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26篇
  免费   1956篇
  国内免费   9558篇
  2024年   186篇
  2023年   937篇
  2022年   1052篇
  2021年   988篇
  2020年   911篇
  2019年   930篇
  2018年   718篇
  2017年   762篇
  2016年   830篇
  2015年   964篇
  2014年   1562篇
  2013年   1377篇
  2012年   1516篇
  2011年   1555篇
  2010年   1504篇
  2009年   1508篇
  2008年   2288篇
  2007年   1270篇
  2006年   1169篇
  2005年   1151篇
  2004年   948篇
  2003年   945篇
  2002年   925篇
  2001年   691篇
  2000年   665篇
  1999年   491篇
  1998年   380篇
  1997年   336篇
  1996年   329篇
  1995年   260篇
  1994年   236篇
  1993年   223篇
  1992年   196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156篇
  1989年   130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57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22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7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18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紫胶虫最佳生长地的植被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紫胶产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云南紫胶虫最佳生长地的植被条件、对其中的四种群落类型从植物种类成分、群落结构和群落生态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丰富的寄主资源和有利于紫胶虫越冬的气候条件指出“暖热性稀树灌草丛”及“河谷季雨林次生林和灌丛”是云南紫胶虫及其主要寄主植物的适生类型。本文在总结紫胶产区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利用的意见和改造的措施。  相似文献   
62.
在39只用三碘季铵酚麻痹的成年家兔上观察刺激大脑皮层听区对内膝体神经元听反应的影响。刺激 Woolsey 氏 AⅠ、AⅡ区及其周围颞叶皮层,或刺激大脑嗅鼻沟后缘皮层,能抑制一部分 MGB 神经元的听反应,但也有少数神经元受到易化。有效的颞叶皮层刺激点分布范围弥散,而嗅鼻沟后缘皮层的有效刺激点分布得相当集中。根据抑制潜伏期较短以及抑制内膝体早、晚二反应的潜伏期相同等事实,作者认为,刺激嗅鼻沟后缘皮层对 MGB 神经元的下行性影响发生在 MGB 核团之内。  相似文献   
63.
从“看水”经验论养鱼水质的生物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养鱼成效最关键性的因素之一。水要肥,但是过肥了又不好,怎样科学地鉴别水的肥度是养鱼业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我国江、浙与两广一带鱼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看水养鱼”的宝贵经验,如果予以科学总结,找出比较合理的水质生物指标将可用以指导生产。为此目的,1970年以来我们曾多次深入江、浙、两广渔乡及生产单位学习和总结“看水”和管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4.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治疗困难、预后很差,是肿瘤相关死亡中的第4大癌症,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却仍未完全阐明。因此,探索能调控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作为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志物或能预测患者预后的关键分子仍十分必要。环状RNA是前体mRNA通过反向剪接产生的由3′, 5′ 磷酸二酯键首尾连接形成的共价闭合环状结构,主要有外显子circRNA(exonic circRNA,ecircRNA)、环状内含子RNA(circular intronic RNA,ciRNA)及外显子 内含子circRNA(exon-intron circRNA,EIciRNA)三大类。由于环状RNA具有普遍性、高度保守性和稳定性,其可以参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可作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及预后因子,因此,这是一类新型且非常有潜力应用于临床诊治各阶段的分子。近年来,有大量关于环状RNA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环状RNA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并且其机制多样。因此,本文主要关注环状RNA在肝细胞癌中的最新进展,总结不同环状RNA分子对于肝细胞癌细胞恶性表型、肿瘤干细胞及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作用,以及其在肝细胞癌临床转移、分期、诊断、预后等各阶段中发挥的功能及其具体作用机制。此外,本文还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及策略。  相似文献   
65.
定时定位采取木本植物的功能叶,在含有底物(NaHCO_3-Tris缓冲液,pH7.4)和不同水势(由不同浓度的甘露醇组成)的溶液中,分别测定叶片在由高到低依次递降的不同水势条件下光合放氧能力的变化。发现有两个放氧高峰,在接近叶片水势的甘露醇溶液中出现第一个放氧高峰,继而在较低水势下,叶片因水分胁迫放氧下降,但是随着水势的进一步降低,又会出现第二个放氧高峰。根据对不同树种的测定结果所绘制的水势——光合放氧的曲线,比较它们的变化情况,可以判定它们的耐旱潜力的差别。凡是在第二个放氧高峰放氧量较高,而且水势较低的树种,它的耐旱潜力就较大。本文对五个树种进行了测定,发现测定结果与这些树种的实际耐旱力相符。  相似文献   
66.
贵州部分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贵州省178个森林群落样地的数据研究了群落物种的多样性。测定的指标有群 落物种丰富度,群落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垂直带生物气 候条件下的森林群落有不同的多样性。相同垂直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基质生境相同时,不同森林植被亚型的群落的多样性近似,基质生境不同时,群落多样性则不同;同一群落类型的各个样地的多样性也有变化,结构不同的群落个体,其多样性指数不同,演替趋势也不同。乔木第二亚层的多样性普遍地高于乔木第一亚层。同一演替系列中,越接近顶极阶段多样性越高。多样性指数与群落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呈紧密的正相关,与群落个体总数没有相关。认为多样性测定在比较、说明群落的结构、类型、组织特征、生境、演替等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7.
湖北蕨类植物区系基本成分和主要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在湖北蕨类植物区系中,属种数量最多的科有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和蹄盖蕨科(Athyriaceae)。并以鳞毛蕨属(Dryopteris)、耳蕨属(Polystichum)和蹄盖蕨属(Athyrium)为最主要代表。区系的主要特点为:种类丰富,地理成分错综复杂,联系广泛,显示出多种区系成分交叉在一起的过渡特色。  相似文献   
68.
日本兴人公司用生物反应器生产肝脏药物谷胱甘肽已得到厚生省的批准。这是首次被批准的采用日本本国技术研制的基因重组药物,它是通过自身克隆化大肠杆菌固定在生物反应器中进行生产的。今后将按工业化目标建厂。  相似文献   
69.
从Khler和Milstein首次报告获得具有预定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jbody下称McAb)以来,至今已十余年。此间,单克隆抗体技术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获得较快的发展,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优越性。由于McAb具有与单一抗原决定簇结合特性,可用以分析抗原的细微结构、探明未知抗原的结构关系;由于能大量生产纯化的可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特异性试剂,故可用于临床检验。  相似文献   
70.
黑龙江晚白垩世植物区系及东亚、北美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本文记载了黑龙江嘉荫县乌云组所产植物化石,计有53种,隶属39属、28科。其中蕨 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38种(包括单子叶植物1种),10个种为新种。 乌云组植物化石的区系及植被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区系成分中,大多是亚热带至暖温 带分子,具少数温带成分,由此组成的群落有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共同组 成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指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大约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再从 植物化石叶子外貌特征来分析,其中全缘叶占40%; 叶的体积以中型的占大多数,大型和小型 的均少数; 脉序以具掌状脉的占多数。这些特征说明,沉积时期亦为温暖潮湿的气候。 晚白垩世在东亚出观的35属化石中,其中27属和北美共有,约占总属数的77%,这种区 系组成的相似程度,表明其区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入第三 纪或向更晚发展的进程中而逐渐减弱。主要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使欧亚、北美在第三纪 初完全分离,此后这两块大陆隔离发展,植物区系的相同分子逐渐减少,以至现在生存植物中 的相同属仅占总数的4.1%,其中草本植物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晚白垩纪所产植物化石及同时代南方所产化石,大致可把晚白垩世的 植物区(带)划分为三个:(1)暖温带至亚热带植物区,主要代表植物是Metasequoia,Trochoden- droides,Platanus,Ampelopsis,Protophyllum,Pterospermites,Menispermites; (2)亚热带至热 带植物区,植物有Brachyphyllum,Cinnamomum,Nectandra和棕榈科植物; (3)亚热带或干 旱植物区,兼有南北过渡的植物或呈干旱性的植物。 乌云组植物大化石共有33属,和东亚,北美同时代植物群对比,出现不少相同属种,其中 15个属种出现在苏联晚白垩世的察加扬组及东锡霍特阿林,11个属种出现在日本晚白垩世 的Kuji地区,若与加拿大晚白垩世植物群比较,有11个相同属种; 与阿拉斯加晚白垩世植物 对比,则有12个相同属种; 若与乌云组同属一区的太平林场组比较,相同属种更多。再从孢粉 组合成分看,和本区松辽盆地明水组相同的属有15个,并具有少数晚白垩世代表性的花粉如 鹰粉、沃氏粉和山龙眼粉,表明乌云组的时代和明水组接近。同时在乌云组大化石中绝灭类型约占70%,证实该植物群的古老性。其时代属于马斯特里赫特期至达宁期而不是古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