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33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鄱阳湖湿地两种优势植物叶片C、N、P动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艳明  尧波  吴琴  胡斌华  胡启武 《生态学报》2013,33(20):6488-6496
2011年2—6月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月测定了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叶片C、N、P含量及其地上生物量,以阐明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动态特征与控制因子,探讨湿地养分利用与限制状况。结果表明:1)两种优势植物叶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65.3—386.6 mg/g和352.6—393.2 mg/g,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375.5?17.4) mg/g和(371.7?12.5) mg/g;叶N含量分别为6.96—17.59 mg/g和5.50—20.68 mg/g,平均值分别为(11.35?1.40) mg/g和(11.54?0.84) mg/g;叶P含量变化范围为0.65—2.14 mg/g和0.57—2.25 mg/g,平均含量为(1.56?0.69) mg/g和(1.55?0.68) mg/g。两种植物C:N、C:P、N:P平均值分别为37.65、413.60、9.62和41.05、410.29、9.57,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2)气温与地上生物量是N、P及其化学计量比季节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气温和生物量对两种优势植物叶片氮、磷含量的影响要高于对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3)植物C:N、C:P与地上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显示N、P养分利用效率随植物的快速生长而提高;根据两种优势植物及土壤N、P含量与化学计量比来判断,研究区植物更多地受氮限制。  相似文献   
32.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60,自引:19,他引:41  
朱秋莲  邢肖毅  张宏  安韶山 《生态学报》2013,33(15):4674-4682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植被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不同坡向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区、坡向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土壤有机C、全N变异性较大,全P、全K变异性较小.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同一土层之间有机C、全N含量变异性较大,全P、全K含量变异性较小.不同坡向之间养分含量不同,阴坡最大,阳坡最小.土壤养分含量受植被类型及植被盖度的影响,森林区>草原区>森林草原区.土壤C/N、C/P、C/K、N/P、N/K比都较稳定,C/N比的变化范围为5.65-12.57,平均值为9.44; C/P比的变化范围为3.62-17.32,平均值为8.15;C/K比的变化范围为0.10-0.55,平均值为0.26;N/P比的变化范围为0.43-1.38,平均值为0.86; N/K比的变化范围为0.01-0.05,平均值为0.03;P/K比值较稳定,为0.03.土壤有机C和全N极显著正相关,全N和全P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3.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响应规律和陆地植物适应对策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气候变暖和降水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植物C∶N∶P的影响、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光合途径物种元素的影响,以及氮沉降对土壤 植物元素影响的短期和长期效应等基础上,从植物生理特性和土壤有效营养元素变化等方面揭示了其可能存在的内在机理,以期为研究C、N、P化学元素在土壤 植物之间传递与调节机制、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提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34.
尤溪天然米槠林植物碳氮磷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福建尤溪的天然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 Hayata]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26个主要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不同器官的C、N和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及相关性,并对不同器官C、N和P含量在不同层次间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同一器官中均为C平均含量最高、P平均含量最低;其中,叶片中C、N和P含量分别为344.95 ~ 486.15、6.26 ~ 19.50和0.18 ~0.62 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22.52 ~61.21、696.64~2 589.72和11.38 ~58.94;根系中的C、N和P含量分别为277.95 ~458.30、1.41 ~12.73和0.13 ~0.44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34.63 ~296.17、731.45 ~3 372.69和8.81 ~34.41;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枝条中C、N和P含量分别为407.75 ~473.75、3.10 ~7.39和0.09~0.61 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57.43 ~148.15、776.64~5 054.44和7.05 ~48.11;乔木层植物树干中的C、N和P含量分别为432.56 ~463.32、2.67 ~6.35和0.16 ~0.31 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68.12 ~167.73、1 494.58 ~2 860.63和11.35 ~29.06.乔木层植物的不同器官按C含量由高至低依次排序为叶片、枝条、树干、根系,按N和P含量由高至低依次排序为叶片、枝条、根系、树干;灌木层植物的C含量在枝条中最高、根系中最低,N和P含量在叶片中最高、枝条中最低;而草本层植物地上部分的C、N和P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分.除根系中的N含量与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外,同一器官的C、N和P含量间均无显著相关性,但与C/N、C/P和N/P比值间大多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器官的C、N和P含量也因植物所处层次的不同而异,其中乔木层植物叶片中均最高、草本层植物叶片中均最低;乔木层植物全株的C含量最高、N含量最低,草本层植物全株的N含量最高、C含量最低,各层植物全株的P含量比较接近.研究结果表明:尤溪天然米槠林内植物叶片的C、N和P含量均偏低,P缺乏很可能是限制该林分植物生产力的最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35.
基于CSCD的盐生植物研究文献计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477篇)为主线,以维普、万方和CNKI数据库(3329篇)为基础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盐生植物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文献的年代、机构、作者、来源期刊、学科类别、高被引论文和文献的关键词这7个方面,对盐生植物研究文献的分布规律和研究现状进行总体回顾与评价。全面概括、总结和分析该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区域、内容、技术和方法,优秀人才、领先机构和主要团队,揭示中国盐生植物研究的进展情况。结果表明:1956年有盐生植物论文发表,2007年文献总量340篇为最高记录;在CSCD,1991年有盐生植物论文发表,至2011年62篇为最高,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在盐生植物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引领该研究方向的4个主要科研团队,分别是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大学。盐生植物的研究呈现明显的地域相关性,热点地区包括新疆、山东、北京、南京、东北、内蒙古、宁夏、兰州等地。盐生植物研究热点是:耐盐性(耐盐机制)、盐胁迫、盐碱地、基因克隆、土壤盐分、植物生长、开发利用、渗透调节、生理指标、种子萌发、脯氨酸、基因工程(基因表达)和植物群落等。  相似文献   
36.
目的:了解抗癌疫苗领域的整体情况以及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方法:运用专利计量的分析方法,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从专利申请量、专利技术生命周期、高被引专利等角度深入分析了抗癌疫苗专利的整体申请概况、重点技术领域和主要申请机构等情况.结果:研究发现抗癌疫苗的专利申请量从1993-2009年经历了缓慢上升期、快速上升期、缓慢下降期,到2010年专利申请量又有所回升;专利申请总量最多的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接下来是美国和中国;美国的公司/机构在抗癌疫苗领域的整体实力最强,其次是法国和日本;抗癌疫苗的研发主要涉及医学、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等领域,重点集中在医用配制品、微生物、酶、药物治疗活性等方面,其中关于疫苗生产、测试检测、载体、免疫刺激剂、野生型编码序列、肿瘤诊断等方面的专利比较多;抗癌疫苗专利的技术生命周期经历了萌芽期、增长期、瓶颈期.结论:抗癌疫苗领域虽遭遇技术瓶颈,但整体发展迅速,美国在该领域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和专利优势,中国在抗癌疫苗研发方面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7.
治疗性抗体药物是生物制药领域最受瞩目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单克隆抗体又是该领域的重中之重。治疗性抗体的核心技术目前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和大型制药公司(如罗氏公司、拜耳公司等),着重关注癌症、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疗。我国拥有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体产品少、产业化规模小,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8.
为了确保体视显微镜的量值准确可靠,根据其工作原理和计量特性,通过试验与研究,总结了详细的校准方法,为体视显微镜的校准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9.
近年我国生物质能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政府和公众对生物质能的利用和产业化更加重视。本文以中国专利文献检索系统(CPRS)为数据源,检索到的与生物质能产业相关的专利文献为统计分析样本,通过专利信息分析系统绘制图表,集中分析国内生物质能专利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0.
目的:基于专利信息对我国3D生物打印技术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方法:本文基于incopat和TDA两大专利分析平台对中国3D生物打印的专利发展态势从专利统计分析与专利计量分析两个维度进行了跨库组合分析,总结了我国3D生物打印技术的专利前沿动态特征。结果:研究发现,中国3D生物打印技术从2013年起进入专利激增态势,中国作为潜在技术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本文还从专利申请人、技术领域分布、专利文本关键词聚类、专利价值、专利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挖掘分析。结论:最后,结合对中国3D生物打印专利申请人的专利产业化案例深度分析与专利特征总结,为中国3D生物打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