差异性; 另一方面, 采用纯统计模型、生态位模型和中性理论模型对二者的物种多度分布曲线进行拟合, 并基于K-S检验的结果以及AIC值进行最优模型的筛选。结果显示: (1)常绿与落叶物种的物种多度分布曲线间并无显著差异。(2)在选用的3类模型中, 中性理论模型对于两类物种多度分布曲线的拟合效果都最好, 而生态位模型的拟合效果则一般。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尽管常绿与落叶物种在物种数量和多度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但它们却有着近似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以及相近的多样性维持机制。然而, 鉴于模型拟合的结果只能作为理解群落多样性构建机制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故而只能初步判定中性过程对于常绿与落叶物种的物种多样性格局影响更大, 却不能排除或衡量诸如生态位分化等其他过程在两类生活型多样性格局形成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