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2篇
  免费   355篇
  国内免费   1943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66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380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1.
12.
13.
1986-1987年连续两年系统调查了北京地区大葱(Allium fistulosum L.)和玉米(Zeamays L.)根际 VA 菌根侵染百分率及菌根真菌孢子密度的季节变化。分析了菌根和菌根真菌的发生与几种土壤因子(土壤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土壤 pH 值)和气候因子(气温、积温、土温、光照、降水量,相对湿度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葱和玉米的侵染百分率随作物生育期的增长而增加,并以6月和9月的增长速度最快。一年中,植物根际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有二个高峰,分别在6-7月和10月。在北京的同一地区,一年中,几种测定的土壤因子变化很小,因此,认为气候因子对菌根发生的季节变化具有更大的影响。用线性相关和关联度分析的结果表明:一年中,菌根的发生与积温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温度、盐度和重金属等几种因子对缢蛏和长牡蛎幼体趋地性和趋光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低温度能增强缢蛏幼体的正趋地性,而长牡蛎幼体却由正趋地性转变为负趋地性,同时两种幼体的正趋光性受到抑制作用;升高温度对缢蛏幼体趋光性的影响不明显,但能加强牡蛎幼体的正趋光性。2)盐度提高时缢蛏幼体的正趋光性趋于增强,正趋地性趋于减弱。3)重金属Cu和Zn在各自的亚致死浓度下具有提高缢蛏幼体正趋地性和降低正趋光性的作用,而牡蛎幼体的正趋地性却趋于减弱,正趋光性趋于增强。本文据上述幼体的行为变化,还讨论了这几种因子对幼体垂直分布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赵国民  朱培闳 《生理学报》1988,40(4):315-325
用河豚毒素(TTX)慢性阻断大鼠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使后肢不活动,经过不同时间(最长7d)后离体观察了快肌伸趾长肌(EDL)和慢肌比目鱼肌(SOL)肌纤维终板区的诱发动作电位。我们发现在不活动期间动作电位超射和上升速率逐步下降,并从第4天起部分肌纤维能在含有1×10~(-7)g/ml TTX的溶液中被诱发产生动作电位(称抗TTX动作电位),待至第7天时全部SOL肌纤维和90%的EDL肌纤维都能被诱发出抗TTX动作电位。与去神经肌纤维相比,不仅抗TTX动作电位出现较晚,并且其超射和上升速率较低。在去掉TTX阻断使肌肉恢复活动后,动作电位超射和上升速率渐趋恢复,抗TTX动作电位逐渐消失。无论是动作电位的恢复还是抗TTX动作电位的消失,EDL肌纤维均快于SOL肌纤维。本文还讨论了不活动化使肌纤维动作电位变化以及快、慢肌差别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松嫩平原南部植被与环境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环境格局入手,分析植被对环境的反应,是研究植被与环境相关性的一条途径。本文采用该途径。从生态种组入手,分析松嫩平原南部植被与环境的相关性,根据该区自然条件的特点,用生态系列表,分析植物对土壤盐碱,水分,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以及土壤酸度的反应。依植物对上述各因素要求的相似性划分单因子生态种组,并以此为基础,综合植物对上述各因素反应的相似性,划分了11个综合因子生态种组,阐明 生态种组与植物群落及立地的关系。依据三者的关系,结合牧业生产,划分了4个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17.
大叶杨组组间杂交花粉-柱头相互作用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大叶杨为母本,分别与小叶杨、欧洲黑杨、响叶杨进行人工杂交,并以大叶杨×大叶杨为对照,观察其花粉与柱头相互作用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大叶杨柱头细胞在授粉前表现生理活跃,含丰富的细胞器,壁外被含分支通道的角质层。接受大叶杨及欧洲黑杨花粉的柱头细胞内部仍有丰富的细胞器,膜结构保存完好。接受小叶杨及响叶杨花粉的柱头细胞衰亡较快,授粉部位沉积厚的胼胝质,细胞内部液泡化,膜结构逐渐消失,细胞质电子密度加大。欧洲黑杨花粉行为与大叶杨花粉行为相似,花粉能迅速萌发,并以短管形式穿入柱头,异常行为罕见。小叶杨及响叶杨花粉萌发后只有半数花粉管能以短管形式进入柱头,其中部分管内沉积胼胝质,另半数花粉管在柱头上表现各种异常行为——扭曲、爬行、肿胀、提前破裂释放内容物及先端沉积胼胝质。由各种花粉在大叶杨柱头上的行为和大叶杨柱头对各种授粉的反应判断,与大叶杨杂交亲和力在柱头阶段表现由强至弱依次是欧洲黑杨、小叶杨、响叶杨。  相似文献   
18.
水洞沟遗址的环境与地层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水洞沟第四纪地层可与萨拉乌苏河组上段对比。水洞沟遗址包含有新石器和旧石器晚期文化,其旧石器晚期文化发生在距今20,000多年至10,000多年间的黄土状粉砂土中,即发生在末次冰期主冰期的干冷环境下,比发育在距今约35,000—50,000年间的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文化为晚。  相似文献   
19.
核型不对称性的一种定量测定法及其在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了一种测定核型不对称性的定量方法。决定核型不对称性的两变量是染色体臂比和相 对长度。核型全部染色体臂比等于1,且长度彼此相等时,称该核型为理想对称核型。任一实际观测核型与理想对称核型的差异用臂比不对称系数Dc和长度不对称系数Dt度量。以Dc和Dl作座标可以绘制二维平面图。不同居群或分类群依其核型不对称性在平面图中有其确切的相对位置,进而反映出其间在细胞学上的关系及核型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20.
9种针阔叶幼树的蒸腾速率,叶水势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