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0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为了廓清我国海链藻属的物种多样性, 并丰富其分子生物学信息, 为后续的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从我国沿海分离并建立了海链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技术进行了形态学研究, 同时还对其核糖体大亚基的高变区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析。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 鉴定了我国海链藻属的2个新记录种: 狭线形海链藻Thalassiosira anguste-lineata (Schmidt) Fryxell & Hasle和碟形海链藻T. minicosmica Lee & Park。对它们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外, 还基于核糖体大亚基高变区的碱基序列信息, 分析了它们的分子系统学位置。在分子系统树上, 狭线形海链藻和碟形海链藻均不与该属模式种——诺氏海链藻T. nordenskioeldii 聚在同一分支上, 显示它们与典型海链藻属物种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分子系统树还显示, 目前基于形态学建立的海链藻属并非自然类群, 而是被骨条藻属Skeletonema、小环藻属Cyclotella、漂流藻属Planktoniella等邻近属种分隔成多个分支, 这预示着现存的海链藻属应该是一个并系类群, 在后续的系统学研究中, 或许会有较大的系统学调整, 但目前有限的分子生物学信息是相关研究推进的重要限制。  相似文献   
182.
1985和1986年,从云南省中部的抚仙湖、杞麓镧、星云湖和阳宗海,南部的异龙湖和大屯海采集湖底泥和水样,对放线菌种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3.
海水处理下菊芋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及磷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种植抗盐耐海水植物是合理利用和开发海涂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该试验研究了海水处理下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幼苗生长发育、渗透物质积累、保护性酶活性、膜透性和离子吸收分布情况及磷素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10%海水对菊芋幼苗生长发育没有抑制作用,甚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5%海水胁迫对菊芋幼苗形态发育上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增加磷素浓度后,能显著缓解其抑制作用;2)10%和25%海水处理下,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降低,增加磷素浓度后,能显著增加菊芋幼苗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3)海水处理下菊芋幼苗叶片SOD、POD和CAT活性都显著增加,增加磷素浓度后,能显著增强菊芋幼苗叶片SOD、POD和CAT活性;4)10%海水处理菊芋幼苗叶片MDA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甚至小于对照,25%海水处理能显著增加MDA含量及膜透性,增加磷素浓度后,均降低了MDA含量和膜透性;5)随着海水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菊芋幼苗地上部和根部Na+和Cl-含量显著增加,增加磷素浓度后,均能降低地上部和根部Na+和Cl-含量,而地上部和根部K+、Ca2+和Mg2+含量较对照增加,增加磷素浓度后,均能增加K+、Ca2+和Mg2+含量。由此可见,磷素能够改善菊芋幼苗的营养状况,同时能够增强其抗盐性。  相似文献   
184.
外来种无瓣海桑化感作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种子萌发率和胚根长度作为测量指标,以化感效应敏感指数RI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各器官的水浸液对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和无瓣海桑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瓣海桑的各器官水浸液对海桑种子萌发均起抑制作用,高浓度下抑制效应明显;2)不同浓度无瓣海桑根的水浸液对海桑的胚根长均起抑制作用,高浓度下显著抑制,随着浓度降低抑制作用减弱;无瓣海桑的枝、叶和果的水浸液对海桑的胚根长表现为"高抑低促",即高浓度下显著抑制,随着浓度降低抑制作用减弱甚至转为促进;3)无瓣海桑各器官的水浸液对本身种子的发芽表现为"高抑低促";4)无瓣海桑果的水浸液对本身的胚根长表现为高浓度下显著抑制,随着浓度降低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无瓣海桑枝、叶和根的水浸液对本身的胚根长表现为"高抑低促";5)无瓣海桑各器官的水浸液中果的水浸液对海桑或无瓣海桑种子发芽和胚根长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85.
松嫩平原羊草草甸草原主要植物种群能量积累和分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松嫩平原羊草草甸草原,羊草、拂子茅、碱茅和虎尾草各器官热值的季节变化呈波动型,但总的规律是穗>叶>茎>立枯体.4种植物种群地上部能量现存量的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能量积累量为羊草>拂子茅>虎尾草>碱茅.能量增长率一般呈双峰曲线,第一次峰值出现在抽穗期,第二次在种子成熟期,生长末期出现负值.地上部能量的水平分布规律,不同生育期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率不同.4种植物种群能量的垂直分布规律相似,即地上部能量的垂直空间分配格局基本上呈塔形,最大值出现在10-30cm空间内.地下部能量垂直结构由地表至土壤深层呈典型的倒塔形,最大值在0-10cm层.地下部的能量现存量约为地上部的3-4倍。  相似文献   
186.
蜡梅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蜡梅科3属5种植物成熟叶片远轴面的表皮特征,认为这些表皮细胞特征和气孔器特征在分类上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蜡梅属、夏蜡梅属和美国蜡梅属植物的叶表皮毛均为单细胞毛、非腺毛,上、下表皮细胞均为多边形,垂周壁呈深波状,气孔器均为平列型.这三个属的亲缘关系密切,应该归属于同一个大类群-蜡梅科。这为蜡梅属、夏蜡梅属、美国蜡梅属的分类提供了有用的性状特征。这三个属气孔器的演化趋势为:气孔器在保卫细胞的两极无"T"型加厚到有"T"型加厚,气孔器由单层外拱盖到双层外拱盖.  相似文献   
187.
同安湾围(填)海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的货币化预测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萱  陈伟琪  张珞平  郭伟 《生态学报》2010,30(21):5914-5924
基于围(填)海负面生态影响的分析,针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各类服务自身的特点,运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调查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构建了围(填)海造成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的货币化评估模型,并应用于厦门同安湾的案例研究。尝试对同安湾4个围(填)海规划方案可能造成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损害进行货币化评估。结果显示,从方案一至方案四,随着围(填)海面积的增大,其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损失依次为13593万元/a、54392万元/a、67937万元/a和147848万元/a,单位面积损失依次为68.65元/(m·2a)、70.36元/(m·2a)、72.43元/(m·2a)和76.84元/(m·2a)。基于评估结果,针对厦门围(填)海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8.
汤天泽  牛应泽  税红霞 《遗传》2006,28(2):189-194
白菜型油菜与海甘蓝属间杂种F1代染色体数目早期为2n=55。经多代组培无性繁殖后,杂种染色体大量减少,数目变化于25~28条间,平均为26条。杂种PMC减数分裂中,平均配对构型为0.06Ⅲ+11.26Ⅱ+3.80Ⅰ,二价体数目变化于8~13之间,以10Ⅱ、11Ⅱ、12Ⅱ的细胞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26.60%,23.91%和30.98%,单价体数目变化于0~8个之间。杂种染色体数目减少,二价体个数较高,这说明海甘蓝染色体在大量丢失的同时,白菜型油菜的染色体组发生了自然加倍。在后期Ⅱ观察到三分体、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89.
为何海洋中的昆虫种类如此稀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种类丰富,占所有动物总数的23。已知的水生昆虫约30000种,而在海洋生活的昆虫仅为250~300种。根据在海洋中的栖息地不同,海洋昆虫一般可分为远洋昆虫、潮池昆虫和海滨昆虫。该文介绍了目前科学界对于海洋昆虫种类为何如此稀少的主流观点与假说,包括海水高渗管压、低氧、营养物质缺乏、昆虫与显花植物间的协同进化以及与甲壳类动物的生态位竞争等。  相似文献   
190.
互花米草与海三棱蔗草的生长特征和相对竞争能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已对我国特有种海三棱蔗草(Scirpus mariqueter)发生了竞争取代。作者通过在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取样和盆栽竞争实验,比较了二者的主要生长特征和种间相对竞争能力。结果表明:无论是先锋种群还是成熟种群,互花米草的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平均每花序种子数都显著大于海三棱蔗草;海三棱蔗草的密度和单位面积结实枝条数显著大于互花米草。两种植物成熟种群的单位面积种子产量和种子的萌发率没有显著差异。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显著降低了两种植物的平均每株产生的无性小株数、结实株数、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球茎数(海三棱蔗草产生球茎),互花米草的种间竞争能力(相对邻里效应指数)显著大于海三棱蔗草。互花米草在生长上的优势可能导致其在种间竞争上的优势,从而使互花米草能够在海三棱蔗草群落中成功入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