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20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目的:探究不同组分羧甲基茯苓多糖(CMP)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在不同提取碱浓度和碱处理时间下,采用二次加碱法制备不同组分CMP。利用硫酸 蒽酮法、滴定法和CCK 8法对CMP的含量、取代度和HepG2细胞增殖检测。结果:获得7个组分CMP,含量为85%~90 %,取代度为0.65~0.80。不同浓度CMP培养HepG2细胞24 h下,CMP 750 μg/mL抑制细胞增殖效果最好,其中CMP3抑制率最高达50.035 %。CMP 750 μg/mL培养HepG2细胞24、48、72 h,在48 h下抑制效果最好,其中CMP3抑制效果最高达到76.05 %。在72、48、24 h 下CMP3培养HepG2细胞的IC50分别为26.34、34.06、763.64 μg/mL。结论:CMP能有效抑制HepG2肿瘤细胞的增殖,其中CMP3是7个CMP组分中抑制效果最好的,这与CMP3的含量、浓度呈正相关性,48 h为CMP最适抑制时间。  相似文献   
72.
不同月龄大鼠空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增殖及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雄性大鼠空肠在发生、发育和衰老过程中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形态学的变化,本实验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SD大鼠空肠绒毛粘膜上皮及小肠腺上皮的细胞增殖、凋亡的变化情况,并统计测量了不同发育阶段大鼠空肠绒毛的高度、肌层厚度及绒毛杯形细胞、肠腺杯形细胞的数量变化。观察到大鼠空肠肠腺隐窝增殖细胞的阳性着色表达从出生后开始增强,到3月龄时达最高峰,12月龄时增殖细胞阳性染色又减弱;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固有层,凋亡阳性细胞数在3月龄最多;大鼠空肠绒毛的高度从初生后开始增加,到3月龄达顶峰,而后开始变矮;空肠肌层在3周龄、12月龄较厚;杯形细胞数量于生后3周迅速增长,不同发育阶段的大鼠空肠肠腺隐窝的杯形细胞数量与年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3.
原子微人学说对人类起源和可能的生命形式提出一个全新的认识视角和假说,对达尔文进化论与智慧设计论所争议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作了解释,并试着阐明科学与神学的分歧点。  相似文献   
74.
不同灌溉量夏玉米叶绿素含量的高光谱特征及其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叶绿素含量直接影响其光合作用,并与植物的光谱特征密切相关。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控水方法研究了夏玉米七叶期不同灌溉量下冠层叶绿素含量特征及其与光谱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溉量越少,夏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越低,冠层光谱反射率越高,绿峰位置"红移",而红边位置"蓝移"。叶绿素含量与光谱特征参数、植被光谱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据此建立了冠层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且基于植被指数模型较基于单一光谱特征参数模型模拟效果更好。研究结果可为夏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快速无损测定以及夏玉米干旱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5.
不同生境条件下滨海芦苇湿地C、N、P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阐明不同生境对黄河三角洲滨海芦苇湿地土壤和植物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选取新生湿地和退耕湿地两种湿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和植物体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退耕芦苇湿地土壤TC、TN的含量明显增加,TP的含量变化不大。2)新生湿地和退耕湿地土壤R_(C、N、P)分别为42.6:1.6:1、71.2:2.0:1,R_(NP)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3.1)和我国平均水平(5.2),土壤表现为N限制。新生湿地土壤剖面中,R_(CN)和R_(CP)变化剧烈;R_(NP)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退耕湿地土壤R_(C、N、P)值规律性较好,R_(CN)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大,R_(CP)和R_(NP)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3)新生湿地和退耕湿地中芦苇整株R_(CN)、R_(CP)和R_(NP)平均值分别为78.2、1753、22.4;67.0、1539、23.0。开垦活动可以降低芦苇植物体R_(CN)和R_(CP)值,但由于芦苇植物体本身对R_(NP)的约束性较高,对R_(NP)值的影响不大,芦苇植株R_(NP)约为23。以上结论可以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在进行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6.
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特性,有望成为抗生素较好的替代产品.研究抗菌肽的抗菌机制,可以为新型抗菌肽的设计提供指导.无论抗菌肽采用哪种抗菌机制,其首先要稳定地吸附到细胞膜之上.因此,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比较了抗菌小肽BLFcin6与5种不同细胞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这5种细胞膜而言,小肽会很快结合在POPG膜和DPPC-CHOL膜的表面,倾向于进入DPPC膜的疏水内部,与POPC膜和POPC-CHOL膜的接触很少.考察相互作用能,小肽与POPG膜的相互作用最强,主要是小肽与细胞膜亲水头部存在静电相互作用;小肽与DPPC膜的疏水尾部的相互作用较强,但受胆固醇影响,小肽只结合在DPPC-CHOL膜表面.在结合过程中,小肽N端的Arg会先结合到细胞膜上,静电相互作用在小肽锚定细胞膜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以上研究从原子水平上解释了为什么BLFcin6小肽具有抗菌作用,哪些残基起关键作用,也为进一步开展BLFcin6小肽及其衍生小肽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7.
研究不同采摘时间干、鲜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成分的变化。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分别对干、鲜道真洛龙党参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提取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鉴定,以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干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棕榈酸、亚油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角鲨烯等。鲜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角鲨烯、亚油酸甲酯、棕榈酸、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和1-柠檬烯等。11月中旬采摘的干、鲜道真洛龙党参共有挥发油成分含量最高。干和鲜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成分的种类差异不大,但含量差异较为明显。不同采摘时间干、鲜道真洛龙党参共有挥发油成分差异均不大,但其余挥发油成分差异明显。本研究首次对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报道,以期为道真洛龙党参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
不同胁迫预处理提高水稻幼苗抗寒性期间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经盐、热激和冷三种不同胁迫预处理均提高了幼苗的抗寒性。与未预处理苗相比,在处理后、低温伤害后和常温下恢复2d的三个时期,不同胁迫预处理苗的可溶性和热不稳定蛋白含量变化趋势甚为相似,但热稳定蛋白含量变化则各有异同。SDS-PAGE图谱分析显示,不同胁迫预处理提高水稻幼苗抗寒性时,其可溶性蛋白、热稳定和热不稳定蛋白组成变化亦各有异同。除诱导出共有的新多肽外,还各自诱导出特有的新多肽。结果表明,植物对不同胁迫的交叉适应存在一定的共同机理,但亦可看出植物对同一种环境胁迫似乎不是以同一的机理去适应。  相似文献   
79.
研究了CO_2倍增对大豆(Glycine max L.)Bragg(野生型)及其不同单基因突变品系Nts 382(超结瘤突变体)和Nod 49(不结瘤突变体)某些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倍增能提高Bragg、Nts 382和Nod 49的叶绿素(Chl)和类胡萝卜素(Car)的含量,但不同品系提高的幅度有所不同。荧光诱导动力学测定结果表明,CO_2倍增均能提高其PSⅡ活性、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和光合作用潜在量子转化效率。CO_2倍增更有利于提高Nts 382的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PSⅡ总的光化学量子产量,以及较大幅度地降低荧光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有助于把所捕获的光能用于进行光合作用。这可能与Nts 382是超结瘤突变体,比Bragg和Nod 49能更充分地利用空气中的氮素有关。  相似文献   
80.
为了探讨不同强度的耐力训练对有氧代谢中枢机制不同的适应性影响以及在耐力训练中是否存在最适宜于发展心脏结构、功能的强度,本文设计了26、30、、36、42m/min的训练强度,对大鼠进行16周的耐力训练,并对心室肌细胞及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显微图象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在42m/min的强度训练后,线粒体内膜和嵴发展最好,毛细血管的数目也增加最多,毛细血管腔的增大最明显,心肌细胞最大氧弥散距离缩短最显著,说明不同强度的耐力训练后大鼠心肌的超微结构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性变化,并且适宜的大强度训练对心肌的发展最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