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篇
  免费   398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围手术期患者使用甘精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效益成本分析.方法:对外科系统需要择期或限期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给予甘精胰岛素组加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控制血糖.结果:两组患者达到了类似的空腹血糖控制,但甘精胰岛素组达标率更高、血糖达标时间短以及低血糖反应更少.尽管甘精胰岛素组患者胰岛素成本较高,但其糖尿病相关检查治疗成本、病房成本以及迭标总成本更低.结论:甘精胰岛素加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有效控制T2DM患者的围手术期血糖,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以及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讨论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与下肢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1)2型糖尿病患者61例,根据是否合并下肢大血管病变,分成无下肢大血管病变组(30例)、合并下肢大血管病变组(31例)与正常对照组(20例)对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出血清MCP-1,比较组间血清MCP-1水平的异常。(2)测出各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水平,分析各指标和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结果:(1)2型糖尿病组血清MCP-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合并下肢大血管病变组血清MCP-1水平明显高于无下肢大血管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2)以T2DM组为整体,有无下肢大血管病变为因变量Y(有=1,无=0),用MCP-1等其它危险因素为自变量,Logstic回归分析,病程、收缩压和MCP-1入回归方程。结论:MCP-1可能是T2DM下肢大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我院内分泌科糖尿病住院患者100例,糖尿病有下肢血管病变者(PVD)50例,糖尿病无下肢血管病变者(NPVD)50例;正常人(NC)40例。测定血清胱抑素C浓度、血脂等指标,并测定其临床一般资料,记录身高、体重等。结果:糖尿病合并PVD组血清Cys C水平明显高于无PVD、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糖尿病无PVD组与NC组相比,糖尿病无PVD组血清Cys C水平也高于NC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有PVD与Cys C、糖尿病病程(Course)、血糖(FBG)、年龄(Age)相关(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胱抑素C、病程、年龄是PVD的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并PVD的发生与发展除了与病程、年龄有关外,还可能与胱抑素C有关。  相似文献   
94.
目的:明确松果体区及其毗邻结构的神经内镜下解剖特点,探讨内镜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的解剖通路及手术操作技巧.方法:随机选取10%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年尸体头颅标本15例,在神经内镜下模拟幕下小脑上入路,观察松果体区解剖结构暴露范围与可调整程度,测量其手术入路相关解剖结构数据.结果:幕下小脑上入路中,内镜视野呆板固定,可调整性差.松果体区解剖结构显露不良,从而影响手术操作.结论:内镜下单纯利用幕下小脑上入路进入松果体区不可取,适当切除小脑上蚓时,幕下小脑上入路中进入第Ⅳ间隙后松果体区各解剖结构暴露良好,但内镜调整难度大,此手术入路可作为辅助手术间隙.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对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行预防性药物,物理预防以及系统性功能锻炼.结果:181例术后患者中有41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细致的护理和有效的措施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关键,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可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后的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6.
魏丽 《蛇志》2010,22(4):388-390
直肠癌是普外科常见病,Miles术适用于距肛门7cm以内的直肠癌,对实施Miles术的直肠癌病人进行围手术期健康教育,使病人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能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有效地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7.
李敬霞 《蛇志》2007,19(1):74-75
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但也常给病人造成严重的躯体和精神创伤。手术病人的精神压力主要来自对麻醉、手术有关常识的缺乏所引起的担心、焦虑、恐惧、抑郁,甚至绝望。舒适护理模式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灵性、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因此,我们把整体护理与舒适护理相结合应用到手术病人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8.
姚敏 《蛇志》2007,19(4):322-323
下肢骨折后行内固定术具有无痛康复,达到解剖复位,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和降低费用,以及减少外伤后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和避免畸形愈合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若内固定器植入后,缺乏科学的动态指导与管理,造成内固定器的断裂,则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据报道,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器的失败率(断裂、弯曲)约11%,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器的失败率约8%~10%,而髓内针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器的失败率为6%~14%[1]。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35~56岁;其中45岁以上的患者10例,占76·9%。…  相似文献   
99.
黄海媚 《蛇志》2007,19(4):326-326
单纯性肾囊肿是肾脏疾病常见的类型,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外科的应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成为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最佳方法。该法优点:损伤小、痛苦轻、出血少、康复快,对腹腔脏器干扰小,减少胃肠反应及术后腹腔感染和肠粘连的机会[1],且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我院自2002年1月~2006年6月应用后腹腔镜治疗肾囊肿48例,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20~75岁。囊肿直径4·5~12 cm,其中单侧46例,双侧2例;位于肾上极17例,肾中极15例,肾下极16例。全部病例术前均经B超、CT诊断为单纯性肾囊肿。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恢复好。2护理配…  相似文献   
100.
目的了解妇产科手术切口感染中支原体感染情况及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前瞻性监测本院妇产科4 850例手术病人切口感染情况,回顾性汇总切口感染病原菌培养及病原菌耐药情况。结果4850例手术病人,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13例,切口感染率2.33%。113例切口感染中,支原体感染34例[其中解脲支原体(U.u)感染22例,人型支原体感染(M.h)2例,U.u M.h混合感染10例],占49.28%,支原体混合细菌感染9例,占13.04%。支原体混合真菌感染4例,占5.8%。细菌感染21例,占30.43%。真菌感染1例。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最高的是交沙酶素95.74%(45/47),其次是强力霉素88.89%(40/45),美满霉素85.71%(30/35)。结论妇产科手术切口支原体感染应引起重视,做好手术前泌尿生殖道清洁准备、手术过程中注意切口保护、严格无菌操作、规范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切口支原体感染率。切口支原体感染首选交沙霉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